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两员大将回流OpenAI,30天爆赚800万?刚入职闪回巢,小扎钞能力失效

  新智元报道

  编辑:桃子艾伦

  小扎钞能力失效,一夜痛失三位核心研究员!其中,两位前 OpenAI 大牛仅入职一月,火速回流 OpenAI。团队频繁重组,内部矛盾「埋雷」,小扎「超级智能梦」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立仅两个月,小扎「梦之队」MSL 已痛失三位核心大脑。

  最新爆料称, 两位前 OpenAI 员工 Avi Verma 和 Ethan Knight,加入 Meta 一个月再次回流到 OpenAI。

  1 亿美金诱人薪酬包,也没能留住顶尖人才,难道小扎的「钞能力」真的失效了吗?

  不仅如此,就在昨天,另一位 MSL 研究员 Rishabh Agarwal 只因为小扎一句话,官宣离职——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Rishabh 最初在 Meta 从事 GenAI 项目,内部重组后,便转入了超级智能实验室(MSL)。

  这次离职的决定,就是为了想「看看世界」。

  更劲爆的是,Meta 十年老将 Chaya Nayak,现任 GenAI 产品管理总监,也即将加入 OpenAI 负责特别项目。

  这一系列的离职信号,很可能暗示着 MSL 开局不利,步履维艰。

  从声势浩大的疯狂挖角战,再到如今入职一月的叛逃,MSL 团队正面临着巨大的「出成果」的压力。

  如今,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盯着,集「硅谷最强大脑」之力的团队,究竟能掏出什么样的 AI?

  入职一月,闪电离职

  从 Meta 闪电离职两位前 OpenAI 员工,又有着什么样的背景?

  Avi Verma

  Avi Verma从高中便开始作为软件工程师远程工作,主要涉及 Web3 软件后端开发。

  2019 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就读于计算机专业。

  在斯坦福,他在特斯拉实习了 6 个月后,直接开始留在特斯拉做全职软件工程师,gap 了一年。

  到拿到本科毕业证时,他已经在特斯拉做到了高级机器学习工程师,积累了本不属于一个本科生的异常丰富的工作经验。

  「要求本科应届毕业生拥有 5 年以上对口工作经验」,这个笑话还真让这位真正的天才少年实现了!

  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了离开特斯拉,转而加入了彼时风头正劲一时无两的 OpenAI,担任研究员。

  Ethan Knight

  Ethan Knight和第一位天才少年一样,也是斯坦福大学 19 级校友,专业是数学与计算科学(MCS, Mathematical & Computational Science)。

  这位更是重量级,高一就直接进入斯坦福实验室开始科研,使用深度学习赋能神经科学研究。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就直接加入了 OpenAI 的AI安全团队担任实习研究员,研究 AI Agent。

  还没进大学,他就在 OpenAI 发表了一篇一作论文和一篇二作论文。

  和第一位天才少年一样,他在大一就去特斯拉作为自动驾驶视觉组实习生了,也是六个月后直接留下来开始做全职机器学习科学家。

  刚升入大四,绝大多数人还在焦头烂额海投秋招为前途持续焦虑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 Staff 级别,比第一位天才少年还要高。

  上天为他打开了窗的时候大概是忘记了把门关上。

  Rishabh Agarwal

  Rishabh Agarwal 是个印度小哥,他的教育背景就和我们熟悉的国内传统的天才少年颇为相似了。

  他以全印度高考第 33 名的身份——相当于中国的省状元——进入「印度清华」印度理工大学孟买分校就读计算机专业。

  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加拿大魁北克 AI 研究所 Mila 攻读 AI 博士。

  即便你不了解该研究所,但你一定知道该研究所的创始人——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Yoshua Bengio。

  该研究所是北美学术界的 AI 圣地,与 MIT、斯坦福这些顶尖名校的顶级实验室齐名。

  他也在此成长为了一位杰出的科研人才,目前被引已破万,获得过 NeurIPS 的最佳论文奖,还从去年 9 月开始担任麦克吉尔大学的兼职教授。

  毕业后,他进入了谷歌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并于 2023 年转入谷歌 DeepMind,参与了 Gemini 等模型的研发。

  2025 年 4 月,他跳槽至 Meta 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SL)担任研究科学家,继续研究 LLM。

  但仅仅过去了 4 个多月,就在昨天,他亲自在公开渠道官宣从 Meta 离职,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有网友还为这些离职的人,算了一笔账。

  那些拿到 1 亿薪酬包的人,干了一个月,到手大约是 800 万,堪比一轮天使融资。

  对此,刚从 OpenAI 跳至 MSL 研究员 Lucas Beyer 笑了,「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另一句话的信息量,真的很大:

  你这这说得好像,所有离职的人,或是任何人,真能拿到 1 亿签约金似的。

  九位数高薪,也留不住人才

  上半年,科技板块最大的头条,非 Meta 挖人莫属。

  为了在 AI 领域迎头赶上 OpenAI、谷歌等劲敌,小扎从年初就开始谋划,列出了一份「人才名单」。

  他向一些顶尖人才,开出了年薪堪比职业体育明星,高达九位数的薪酬包。

  甚至有传言称,Thinking Machines Lab 联创 Andrew Tulloch 拒掉了 15 亿美元的惊人报价。

  然而,高薪也并非是万能药。在 Meta 内部,AI 战略面临着多重挑战。

  上周,WSJ 曾爆出近几个月,Meta 内部经历了多次重组,最近一次也就是第四次,直接「一拆为四」。

  这四个小组分别专注于研究、产品、基础设施、模型训练:

  TBD Lab(待确定,负责探索/先导研究)

  FAIR(专注于长期前沿研究)

  产品和应用团队(含 Meta AI 助手等)

  基础设施(训练与推理的算力、数据与平台)

  这种频繁的重组,在内部早已引发不满,怨声载道,最关键的是,导致了内部协作效率的降低。

  28 岁 Alexandr Wang 执掌 MSL,因个人的领导方式,导致 Meta 内部员工关系非常紧张。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细节,首席 AI 科学家赵晟佳入职后,公司那帮元老和研究员们,一个个排着队等着他的「面谈」。

  组织架构的动荡,再加上高薪研究员与原有团队之间的冲突,无疑为 MSL 的开局蒙上一层阴影。

  另外,在研发上面,Llama 4 开源之后成为了众矢之的,一连推迟发布,性能表现不佳。

  甚至,被指在基准测试中「作弊」,成为全网最大爆点。

  如今,Meta 重整战队之后,又决定放弃原有的两万亿 Behemoth 巨兽,转而开始打造全新模型。

  他们完全抛弃开源,要打造出一款可以匹敌 OpenAI、谷歌家的「闭源模型」。

  成效呢?目前还没有。

  「AI 继母」上线,就这?

  因小扎造势过猛,Meta AI 最近上线了一些「鸡肋」的聊天虚拟角色,却成为了全网群嘲的对象。

  说不定他们希望复刻马斯克「AI 女友」的成功,没想到,一脚踩进了舆论的泥坑。

  两个爆火角色,一个「俄罗斯女孩」,一个是「继母」,在全平台已经陪聊了超 300 多万次。

  网友的风评,是这样的——

  那些嫌事儿不够大的人,OpenAI API 团队负责人 Steven Heidel 也来添了一把火。

  尽管开局有些不利,即便在人才流失和内部重组的背景下,Meta 也并未放缓布局的脚步。

  几天前,首席 AI 官 Alexandr Wang 官宣了,Meta 要联手 Midjourney,开发「美学技术」,就是为了提升 Ins 等平台 AI 产品体验。

  此外,他们还与谷歌达成了价值 100 亿美金的云服务协议, 弥补算力设施的不足。

  这一系列与外部合作的动作,意味着 Meta 试图去弥补在模型性能、产品研发、人才储备上的不足。

  上个月,小扎曾在内部备忘录中豪言,「超级智能即将来临,这将是人类新时代的开始」。

  他将 MSL 定位为,实现每个人拥有超级智能的关键一步。

  然而,Meta 能否凭借巨额投资和雄心壮志迎头赶上,仍需要时间...

  参考资料:

  https://x.com/haydenfield/status/1960417690558108035

  https://x.com/Yuchenj_UW/status/19604511871590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