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回港”,预料之中的资本转身

图片来源:禾赛科技

图片来源:禾赛科技

  在纳斯达克上市 31 个月后,9 月 16 日,禾赛科技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港股代码为 2525,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

  很多人好奇,为何这些中概股要回港股双重主要上市?双重主要上市的好处是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了解何谓双重主要上市。实际上,双重主要上市是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但两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且表现相对独立的股价可能产生价差。

  公司采取双重主要上市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果公司在其中一个上市地退市,则在另一个上市地的上市地位不会受影响。

  因此,对于禾赛科技的回港上市,业内普遍认为,不仅可以让禾赛科技避地缘政治风险,也能增强其在全球的融资能力,保证股票交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23 年 2 月登陆美股时,禾赛科技以每股 ADS 发行价 19 美元发售 1000 万股 ADS,融资 1.9 亿美元,成为美国上市的"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此次港股上市首日,禾赛科技市值达 358.51 亿港元,通过全球发售 5123.62 万股普通股,募集资金约 41.6 亿港元,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的 IPO,也是近四年来中概股回港最大规模融资项目。

  预料之中的“回港”

  禾赛科技成立于 2014 年,已经有超过 10 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无人配送车、AGV 等各类智能机器人应用。

  目前,禾赛科技在多个激光雷达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全球 ADAS 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全球 L4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禾赛科技也是目前少数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根据财报数据,禾赛科技 2024 年全年实现营收 20.8 亿元人民币,全年实现正向经营现金流 6300 万元人民币和净现金流 13 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且毛利率还远高于同行。

  今年 Q2 财报数据显示, 禾赛科技营收 7.1 亿元,同比增加 53.9%,净利润 4410 万元,而去年同期则是亏损 7210 万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禾赛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则主要是得益于订单,二季度多款车型的量产落地,让激光雷达的出货量大幅攀升,总计 35.21 万台,同比增长 306.9%。其中 ADAS 激光雷达占比超过八成,达到 30.36 万台,同比增长 275.8%。值得注意的是,禾赛也是目前全球首个单月交付量超过 10 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就在敲钟前一天,禾赛科技官宣拿下了一家美国头部 Robotaxi 公司,签订了价值超过四千万美元的激光雷达订单。禾赛科技将作为其唯一的激光雷达供应商提供远距和近距激光雷达产品,订单计划将于 2026 年底前完成交付。

  但成绩背后,禾赛科技也有烦恼。

  自 2024 年 1 月,禾赛科技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后,禾赛科技长期陷入诉讼拉锯战。尽管公司多次声明“其产品仅供民用和商用”,但美国市场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持续发酵。

  今年 3 月,禾赛科技曾遭号称“杀人鲸”的做空机构蓝鲸资本(Blue Orca Capital)的做空。

  蓝鲸资本在做空报告中,对禾赛科技的盈利真实性、毛利率远高于同行、合作客户的真实性与独家性等发出质疑,并预测其可能被迫退市。

  禾赛科技虽然明确回应称“强烈反对蓝鲸资本报告中的指控,并认为其毫无依据。”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风险与退市风险,还是迫使禾赛科技找寻双市场的“安全垫”。

  中概股“回港”双重主要上市,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禾赛此番,也早在预料之中。

  美股市场对激光雷达企业的估值长期受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进度拖累,而港股更关注前装量产市场(ADAS)的确定性增长。

  禾赛 2024 年 ADAS 收入占比达 62%,毛利率维持 40% 以上,这种“高毛利+高增长”的业务结构更符合港股投资者偏好。相比之下,美股同行 Luminar 因过度依赖 Robotaxi 订单,估值长期低迷。

  禾赛科技 CFO 樊鹏在近日交流时也表示,双重上市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平台韧性,为下一阶段全球化扩张、技术攻坚和新场景布局提供支撑。

  港股上市后,禾赛科技能够有更多资本去扩张应用场景,从单一的车载激光雷达,向工业、机器人等新领域延伸,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机器人赛道比 ADAS 更有想象空间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5 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渗透率已经超过 24%,头部新势力品牌的激光雷达平均搭载率更是一度接近 60%。

  众所周知,20 万元以下的车型是占比最高的一个细分价格带,激光雷达的触角伸入这个领域意味着打开了一个巨量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激光雷达的量这么大,但有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市场这么卷的情况下,价格战导致大家都不挣钱。

  李一帆曾坦言,客户的压力比我们还大,我们这样的供应商能够实现比较好的盈利本身非常难,也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不现实的。

  同时,激光雷达价格的快速下探,也在倒逼企业寻找更具利润空间的第二增长曲线。根据财报数据,禾赛科技产品平均单价从 2022 年二季度的 35869 元/台骤降至 2024 年四季度的 3242 元/台,降幅接近 90%。

  李一帆一度认为有可能实现盈利,但后来发现只靠这件事(车载激光雷达)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还是得靠做海外业务与非车载业务。

  在禾赛科技看来,机器人激光雷达想象空间远大于 ADAS 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作为“机器人的眼睛”,本质上是“汽车的眼睛”车规级自研芯片和精密制造体系的降维打击。

  用禾赛联合创始人及 CEO 李一帆的话说,“你不可能同时开两辆汽车,但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

  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 VP 刘兴伟曾在 2025 禾赛技术开放日上算过一笔账,到 2029 年,全球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达到 500 万台,这些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再×2000 元,最终会是一个百亿的市场规模。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禾赛在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 3D 激光雷达出货量排行榜第一。禾赛在机器人领域累计积累了 2000 多家优质的客户。

  2024 年禾赛科技该业务出货量则达 4.5 万台,增速 50%。刘兴伟透露,今年禾赛在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的出货量将超过 20 万台,超过历史交付量总和,将会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机器人落地场景广泛,从消费端的家电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到工业端的四足机器人、仓储机器人,以及服务端的物流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禾赛科技聚焦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其 JT 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割草机、配送机器人等移动场景。

  目前,在割草机器人方面,搭载禾赛 JT16 的割草机器人 MOVA600/1000 不足半年出货量已破十万台;未来一年内,禾赛科技还将为可庭科技提供 30 万颗 JT 系列激光雷达。

  在四足/人形机器人领域,禾赛的高精度 3D 激光雷达已为宇树科技的机器狗提供 3D 感知技术,并先后与国内首家消费级具身智能公司维他动力和清华系具身智能创企星动纪元达成合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激光雷达在机器人市场也出现如 ADAS 上的快速上量之后,价格大幅下降的现象,激光雷达企业可能会遇到“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或许将成为禾赛科技下一阶段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张敏,编辑|李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