顾客用“AI假图”骗电商卖家“仅退款” 专家: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诈骗

  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水果长霉斑、衣服生破洞、杯子有裂痕……“双十一”热潮刚过,多位电商卖家向封面新闻记者反映,部分消费者利用 AI(人工智能)伪造商品瑕疵图要求“仅退款”,涵盖水果生鲜、服装鞋袜、美妆日用等诸多领域。商家不仅面临经济损失,还因维权成本高、平台判定难陷入被动。

  多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利用 AI 技术伪造图片、虚构证据骗取退款的行为,本质上属于民事欺诈。若骗取金额较大,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对应刑事处罚。

  店家遭遇 AI 造假图

  哪些商品是“重灾区”?

  11 月 16 日,上海一玩偶店主毛先生收到顾客消息,称收到的毛绒玩偶“坏了”,对方随即发来一张满是污渍痕迹的照片。毛先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发出的货物是完好的。他怀疑图片系 AI 合成,在用 AI 检测工具分析图片后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猜想——系统显示:从放大的细节看,玩偶材质呈现出明显的数字生成痕迹。

  毛先生收到顾客用 AI 生成的商品瑕疵照。受访者供图

  该顾客要求赔偿,但却不同意毛先生提出的“退货退款”,并直接在平台申请“仅退款”。最终,平台同意了买家的退款 50 元申请,拒绝了卖家申诉。“从业十多年,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毛先生气愤又无奈。

  记者调查发现,毛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湖北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位顾客反馈收到的香蕉坏了。“我们做生鲜,发过去的果子一般比较青涩,可以放一周慢慢熟,发货前也会拍照存档”,当林先生将存档照片发给顾客后,却收到一张香蕉发黑腐坏的图,但商品摆放、背景完全没变。“这种图就是一眼假,但平台同意了买家仅退款,下单的 30 多元全退了,香蕉也没退回。”

  林先生发给顾客的水果存档照与顾客返图。受访者供图

  除了用 AI 伪造商品瑕疵,还有部分消费者通过 AI 篡改商品重量图,称商品与描述不符,以此要求商家退款。一位江西网店店主发帖称,有顾客 11 月 3 日下单 23.7 元的“热狗肠”,收到货后表示重量不够。店主提供了重量实拍图,该顾客则利用 AI 将该图进行二次合成,改变了电子秤原本显示的质量。虽然店主解释了辨别出 AI 图的方法——图上食品包装袋的字都乱码了,但最终平台客服介入,还是判店家退还顾客 16 元。

  记者发现,此类行为多集中于百元内的小额订单,利用商家审查不严、发现了也不会较真、单笔金额较小而维权成本较高的特点,让蒙受损失的商家只能忍气吞声。

  利用 AI 造假图退款是否违法?

  数额较大或涉嫌构成诈骗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商家正当权益,更破坏了电子商务领域的诚信交易环境,需要消费者、商家、平台及监管部门共同重视。”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依法维权应得到支持,但利用 AI 技术伪造图片、虚构证据骗取退款的行为,本质上属于民事欺诈。其核心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侵占商家财物,进而实现违法获利。

  具体而言,此类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三个层级:一是民事责任,需返还骗取的退款款项,并赔偿商家相应损失;二是行政责任,情节较重的将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若骗取金额达到较大数额标准,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违反刑法相关规定,需承担对应刑事处罚。

  陈音江提醒,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通过依法、理性的方式维权,切勿采取造假手段恶意退费。此类行为不仅无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还可能在损害他人权益的同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孟博律师告诉记者,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但权利不应被滥用,利用 AI 作图伪造商品瑕疵,骗取“仅退款”,明显违背立法本意,应受到法律所给予的否定性评价。

  “行为人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属欺诈行为。”孟博表示,根据《刑法》规定,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涉嫌构成诈骗罪。

  记者了解到,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任何人都不应从不当行为中获利。禁止相关主体滥用权利,跟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不矛盾。从宏观角度而言,限制滥用权利本身也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视和保护。”孟博说。

  遭遇 AI 造假图要求“仅退款”

  卖家应该怎么办?

  上述销售水果的林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平台判定退款已无法进行申诉。如何识别 AI 造假图,他分享了几个实操方法:

  看细节:AI 生成的瑕疵(如霉斑、裂纹)边缘模糊,光影和商品本身不匹配,比如香蕉的霉斑颜色发灰不自然。

  查痕迹:部分假图会残留 AI 工具水印。

  要佐证:只给单张照片的一律警惕,要求对方拍多角度照片,重点拍商品包装、瑕疵特写,或用水印相机拍带时间记录的照片等。

  毛先生用 AI 检测工具分析出顾客提供的照片为 AI 生成。受访者供图

  陈音江建议,对商家而言,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合规的前提下,应主动采取措施应对 AI 造假骗退行为。

  首先,要提升技术防范能力。研发或运用反 AI 造假识别工具,通过 AI 图像识别系统检测消费者提供的图片是否经过篡改、合成或生成。

  其次,做好证据留存。发货前对商品及相关服务进行拍照、录制视频,固定商品原始状态信息。

  最后,若与消费者存在重大争议,可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鉴定,为纠纷处理提供专业证据支持。

  利用 AI 造假图索赔

  电商平台如何回应?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对 AI 造假等现象屡次出手。2 月,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I 技术滥用乱象”在内的 8 类行为。9 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此外,今年 3 月,淘宝针对 AI 假图乱象发布新规,严禁利用 AI 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误导消费者。

  对此类“反薅羊毛”的消费者,平台有何应对举措?11 月 20 日,记者咨询了多家电商平台。淘宝客服表示,平台非常重视此类情况,已建立风控系统和人工审核机制。若发现用户提交虚假图片,会根据规则对账号进行限制,并对商家的合理诉求给予支持。建议保留相关证据,通过订单页面的投诉入口提交详细信息,平台会尽快核实处理。

  京东客服称,平台已采取完善交易规则、加强审核机制、技术防护措施等应对这一问题。

  拼多多客服称,若有图片虚假的情况,可及时举证留言,工作人员会进一步检测核对。

  平台如何建立健全

  针对性审核与赔偿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指出,作为一个网络服务提供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有义务建立一套 AI 图片审核机制,即鉴定图片是否为 AI 生成,快速解决买卖双方纠纷。

  陈音江认为,电商平台作为交易枢纽,需建立健全针对性审核与赔偿机制。一方面要优化退款审核流程,并非对所有退款申请直接通过,尤其对价款较高的商品订单或存在可疑迹象的申请,应启动人工复核程序。另一方面要完善规则制度,建立恶意退款黑名单制度,对多次通过造假方式骗取退款、损害商家利益或扰乱平台经营秩序的消费者进行标注。同时,搭建举报联动机制,畅通商家维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