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个照就能测秃头等级?蚂蚁这AI医疗App我体验了一下

  梦瑶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你知道“支付宝”已经杀入 AI 医疗赛道了吧……

  还是马云赐的名——AQ。

  反正之前为啥做 AI 医疗,我是没理解马云的战略思考,但直到前两天随手用了用蚂蚁 AQ,这才明白——

  蚂蚁这回不是在做什么医疗 AI,而是拿“看病”这个需求,用 AI 能力完成了场景闭环…之前什么医保、支付、本地配送,全都被闭环了。

  有点技能在身上了…

  最近加班有点头秃,随手拍了张发缝“写真”,AI 就把脱发程度给 run 了出来,别说这小西兰花还挺形象~

  (看到这结果又能安心地熬夜了......)

  我又丢了份心电图上去,它也能看得门儿清,连心率异常和 QT 间期延长都能识别出来:

  查医保也 so easy,梦幻联动支付宝,原本要点好几级菜单的折磨也被治好了:

  还能化身老中医还能看舌象,什么气虚、阳盛、寒热平衡,整得挺头头是道:

  一顿操作猛如虎,病都还没缓解,流程已经走完了。

  说实话,这产品有点意思~

  独测测不如众测测,咱实测开扒——看看这 AQ 到底啥水平。

  能看病,也能顺带挂号买药

  先说说整体用下来的感觉吧,优缺点都比较明显:

  问诊流程 ok、诊断结果也算比较准、能通过图片识别病例报告和表层病症。

  甚至有些功能还能和支付宝联动,比如直接买药、查医保,一整个闭环悄悄就打上了,蛮惊喜的~

  但也有几个明显槽点,比如它有些功能,其实市面上别的 AI Agent 也能做。

  而且感觉一些诊断结果根本用不着多模态分析,光靠用户填的那些文字信息就能推出来了……实用性存疑!!!

  再比如 CT 片子这类硬核影像,似乎识别不了…….

  不吹不黑,咱们细细看来,先讲讲大家最关心的问诊能力

  蚂蚁 AQ 这套问诊流程,和咱平时去医院看病的流程差不多——

  先来一波初步判断,再问你具体症状,最后给出诊断建议~

  作为一个常年“战痘”的选手,我直接狠狠甩出一张皮肤照片!!!

  AI 识别速度蛮快,不仅能看出是哪类皮肤问题,还能结合我填写的具体感受来做进一步判断。

  诊断结果也是挺准的,和我去三甲医院看出的结论几乎一模一样,这波属实有点超预期。

  值得提一嘴的还有它自动弹出的一个叫AQ 智库的页面,页面有点像百度百科:

  它会把你当前的诊断关键词拆解成几个部分,比如病因、典型表现、治疗方式、注意事项。

  而且还都标了专家署名,意思是告诉你我们这结论经过了专业医生的三审三校,看得出内容不是糊弄人的。

  但也不是没有问题,AI 给出的诊断结果比较笼统,太泛了——

  就像是在看病,但又不完全是给你“本人”看的。

  更像是在听一个路过的老中医讲“你们年轻人都是火气大”……(doge)

  这套知识库系统如果再因人而异一点,体验感应该会更好一些哈。

  除了看病这些基础功能,蚂蚁 AQ 也把科普&急症等问答问题补得也挺到位:

  觉得蛮不错的是,面对急症的问题,AI 会第一时间安抚患者的情绪,然后再提出具体的轻重缓急步骤,这点倒是蛮人性化的~

  对了,看病还能直接挂号买药,跳转支付宝一条龙服务安排上了:

  蚂蚁这一波产品逻辑哦打得好啊——(治你的是我,收钱的也得是我~)

  不光如此,蚂蚁 AQ 还把支付宝查医保的活儿也干了,查找链路说实话比支付宝里更短。

  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好好。

  识图这块也看得出门道

  蚂蚁 AQ 不光支持文字问诊,它还能通过图片进行病情诊断。

  先看看测下来最有意思的功能,AI 智能皮肤检测——

  不光能测肤质,还能看舌象和发量,通过皮肤诊断出肤龄、水油度、肤色、敏感度、光滑度、衰老度的得分???

  这是把老中医和美容机构的活儿也包了,太会集大成了……

  甚至……还能识别痘痘、黑头和毛孔的面部位置:

  这个功能是真的蛮让我震惊,整个检测环节也很快,真要是准确,谁还花钱上美容院当大冤种做皮肤检测啊……

  直接按着 AI 的标记去清洁黑头,涂痘痘药就好了~

  除了能识别皮肤图片,蚂蚁 AQ 还能化身检验科大夫分析病例报告

  我喂了张血常规报告+心电图上去,它能抓出异常指标,顺带配上一段解释说明,看起来专业度还可以。

  但也不是所有图都认得。

  比如我上传了一张 CT 片,半天只回了一句“无法解读”:

  累辽累辽,看来还得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啊……

  不过识别药品这块,它又能接住了。

  拍个药盒,它能识别药名、适应症、注意事项,对中老年人来说,这种“拍一下就知道是啥药”的功能还是蛮实用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AI 在解释一些医学术语时还会标明出处,引用了论文、权威资料,看得出来内容堆得挺扎实~

  测到这儿,蚂蚁 AQ 这一整套看病流程,也差不多摸出套路了——

  从识图问诊到购药挂号,蚂蚁 AQ 把“看病”拆成了一个个小动作,然后悄悄嵌进了你熟悉的 App 使用习惯里。

  整个功能链路的确打得很顺:

  看病的是蚂蚁 AQ,挂号、买药、查医保的也大多是自己人。

  一套流程下来,闭环闭得稳,体验也挑不出大毛病。

  当然了,生态打通了对商家肯定是好事儿,但对用户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比如有网友就提出了隐私相关的担忧:

  总的来说,我建议你这么用 AQ:

  1. 日常小毛病可以问问,像感冒、长痘、血常规分析还挺靠谱。(但涉及影像检测的还是去专业医院。)

  2. 挂号、查医保、识别药盒这些功能挺顺手,能省不少事。

  3. 晚上突发小状况、不方便就医时,也可以用 AQ 先参考一下应对建议~

  4. 遇到不方便输入的情况,比如家里老人使用,可以试试 AQ 的“打电话”功能,支持语音交流。

  但重点还是:真要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建议老老实实去医院看医生。(重点)

  祝大家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