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实现“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

  摘要: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

  经过 11 个阶段 53 天的挑战,6 月 25 日 14 时 07 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六号模型,张煜摄。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今天下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玄武岩纤维”等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推动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嫦娥六号任务是一次探索之旅。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早期环境充满神秘。此次嫦娥六号选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是月球上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卞志刚介绍,科学家对从此处钻取和表取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有望发现更多太阳系和月球演变等重大科学奥秘。

  嫦娥六号任务还是一次合作之旅。此次任务与欧洲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 4 个科学载荷的合作,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并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多国航天机构、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官员受邀观摩发射。任务成功后,多国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同行和友人,向国家航天局发来祝贺,期待深化合作。“我们也鼓励国内外科学家,联合开展月球样品与数据的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卞志刚说。

  今年是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 20 周年。20 年来,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培育凝练了探月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打造了我国深空探测核心能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每一次任务在实现既定目标后,又开展了拓展试验,为后续工程任务奠定基础。以科学发现为例,中外科学家使用中国探月数据,已发表 1900 余篇论文。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 6 种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研究证明月球在 19.6 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 10 亿年。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深空浩瀚无垠,人类求索无限。卞志刚透露,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