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也被AI抢饭碗?好莱坞动物演员全下岗,观众直接翻脸了!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在好莱坞,AI 连动物演员的位置都抢走了!真实的动物被算法重建成更完美的数字替身。有人说这是技术的善意,能让动物不再受训练之苦;也有人说,这是一场「无声的驱逐」的革命。当连呼吸都能被算法生成,我们该怀念的,或许不是那些动物,而是它眼里那一点不完美的生命力。

  在「超人」的片场,一只名叫 Ozu 的救助犬,正乖乖地对着镜头坐好。

  导演举起手,工作人员调光,摄影机开始运转。在那一刻,Ozu 是片场里最认真、最纯粹的演员。

  可当电影上映,观众看到的「它」,已经不是真实的那只狗。

  后期团队用 AI 和 CGI 技术,把它的表情、奔跑、甚至尾巴的摆动,全都重塑成了一个完美的数字生物。

  它的灵魂被复制,肉身被删除。

  而好莱坞,也在悄悄上演一场「去生命化」的革命。

  AI 不只在抢人类演员的饭碗。连那些陪我们哭、陪我们笑的动物,也开始从银幕上消失。

  好莱坞的动物演员,被 AI「劝退」

  在好莱坞,AI 取代的不只是人。

  那只曾在早间新闻、美眉校探里出镜的狗演员 Rocco,如今只能偶尔接个广告维持生计。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制片厂,已经不再请真正的动物上镜,而是选择在后期用 AI 和 CGI 去生成它们的「表演」。

  一家名为 Studio Animal Services 的公司坦言,这波技术潮已经显著冲击了动物训练行业。

  另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动物租赁机构 Benay’s Bird&Animal Rentals 甚至说,自己的业务量比疫情前少了六成:

  我已经三四年没接到过啄木鸟的活儿了,海鸥整群地闲着。

  Benay’s Bird & Animal Rentals 官网展示图

  这一切并非偶然。

  疫情后的影视业早已开启降本增效模式。动物拍摄要保险、要监管、要花时间训练;而数字动物,只需一次扫描,就能反复使用。

  再加上 2023 年编剧罢工、演员抗议 AI 替代的余波还未散去,制作方对可控、高效的执念更深。

  于是,AI 动物成了最理想的过渡品:既无工会、又不罢工。

  甚至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导演 James Gunn 的救助犬 Ozu 也成了 AI 模型的参考对象。

  银幕上的超狗 Krypto 几乎全由计算机合成,真正的狗,只在片场充当「道具」。

  动物演员的黄金时代,已经走到尾声。

  摄影机还在运转,可片场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只永远不会出错的数字狗。

  AI 的「善意」,有时过于冷酷

  在这场去生命化的变革里,AI 的角色并不全是反派。

  有支持者说,它至少终结了动物在片场的痛苦。

  PETA 的影视负责人 Lauren Thomasson 接受采访时表示:

  AI 和所有技术一样,可以被用于善,也可以被用于恶。在这个例子里,它能让动物摆脱娱乐产业里的痛苦,这是件好事。

  从某种意义上,这话没错。

  过去,为了让狗哭、让马摔倒、让鸟在正确的角度振翅,动物训练师常常要靠恐吓、饥饿、甚至药物。

  AI 技术确实让这些「隐形虐待」有所减少。

  但对那些靠动物表演谋生的人来说,这种善意却像一场寒流。它拯救了动物,却也顺手让他们的职业消失。

  洛杉矶的训练师 Karin McElhatton 就在采访里说:

  AI 已经对整个动物演员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她来说,AI 的出现,不是解放,而是替代。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场替代不止席卷了动物界。

  今年早些时候,一家公司宣布打造名为 Tilly Norwood 的虚拟演员,引发整个好莱坞的抵制。

  AI 生成的虚拟演员 Tilly Norwood

  逻辑如出一辙:如果连狗都能用 AI 生成,为什么人类不行?

  于是,AI 的「善意」成了一个悖论——它让暴力消失,也让温度消失。

  银幕更干净,却也失去了人味。

  没有灵魂的表演,再完美也是假的

  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导演 James Gunn 本想用救助犬 Ozu 扮演超狗 Krypto。

  可真正出现在银幕上的几乎全部是由 AI 和 CGI 构成的「数字版」犬类:

  那只狗几乎是完全被电脑合成的,尽管片场有一只站着做参考。

  电影里保留了 Ozu 特点的 Krypto

  画面一如既往地流畅、尾巴摆动精准、奔跑姿态完美无瑕。

  不少从业者直言:

  CGI/AI 制作的动物虽然能演,但永远不会犯错、永远不会惊慌、也不会出错。

  这一话语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技术让画面更完美,却也让情感更「工业化」。

  而在影视业之外,这种「高精度替代」也蔓延开来。

  从动物演员到群演,从真人拍摄到数字演绎,一切都被算法重新编码。

  对此,业内曾指出:「AI 正盯上好莱坞的最后几头狮子。」

  AI 追踪出来的好莱坞最后的雄狮

  问题在于:如果银幕里那只狗能被无限复制,那它存在的意义还剩多少?

  真实动物的呼吸、眨眼、犯错,这些微小的「瑕疵」,其实构成了人与影像之间的情感链接。

  当这些不再必需,影像变得极度精准,却少了温度。

  真实的动物魅力在于会出错、会停顿、会忽然抬头。

  如果我们再追问更远一点:当连动物的演出都可以被「成本」化、数据化,下一步是不是连人类的表演也会被这样替代?

  当镜头不再需要呼吸声、不再需要毛发杂乱、不再容许一丝失控的时候,那些被替代的,不只是动物,更像是一段鲜活的现实。

  动物演员退场,人类也在被替代

  AI 取代的不只是动物的身体,更是在取代我们对「生命」的想象。

  从一开始,人类让动物登上银幕,是为了追求真实。

  狗的眼神、马的奔跑、鸟的惊慌.......它们让影像更有人性。

  可如今,我们用算法重建它们的表情,用模型模拟呼吸,再把这一切称作技术进步。

  这是一种奇怪的循环:我们先把生命「数字化」,再怀念被删除的温度。

  有人说,AI 让娱乐业变得更高效、更安全,也更「人道」。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一点点削弱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当屏幕上连动物都不再需要,我们是否也将进入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过去一年,好莱坞经历罢工、抗议、抵制——演员要求保护自己的面孔不被用于 AI 训练。而动物,却连抗议的权利都没有。

  它们只是被静静移出片场,像是一场静悄悄的消失。

  也许,AI 的最终胜利,不在于它能生成多少图像,而在于我们开始接受虚拟比真实更省事、更干净。

  当那天到来,我们不只是失去了动物演员,也失去了相信「生命力很重要」的能力。

  AI 的崛起,像是一场无声的排练。

  从演员到动物,从面孔到呼吸,那些曾经属于生命的部分,正一点点被替换成更稳定的代码。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在银幕上看到一只完美的狗、一个完美的笑容、一个从不出错的世界。

  只是,那一刻的感动,还算不算真实?

  参考资料:

  https://futurism.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ai-animal-actors-work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lifestyle/lifestyle-news/hollywood-animal-actors-work-123640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