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 已上牌桌,小米得重复它的成功。
文丨贺乾明司雯雯
编辑丨龚方毅
2018 年小米赴港上市,赶上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连续下滑,IPO 当天破发 1.18%。雷军后来专门买条破洞牛仔裤穿上,以记住这个时刻。
主业压力迫使小米管理层更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当时 Model 3 已经在中国发布,蔚来、小鹏正冲刺交付第一款车。电动车作为市场上少有的新机会,被小米纳入探索方向。
一名小米前核心员工曾告诉我们,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启动了名为 “micar” 的项目,调研造车。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多次与蔚来、小鹏等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一年后,王川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拿出调研报告建议雷军,小米可以在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启动造车。
但新造车公司形势的急转直下让雷军暂缓造车。2019 年 Model 3 产能地狱让特斯拉濒临现金流断裂;雷军投资的蔚来一年亏损百亿元,现金储备最少时不足 9 亿元。
仅仅一年后,特斯拉、蔚来闯过风暴,特斯拉市值增加 8 倍,取代丰田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蔚来九死一生,这家雷军投资的公司市值从约 80 亿美元迅速膨胀到千亿美元,超过小米。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进一步下滑,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说,当时有小米员工跳槽去新造车公司,雷军担心 “不造车,人都跑光了”。
2021 年 1 月 15 日,美国限制资本投资小米,成了小米公开版本的造车起点 —— 雷军以此作为 2024 年 7 月 19 日演讲的开场,并在接下来的 70 多分钟内说了两件事:为什么,以及如何造车。
雷军说,小米得知美国决定后召开紧急董事会,讨论如果手机业务没法做公司该何去何从。在这个会上,造车再一次被提上日程。接下来大半个月,雷军、王川等小米高管去多个车厂调研,结论很快浮出水面:小米入场造车是最好的选择。
2021 年 2 月 9 日,我们独家披露小米确定造车。
市场为此感到兴奋,当天小米股价一度上涨超过 10%。
当时雷军正在召集数十名中高层开会,扩大范围研究小米要不要造车,讨论了哪些因素会让小米造车失败。一名参会人士说,市场已经给了他们答案。
决心造车之后,曾有媒体披露小米曾讨论造车负责人可能是王川,他带队调研造车多年。小米扩张时期,王川在手机外做成过电视业务。雷军在 19 日的演讲也提到,他一开始并不想带队造车,是董事会要求他负责。
但最终雷军决定自己下场。
靠小米的钱和人启动项目,对标特斯拉 Model 3
2021 年 9 月,雷军发布小米造车 17 人核心团队的首张合影,只有负责设计的李田原是外部加入,其他都是小米集团高管或从那转岗。李田原是宝马纯电车 iX、i7 两款车的主设计师,现在负责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他 2021 年辞职加入小米,是雷军这次演讲中专门提到的汽车团队成员之一。
曾担任吉利研究院院长的胡峥楠也被雷军放进 7 月 19 日的演讲 PPT。有 20 多年造车经验的胡峥楠是另一个关键先生。
他主导开发了吉利多款车型的平台和产品架构。小米宣布造车后,他告诉雷军自己和吉利合同到期,“特别想知道互联网公司到底是如何造车的”。离职吉利后,胡峥楠先成为雷军顺为资本合伙人,后来兼任雷军造车顾问,协助管理小米汽车的整车硬件、动力部门等多个核心部门,并帮小米从吉利研究院吸引来多位工程师。
如今小米汽车团队有 7000 人,大多来自汽车行业。一位接近小米人士说,小米汽车主要靠 “从头造车”“能给更多锻炼空间” 吸引候选人,其薪酬比传统车企或汽车供应商高,但低于理想、蔚来、华为等新造车公司。
从小米集团转岗过来的还有 100 多人,包括负责座舱部门的于锴和负责智能驾驶部门的叶航军。单独组建的汽车销售团队,由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负责,并向雷军汇报。
相比造车人才没多少储备,小米造车初期的资金相对充沛。2021 年初小米现金储备超千亿元,规模超过一众新造车公司和传统汽车公司。雷军相信汽车也有终局,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只有做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
雷军说这也是小米造车的长期目标。他因此拒绝风险投资,由小米集团出资造车,定下首批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 10 年投资 100 亿美元的计划。
2021 年 Model 3 在中国批发销量接近 30 万辆,是五菱宏光 MINI 之后中国第二大新能源车单品。而当时几乎所有中国新造车公司的第一台车都是 SUV,除了因为 SUV 在中国比轿车更畅销,还因为想要 500 公里以上理论续航里程,平铺在底盘上的电池包厚度超过 12 厘米,SUV 车内空间更大,可以削减电池包对空间的影响。
另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说,雷军做 20 万元以上车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塑造高端品牌,“只要前面把品牌立得住,想做 10 万块的车随时可以。”
从造车到卖车,小米尽量降低首车的出错概率
据我们了解,小米 2021 年二季度启动汽车预研,计划在 2023 年三季度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两年内完成工程分析和设计、产业化批准、模具开发、试验验证等一系列环节,为 2024 年一季度量产做好准备。
曾在一家大型合资车企工作的工程师称赞小米汽车的开发速度,说他们原来整车开发通常需要四年。
首车保守开发、后期加快迭代是多数新造车公司的策略,如特斯拉初代 Roadster 底盘改装自莲花 Elise 跑车;理想 ONE 选了烧油的增程路线;小鹏 G3 试装车套壳雷克萨斯 NX。
小米压缩新车开发周期的办法之一是尽量用被市场充分验证的方案:SU7 的外观轮廓近似保时捷 Taycan,前大灯像迈凯伦 720S;搭载的 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已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车型上量产;智驾 BEV+Transformer 路线也是大多数车企的选择;至于一体压铸,在特斯拉的示范下,更多车企陆续把它纳入制造环节。
第一张图为小米 SU7(上)和保时捷 Taycan(下);第二张图是 SU7(上)和迈凯伦 720S(下)。
小米选 SU7 供应商也是类似思路,比如制动控制器来自博世、刹车卡钳来自布雷博、CDC 阻尼减震器来自采埃孚。一位接近小米供应商的人士评价,小米汽车选供应商时非常 “扎实”,基本只有全球化的一级供应商入选,供应链团队也熟悉市场和行情,谈价目标明确,“不像新手”。
也有一些例外之选,比如一体压铸没有用力劲或者布勒的压铸机而是找海天定制。接近这场招标会的人士说,海天报价低、配合度高是拿下标的的关键之一。
在容易变成项目堵点的生产制造环节,小米最终选择从一开始就自建工厂,而不是像蔚来、小鹏、理想那样早期代工。这是冒险之举,除了投入大,还因为主管部门为了防止产能过剩,对新造车资质的审批非常严格。直到今天,2020 年后独立拿到牌照的车企寥寥。
宣布造车一年后,2022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在北京亦庄开建,整个项目分为两期,年产量共 30 万辆,二期工厂将于 2025 年初竣工。
在卖车上,除了价格和创始人的影响力,小米汽车也利用了手机业务的销售渠道,即小米和庞大经销商开设的上万家小米之家(按需扩建),此外还有新建的直营交付中心和经销商门店 —— 直营 + 经销也是被同行验证过的 —— 除了特斯拉,如今小鹏、哪吒、极氪、阿维塔、腾势等已大幅度或彻底转向经销商。
目前小米汽车将用户感受更明显的交付环节放在自营的交付中心,经销商主要负责代理销售及维修保养等售后业务。第一批经销商门店主要在一二线城市的汽车城。一位接近小米汽车经销商的人士说,小米对门店装修的要求比较务实,一间 3000 平米以上的店,将其他品牌的装修换成小米,花费可以控制在两百万元以内。
截至 6 月 30 日,小米汽车有 87 家门店。雷军说,到 2024 年 12 月,小米汽车会建有 220 家销售门店。这是小鹏、理想等新势力成立六年左右才能达到的数量。
“挤上牌桌” 之后,小米第二款车正量产验证
2011 年 8 月,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不到半年就卖出 40 万部,销量远超市场和雷军的预期,几年内挤入中国市场前三。但随着华为、OPPO、vivo 等公司大力投入,小米的销售渠道落后对手,又在 2016 年遭遇供应链难题,多款产品延期交付,一度跌出中国市场前五。
雷军 2020 年将这段时间称为小米的生死攸关时刻,说 “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成功逆转。”
汽车行业的竞争同样残酷。即便成为通用、福特这样的百年车企,也因为在中国市场失败的三缸发动机战略而开始掉队。沃尔沃、捷豹、路虎甚至劳斯莱斯都已经几次品牌易主。
和 2011 年的小米手机一样,小米汽车赶上了一个残酷行业里少见的品牌诞生窗口——巨大的中国市场期望本土品牌,技术变革让新公司可以越过老巨头的护城河。
今天每一个为人所知的全球汽车品牌最初都通过一系列成功产品才立住。最近的是特斯拉,在 8 年间相继推出 Model S、Model 3、Model Y 三款成功产品,完成三次销量跃升才确立规模效应、树立品牌,今天不拼价格甚至不推新品都能保住销量。
小米第二款车已进入测试验证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发布。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它将是对标特斯拉 Mode Y 的纯电 SUV。多位接近小米人士说新车和 SU7 同平台、共用一定比例的零部件。第三款车只有一些线索,有人说是增程 SUV,有人说是 SU7 改款,还有供应链人士推测是 20 万元以内的更大众化车款。
在 7 月 19 日演讲中,雷军回顾了小米 SU7 公布初期的不被看好到上市后的产能不足,感慨说小米汽车 “终于挤上了牌桌”。现在它得重复 SU7 的成功 —— 而且得一直重复。
李梓楠、赵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题图来源:电影《速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