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斌
来源: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D:fenxishiyubin)
近年,尽管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出行次数明显减少。但是与出行场景相关的户外赛道,却热度不减。4 月份,网上就传来了网红户外防晒品牌“蕉下”冲击 IPO,试图冲进港交所。
不过好事多磨,半年之后,据港交所信息显示,“蕉下”彼时递交的招股书已经失效,并再次递表,继续冲击“户外防晒第一股”。然而,面对二级资本市场,蕉下轻研发、重营销的策略打法,却迎来诸多非议之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蕉下”主打的防晒网红产品并非无懈可击,而且其未来的商业故事,如同如今很多网红品牌一样,生命周期或许有限,想象空间也十分存疑。
抛开经营层面的硬伤,蕉下的品牌口碑与产品质量也十分堪忧。互联网上关于“蕉下”从防晒伞扩张至“城市户外”,也是众多质疑之声,其防晒户外产品,更是频繁被指质量参差不齐,涉嫌收割智商税。因此,蕉下上市尚未尘埃落定,在迎来颇多关注的同时,也释放出其难掩焦虑的信号。
01
研发营销投入不平衡,转型难讲好故事
据了解,蕉下品牌由马龙和林泽两位 80 后于 2013 年在杭州创立,自推出第一款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以来,蕉下搭建了多元化产品组合,主要覆盖服装、伞具、帽子、其他配饰、鞋履,从防晒品牌到城市户外品牌转型。
其转型效果几何,通过其营收构成可以窥见一斑。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蕉下总营收达到 22.1 亿元,虽然增速出现下滑,但较去年同期的 12.19 亿元增加 81.3%。而 2019 年—2021 年,蕉下收入分别为 3.85 亿元、7.94 亿元、24.0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50.1%。
在蕉下上半年营收中,服装类产品贡献了营收的大头。上半年共售出 610 万件,贡献收益 7.92 亿元,在总收益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25.4% 上升至 35.8%。
与此同时,主打品类伞具收益占比却与服装此消彼长。该部分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26.7% 下降至 11.8%,总收益 2.61 亿元。其余收益份额则主要由帽子、口罩和墨镜类构成,分别实现收益 4.97 亿元、2.84 亿元和 1.57 亿元,在总收益中的占比为 22.5%、12.9% 和 7.1%。
尽管蕉下的营收数据尚可,但是在营销和研发投入方面,蕉下一直给业界一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印象。而且这样的“不健康”局面,还在加剧。
以最近的上半年数据为例,招股书显示,上半年,蕉下的广告及营销投入为 2.64 亿元,但是研发投入仅 6300 万元。对比之下,可谓相差悬殊。
因此,当蕉下不再只是宣传卖产品,而是卖“城市户外场景”。更多业内人士倾向于,这是在向资本讲故事。只是,抛开产品销量增速放缓,在其营销投入占比与研发投入占比严重失衡的现状下,蕉下想要讲好资本故事,恐怕也并非易事。
02
科技含金量不足,“伞标签”难去
众所周知,蕉下以防晒伞切入市场,打造了防晒小黑伞、防晒服、面罩、墨镜等经典爆品,且逐步拓展至非防晒品类,随后又推出户外紧身裤、厚底帆布鞋等品类,加入休闲和运动玩家队列。鉴于其产品品类与其它服装类企业相比、并无新意,更多人宁愿相信,蕉下只是为了上市讲故事,强行的搬出了“城市户外”的新概念。
实际上,除了消费者认知的建立外,蕉下也在产品品类的扩张上下足了工夫。据了解,2019-2021 年期间,蕉下推出 19 款非伞类产品。服装、伞具、帽子、配饰、鞋履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30%、21%、19%、25%、6%。而且服装已经成功上升到营收占比的第一位。这也意味着,蕉下的“去伞标签”策略初见成效。
但是要知道,户外仍然是个与防晒强绑定的赛道。毕竟,去户外需要防晒只是户外场景中的一个十分狭窄的需求点,因此,蕉下想要实现用户思维上的认知绑定,让用户建立防晒与城市户外之间的关联性,也需要做大量的品牌宣传工作。
只不过,一部分消费者因为其“伞标签”带来的品牌认知,或许也会同时迁移到蕉下的其它产品上。例如,此前网友对蕉下防晒伞就有两个深刻的印象,甚至这种印象已经显得有些刻板。
首先,蕉下的伞卖得很贵,几乎持平于进口伞在中国的代购价,是天堂伞的1-3 倍。例如,蕉下天猫旗舰店内,除配饰外,蕉下防晒伞、防晒服和太阳帽等价格均接近 200 元。
而对比蕉下防晒伞和传统品牌天堂雨伞的防晒款发现,蕉下销售前两名的太阳伞的价格在 200-300 元之间,折后价格超 170 元,而天堂伞同样一款 UPF50+ 的太阳伞的价格仅 40 元。
其次,虽然蕉下在营销方面一直强调科技感,与天堂伞的营销策略差异化。但是因为其研发投入不高,因此也被指科技含量不足,各种科技感的营销,也时常被指收割智商税。
在知乎上的相关话题下,不少消费者反馈称蕉下伞柄和伞面分离、伞骨质量差,抗风能力弱。在黑猫投诉上,搜索蕉下共有 512 条结果,投诉量有 225 条,已完成 179 条,消费者对蕉下投诉的主要问题有欺骗行为、质量较差、不予退货、拒绝赔偿等。而且,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蕉下伞收割“智商税”的话题,也是热度不减。
例如,知乎相关话题如“蕉下防晒衣、防晒帽是智障税吗?”、“蕉下太阳伞值得买吗?”等也引发了对蕉下“含金量”的质疑,B站也有多位 up 主进行防晒性能测评,声称实际效果与官方宣传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蕉下虽然在产品类目上试图“去伞标签”,但是其品牌认知却因为“这把伞”,几乎成了收割智商税的代名词。如此,其布局城市户外,恐怕也将同样面临质疑,口碑危机也挥之不去。
03
季节性影响难除,“城市户外”成色不足
据了解,蕉下品牌名称取义于自芭蕉叶下,蕉下认为:“这代表公司肇始于满足年轻女性消费者对户外防晒的需求。自 2013 年推出第一款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以来,公司逐步成长为在防晒服饰方面具有强劲业务增长的品牌。”
尽管目前蕉下市场份额仅为5% 左右,线上零售市场份额占比超 10%。但是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防晒服饰品牌。甚至在 2021 年,其在线零售额超过第二大品牌的 5 倍,由此足见其线上渠道优势。
但是,通过其位于行业头部地位,市场率却非常低也足以看出,这是一个玩家众多,相对分散的赛道。而且,在其打出“城市户外”招牌的同时,也面临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幅波动的难题。
一方面,蕉下的防晒产品仅仅在第二和第三季度温热季节销量可观。但是一旦进入寒冷季节,蕉下则只能靠保暖产品取胜。
这也意味着,其营销策略需要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由此也导致其营销成本居高不下。例如,据蕉下负责人介绍,公司下半年的分销及销售开支通常高于上半年的有关开支。而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公司通常于下半年推出更多新产品,尤其是非防晒产品。
另一方面,在秋冬季节,其过去主打的防晒产品销量较低,加上近年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出行的次数减少,也间接地冲击了其防晒产品的销量。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蕉下虽然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但是如何应对下半年的季节周期性变化,以及因为全国疫情此起彼伏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挑战,将是蕉下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且,蕉下如何构建自身的竞争门槛,去保持它的持续性优势,也显然十分困难。
据观察,蕉下经常被拿来与 Lululemon 对标。而蕉下成名靠的是 2013 年推出的经典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并拿到了其布局城市户外赛道的一张门票。
而对比之下,其通过“一把伞”打开城市户外的口子,确实与 Lululemon 通过“一条瑜伽裤”,构建其瑜伽事业的商业大厦如出一辙。但是与 Lululemon 所不同的是,其品牌沉淀时间更长,且其产品与运动健身场景更为贴合。
只是,反观蕉下从一把伞跃迁至多品类的协同发展,也是穷则生变,在场景的频次与延展性上难以与 Lululemon 同日而语。而且,回头来看 Lululemon,其虽然在行业垂直深耕 20 余年,却并没有等到瑜伽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那一天,至今瑜伽也依然只能覆盖小资人群、时尚辣妈这类小众群体。
因此对于 Lululemon,其横向扩张品类的策略似乎并不奏效。而蕉下布局的城市户外,或许同样面临创业故事如“空中楼阁”的尴尬。
城市户外成色不足的结果,必然是其在资本市场、消费者心智方面难以占领高地,未来商业想象空间也十分有限。甚至有业内人士更直白的阐述了对蕉下转型户外的理解:按照其定位,蕉下或许是想打造户外场景下的生活方式生态,但是如今却从一个“卖伞的”,变成了“卖户外服装等产品”的。但是,抛开场景来看产品,市面销售这类产品的商家不计其数,如何构建差异化壁垒,也将成为摆在蕉下面前的一道难题。
04
结语
蕉下在防晒伞赛道的行业地位毋容置疑。但是,消费者未必就会因为其打出“城市户外”的新概念,就会为蕉下的其它产品买单。而且,如果其价格、品质依然延续其防晒伞的水平,恐怕又将继续面临市场对其收割智商税的质疑。如此来看蕉下布局城市户外,甚至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在蕉下之前,这个场景与对应的解决方案、产品并非都不存在,更不会因为蕉下的“迟到”与概念包装,而出现多大的市场增量。相反,由于其高调的市场宣传,或许会迎来更多资本与玩家入局,让本是红海一片的市场,陷入新战场下的一场混战,由此也势必让蕉下的处境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