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战略减持奥比中光、永安行 获超9亿超额回报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 Plus

  作者:shu

  近日,蚂蚁集团接连减持奥比中光和永安行两家上市公司股份,累计获得投资回报 9.42 亿元,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蚂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二级市场的适当减持,是为了在新一轮科技变革趋势下,将回收的资金投入大模型、具身智能、AI 算力等更具前瞻性的前沿科技领域。

  据公开信息显示,奥比中光成立于 2013 年,是国内 3D 视觉感知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AI 视觉等领域,并与英伟达、微软等企业深度绑定。趁着“人形机器人”概念东风,近一年内公司股价涨幅超 250%,市值最高一度突破 280 亿元。

  而蚂蚁集团最早于 2018 年通过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云鑫),以 7.33 亿元参投奥比中光。2020 年,上海云鑫又以合计约 3.50 亿元对价,从国科蓝海、赛富复兴、广发信德、个人投资者及员工持股平台手中受让公司注册资本 244.09 万元,同时以 3.50 亿元向公司增资,其中 212.04 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他计入资本公积。至此,蚂蚁集团对奥比中光的投资总额已高达 14.33 亿元,2022 年其登陆科创板上市后持股比例约为 12.21%。

  2024 年 11 月,奥比中光收到上海云鑫出具的《减持计划告知函》。公告显示,上海云鑫计划于 2024 年 12 月 23 日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及/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所持股份不超过 1200 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3%。

  2025 年 3 月 22 日,上海云鑫宣布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减持价格区间为 50 元/股至 72.79 元/股,减持总金额约为 7.23 亿元。若不考虑时间成本,蚂蚁集团已成功回收过半投资成本。按发稿前收盘价简单推算,蚂蚁集团目前所持 3682.21 万股,对应市值约为 21.88 亿元,与未退出的投资成本相比,浮盈仍达 13.82 亿元。

  相较之下,蚂蚁集团对永安行的减持更加彻底。公开信息显示,永安行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共享单车企业,早期以政府招标的“有桩公共自行车”业务为核心,覆盖三线及以下城市,2017 年上市时传统业务营收占比高达 99.95%,共享单车仅贡献 0.05% 的收入。

  然而,随着无桩共享单车的普及,永安行的核心业务遭受重创。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营收持续下滑,分别录得 8.73 亿、6.78 亿、5.45 亿元,2024 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 3.74 亿元,同比降幅约 8.7%。其归母净利润自 2022 年起连续亏损,2024 年预计亏损 5500 万至 8000 万元,主要因应收账款坏账计提超 1 亿元,及氢能业务商业化不及预期。

  早在 2014 年,蚂蚁集团便通过上海云鑫对永安行增资 1 亿元,其中 800 万元计入注册资本,9200 万元计入资本公积。2017 年公司上市之际,上海云鑫的持股比例约为 8.33%。

  2025 年 3 月,永安行与哈啰出行关联企业上海哈茂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及创始人杨磊签订收购合约。据公告显示,公司原股东上海云鑫将以协议转让方式将所持 1436.39 万股转让给杨磊,约占永安行总股本 6.0%,每股转让价格为 15.28 元,转让总额约为 2.19 亿元,较投资成本激增 119%。按发稿前收盘价简单推算,蚂蚁集团目前所持股份 445.21 万股,对应市值约为 8494.60 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集团也是哈啰出行的重要投资方之一。从 2017 年的D轮到 2021 年的战略融资轮,蚂蚁集团共计参投八轮股权融资,推动估值达到 40-50 亿美元。但 2021 年,哈啰出行向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后紧急撤回,盈利模式单一及新业务投入拖累财务表现,导致其首次冲击美股上市失败。

  不难看出,蚂蚁集团的减持行为折射出科技投资的周期性规律。奥比中光的技术积累在 AI 浪潮下兑现估值,印证了长期持股的价值;永安行控股权转移至哈啰出行,或为后者借壳上市铺路。此次减持获得超额收益,不仅是在财务层面的成功退出,更是其从“规模扩张”向“技术深耕”转型的标志。在 AI 技术革命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蚂蚁集团能否通过新一轮投资构建护城河,或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行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