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存在感的京东云,其实是一个悲剧

  文/虞尔湖

  来源:于见专栏(ID:cn-yujian)

  从亚马逊到阿里巴巴先后布局云服务,并快速在行业内形成巨大影响力,甚至成为自家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成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电商巨头布局云服务似乎都是顺势而为,更能大有可为。

  作为国内的电商巨头之一,京东同样没有“放过”这个巨大的市场。不过,始于 2016 年左右的京东云服务,此时距离亚马逊云的诞生及阿里云的诞生,却晚了8-10 年。

  虽然另一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开始重金押注云服务赛道也相对较晚,但是从京东云与腾讯云当前的营收规模来看,前者却与后者相差甚远。例如,京东云 2018 年内部定下了 8000 万营收目标,但是相比于彼时阿里云的 213 亿和腾讯云的 91 亿,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据公开可查数据,2022 财年阿里云营收突破千亿大关,达 1001.8 亿;华为云营收 201 亿;腾讯云自 2020 年便没有披露过营收情况,但据业内机构推测,腾讯云 2021 年营收约 307 亿。该三者也因此也并称为我国的“三朵云”。

  而且,通过市占率来看,目前云服务的前三甲格局已定,第四朵云将花落谁家,却不得而知。京东云虽然有望占位,但是同一梯队的金山云、百度云恐怕不会给其机会。因此,京东云目前在云服务市场略缺存在感,而其行业定位与地位,也略显尴尬。

  01

  “命苦”的京东云,只能做其他业务做嫁衣

  众所周知,虽然目前国际、国内云服务玩家众多,但是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越来越同质化。因此,作为行业后来者,如何做好差异化定位,在行业的夹缝中求生存也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京东云也曾在公司内部多次研讨,如何实现京东云的差异化。早在 2020 年,京东云内容就针对云服务找不同,召开了内部讨论会。最终的结论是,要在产业服务上做文章,做最懂产业的云。但是数年过去,京东云服务如何有规划地落地,依然并不清晰。

  实际上,京东云的布局,始于 2016 年前后。彼时,京东的电商业务如日中天,但是背后的云服务却是其短板,因此大型促销活动带来的服务器瘫痪、宕机等时有发生。加上早年刘强东便在福布斯杂志上看到创办仅 4 年的 Dropbox 已狂揽 5000 万用户,且估值极高的新闻,因此也萌生了做云盘的想法,为京东云的诞生做足了铺垫。

  因此,京东云也带着提升京东电商生态的服务效率、服务体验的使命,成为京东继电商、金融、技术之后的第四驾马车,甚至被京东寄予厚望。彼时,京东云借机提供电商云、产业云、物流云、智能云等四大解决方案,为京东大盘生态赋能。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京东云似乎难以走出为京东电商服务的圈子,无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营收规模上,至今都难以与“三朵云”相提并论。

  实际上,这与京东对于云服务业务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2016 年前后,京东云上线后,京东云似乎陷入了沉寂期,直到 2018 年才开始有一定的传播声量。此后两年,京东也才开始大规模组建京东云团队,并建立京东云基地。

  迟缓的动作,也让京东云的市场占有率上,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京东云的悲剧在于,其出生之时就背负着为别人做嫁衣的使命,而在云服务发展最黄金的时代,却错失了这个巨大的市场。要知道,那时的云服务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强敌如云。

  大家都在高速扩张、跑马圈地。动辄百亿的营收,让京东云有些望其项背。据观察,京东云除了错过最佳的入局、发力时机外,在产品定位、技术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与战略缺位。

  一方面,京东云的产品策略是从 SaaS 开始着手谋发展,与行业发展规律有些背道而驰。要知道,当时行业的主流的策略,先做 IaaS 云基础设施,再搭建 Paas、SaaS 应用生态。京东云也因此无功而返。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到了今天,国内的 SaaS 市场与国际市场依然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云计算是改造传统企业,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变革的“基础设施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需要长期、持久地投入,更需要企业具有一往无前的信心。相比阿里云、亚马逊云等持续多年的深耕、大手笔的投入,京东云似乎有些首鼠两端,由于担心大量投入无法看到回报,而显得极为保守。

  据公开数据显示,京东云近五年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为 950 亿元,而阿里云仅仅是 2021 年的技术投入,就在 1200 亿元。由此足见二者在云服务上的投入,有多大的差距。这也不难理解,京东云服务的产品,很难通过技术研发,在市场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02

  产品竞争力不足,服务水平跟不上

  如前文所述,京东云的诞生,起初是为了京东电商的基本盘服务的,因此在云服务产品方面,也是围绕自己的供应链体系、物流体系等强项业务来开展的。这原本是京东云的先天优势。

  但是,在其他领域以及一些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上,京东云的产品模块化能力却相对偏弱,因此,在电商模式以外的需求场景下,其云服务的匹配度、适应性就暴露出了短板。

  而在阿里云、腾讯云等主流厂商服务的对比之下,京东云的这种短板更是致命的。而在云计算服务赛道,客户之所以买账,也是按照云服务厂商的行业服务水平来比价的。一旦客户货比三家,京东云的产品与服务又欠缺竞争力,客户作何选择,也可想而知了。由此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京东云的价格难以超越其它主流云服务厂商,而服务却广遭客户诟病。

  实际上,导致这样的僵局,一方面是京东的行业基因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京东云并未在基于供应链、物流的电商场景之外,研发更加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的云服务产品所致。而京东想要短期摆脱这种困境,让其在最擅长的领域之外,服务更多的云计算客户,恐怕并非易事。

  据了解,京东云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也试图在聚焦相对大众化的需求场景,进行垂直深耕。例如,政企云便是京东的目标之一。

  据赛迪顾问报告研究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 653.6 亿元,同比增长 42.3%。也正因为如此,政务云也势必会成为云服务市场下半场竞赛中,各大厂商的角逐之地。

  而京东的电子商城业务本身就和政企有着深度的合作,虽然不能说能比过阿里和华为等头部厂商,但是比起 AWS 和金山等其他厂商还是有着天然的优势,此时京东云如果能利用好自带的政企关系,并沉淀下来,打磨好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也难保京东云不会杀出重围。

  03

  高管频繁动荡,京东云将何处安放?

  对于巨头企业来说,一条新型的业务线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分管该业务的高管。京东云兜兜转转数年,却收效甚微,与其核心人物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云计算业界,阿里云、腾讯云就有着类似张剑锋、汤道生这样的灵魂人物。而京东云在这方面,显然是有缺失的。这也并非刘强东没有意识到领军人才的重要性。

  只是,早年京东云有些“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让京东云在公司成为中流砥柱一般地存在。加上其策略一直是边走边看的试探心态,因此,一旦其投入产出相差甚远,公司的进击步伐就会踌躇不前。犹豫不决的后果,自然是让京东云错失了绝佳的进攻市场的机会。

  与此同时,因为“求胜心切”,让京东云的组织变动频繁,多位元老级别的高管相继出走。细数京东云发展历史上的高管,多数任职时间不长,便仓皇出走。

  例如,前有亚马逊、盛大集团技术及高管背景的何刚,后有微软亚太科技、Azure 云“大厂”背景的申元庆加入京东,但是最终都未改写京东云的命运。

  2019 年 12 月,京东集团宣布设立京东云与 AI 事业部,京东云被整合其中,随之申元庆也被宣布,即将卸任。而就在三个月前,上文提到的何刚,也于 2019 年 9 月加入瑞幸担任首席技术官,此后,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兼任京东云总裁,但是同样免不了受组织变化颠沛流离的命运。

  至于两位元老,为何在同一年内离任的原因,坊间众说纷纭。一说是因为京东云的业务大幅调整,京东云 Elite 脉客商圈新项目推进不力,高管引咎辞职。另一说是因为一封举报信,导致京东云的组织架构被调整,京东云高层也因此被“劝退”。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经媒体证实,京东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已正式离职,将于 AI 方向创业。具体原因也不得而知,但是据分析,大概率也与京东云架构调整、职位与权力变动过大有关系。至此,京东云的高层领导依然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业务却无明显起色。

  04

  结语

  此前,京东云和金山云合并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后来,合并传言不了了之。京东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大调整。2020 年 3 月,京东云和京东 AI 事业部进行整合,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大业务合并为京东智联云,管理团队也再次发生大变动。时隔一年后,京东宣布将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两项业务全数剥离给京东数科,合计转让 157 亿元的业务价值。

  尽管京东云几经调整,高层换了几波,但是此时的定位,却相比其在 2016 年成立京东云时的畅想,几乎没有不同,依然是为了提高京东集团在技术服务板块的竞争力,未来将和零售、物流、数字科技组成京东的四大核心业务版图。

  这也意味着,兜兜转转的京东云,始终是京东其他核心业务的“绿叶”而已。令人唏嘘的是,京东云的掌舵人虽然一再更换,组织架构一再变更,但是其始终是京东商业大厦中的砖和瓦,顶多是粘合砖和瓦的混凝土,却注定成不了京东的大梁。

  可以预见的是,再过 5 年,无处安放的京东云,恐怕依然难以扭转做他人做嫁衣裳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