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作者张 琳
编辑曹 杨
去年春节期间,90 后男生郝明和朋友们的聚会活动之一就是滑雪。但今年,眼看着 12 月马上就要结束了,可郝明的“滑雪局”,却怎么也组不起来。
“大家都觉得今年滑雪越来越贵了。”郝明告诉燃次元,去年的滑雪局,人均消费超过了 800 元,“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吐槽,所以今年攒不成局我也并不意外。”
郝明在家擦拭落灰的雪具的同时,90 后南京女孩儿 Amy,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暂时“退坑”,并忍痛把雪板挂上二手交易平台。
而现在的 Amy 有多纠结,当初爱上滑雪的她就有多痴迷,“我们这里没有室外滑雪场,去年,每一次滑雪我都是自驾去周边城市的雪场,很耗费精力和财力。”
但即便这样,最痴迷的那段时间,Amy 几乎每周都会去滑雪。
可现如今,劝退 Amy 的除了交通费、住宿费、培训费以外,还有滑雪摔伤的尾椎骨,“说实话,在床上趴着的那个星期我跟自己说‘再去滑雪我就是狗’。”Amy 告诉燃次元,但这句话的效力似乎只有一个月,身体恢复后,自己还是再次来到了雪场,“不过心理上的恐惧有点难克服,高难度的动作也不敢再做了。”
和 Amy 一样,在微博话题#雪道尽头是骨科#的评论中,有很多还没来得及感受滑雪魅力就被抬进医院的滑雪小白们分享着自己的惨痛经历,他们中有被短视频中滑雪者的飒爽英姿所吸引的,以为自己也能在雪场耍帅驰骋;也有向往追随偶像谷爱凌,最后却成了“骨爱折”的。
与此同时,燃次元观察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99 新滑雪板”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上雪一两次”“无瑕疵”和“轻微使用痕迹”等成为这些商品描述的关键词,而出手原因则集中在“学不会”、“骨折弃坑”、“为上镜败家”和“冲动消费”等。
图/闲鱼上,用户出 99 新滑雪装备
来源/燃次元截图
对于这些“退坑”的滑雪爱好者,滑雪教练李飒早已司空见惯,“滑雪是一项有门槛的运动,对人的核心能力、平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此,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滑雪,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滑雪。”李飒对燃次元表示,冬奥会加速了滑雪运动的普及,也沉淀出了一批真正热爱滑雪的人,让滑雪的热度在国内持续升温。
但或是因为人们对出游防疫安全依然保持警戒,今年的滑雪场,并没有在雪季伊始获得大量客流。北京一家大型滑雪场的市场营销总监 Nancy 对燃次元表示,即便各大滑雪场已经陆续开板,最近一周的客流量也开始增加,但与去年同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对此,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伍斌对燃次元表示,疫情对滑雪产业确实造成了短期负面影响,但并未改变其长期向好的态势。“尤其是北京冬奥会从政策、场地设施建设、投融资以及滑雪人口等方面,对中国滑雪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伍斌强调,后冬奥时代,中国滑雪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政策红利、滑雪消费年轻化、产业发展标准化等趋势明显加强。
预计 2030 年,中国滑雪人次将达到 5700 万,滑雪市场将逐步由初级体验市场过渡到以北京-崇礼、吉林省、长白山-通化、哈尔滨-亚布力、阿勒泰五大滑雪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市场,此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滑雪产业将进入主要由需求侧拉动的稳定发展期。
被价格劝退的“雪友”
郝明告诉燃次元,去年正月初六,北京冬奥会开幕后两天,自己和伙伴们组成的 5 人滑雪小分队就跑到了北京市密云区的南山滑雪场。
郝明介绍,在这 5 人之中,除了自己有一点点滑雪基础之外,另外 4 人都是新入坑的“萌新”,“之前我们聚会一般都是吃饭、唱K、玩密室或者剧本杀,多少有些腻了。去年就想着,刚好可以趁着冬奥会的热度,张罗一次滑雪,没想到得到了伙伴们的热烈响应。”
然而,与去年一呼百应不同,今年小伙伴们对滑雪的兴致显然不高,但郝明对此却并不意外,“去年,在滑雪回来的路上,大家就一直在调侃,‘滑雪不愧是贵族运动,我等平民果然玩不起’之类的话语。”
郝明回忆,去年南山滑雪场节假日的日场门票是 370 元/人,包含靴子和雪板,“但雪服等装备要额外租赁,我们在去雪场的路上随机找了一家,全套装备算下来在人均 300 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午饭、晚饭以及开车去的交通费等,一天下来人均消费要超过 800 元。”
郝明告诉燃次元,去年那次滑雪,初级滑道上挤满了人,教练也供不应求,“最后就变成我一个初学者带四个纯小白,基本就没怎么滑,一直‘摔’不停。”
现如今,看着储藏室中落灰的雪具,郝明也是一脸的无奈,“我滑雪也是一时兴起,水平一般,现在伙伴们都不去了,我自己也不太想去了,估计今年大家又是一起吃吃喝喝过年了。”
与郝明和他的伙伴们的“轻体验”不同,Amy 为滑雪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和本钱。
两年前,在朋友的邀约下开启第一次滑雪体验的 Amy,很快就迷失在了教练一句句“有天赋”的夸赞中。于是,回家之后的 Amy,迅速购置了全套滑雪装备,并准备把滑雪当作长期的运动爱好坚持下去。
“我买了‘Burton’的新手板子和固定器,一共花了大概 6000 元;雪服和头盔分别花了 1000 元左右;再加上雪镜、雪鞋和护具等,全套下来一共花了差不多 1.5 万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Amy 告诉燃次元,除了装备上的固定支出外,教练费用也是花销大头儿。
“滑雪场的教练通常 300 元/小时,3、4 个小时下来就要一千多元。如果跟雪友拼单会便宜些,不过有时大家水平不同,得到的指导也会打折扣。”
“还有交通费和住宿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Amy 生活在南京,当地并没有滑雪场,她只能就近去浙江的滑雪场,“自驾大概 4 个小时,我通常周五晚上过去,在雪场附近的民宿住两晚,费用大概在 300-400 元/晚,然后周日下午返程。但现在油价越来越高,所以开车过去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然而,与去年雪季恨不得每周都去雪场驰骋不同,今年的 Amy 迟迟没有行动,“真的太贵了,信用卡承受不起了。”Amy 直言,除了没还完的账单,技术停滞不前和“摔怕了”也都是劝退自己的主要原因,“毕竟想要技术进步,就需要不断找教练进行指导,但这些开支都太大了。”
眼看着滑雪成本越来越高,自己的技术又迟迟没有进步,Amy 终于下定决心“退坑”。
图/Amy 在闲鱼上出手自己的滑雪板
来源/Amy 供图
而为了“回血”,Amy 忍痛将滑雪板和固定器挂上了二手交易平台,“如果以后南京能建起滑雪场,或者我去到有滑雪场的城市工作,或许我会再把滑雪这项爱好‘捡’起来,但至少现在,还是先暂退吧。”
滑雪热下的机遇
在李飒看来,不管何种原因退出“滑雪圈”都在意料之中,“毕竟很多滑雪玩家,都是‘头脑一热’就冲进滑雪场的。”
在教学过程中,李飒被学员问得最多的就是“我几天能学会滑雪?”,而李飒也通常会直白的表示,“我在专业机构系统学习一个月后,也还是会因为没有掌握好下滑速度等原因而摔倒,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滑了几次能顺畅地滑下来,就是会滑雪了。”
也正因如此,李飒的第一课就是教学员如何正确地摔倒,“滑雪分为单板和双板两种,相比之下,单板的危险系数更高,但因为姿势更帅,所以很多小白想尝试。”李飒表示,自己见过不少最初信誓旦旦要滑上高级道的学员在摔过几次之后,就中途放弃了,但也有不少人成了真正的滑雪爱好者。
“有人放弃就有人开始,冰雪热带动了滑雪运动的普及,从整体学员数量上来看,这项运动还在持续升温。”
正如李飒所言,自 2015 年北京获得 2022 年冬奥会主办权之后,滑雪这项运动便在国内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 2021 年 10 月,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 3.46 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 24.56%。
而滑雪运动的崛起也为滑雪培训、雪场周边酒店民宿等行业带来了新机遇。《2022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预计将突破 8000 亿元,2025 年预计达到 1 万亿元。
实际上,正是这次新机遇,不仅让李飒将滑雪这项爱好变成了事业,更让原本失业的她成了一位月入 5 万元的自由职业者。
李飒原本是一名在线教育行业从业者,“双减”政策落地后,就成了被裁大军中的一员。
后来,李飒和朋友去滑了一次雪。也正是这次滑雪,让李飒的职业生涯出现了转机,“当天滑雪场人员爆满,而且有很多初学者。”
“我喜欢滑雪,之前还经常去欧洲的一些国家旅行和滑雪,为了提高滑行能力,我甚至还考了 CASI-2 级(加拿大滑雪指导员执照)。”李飒表示,自己在指导朋友滑雪的过程中,多次被误以为是专业教练。
李飒这才发现,国内的滑雪运动早已不是她以为的“小众”运动了。大众走上冰雪的同时,滑雪教练也成了热门职业,而她无意中考的 CASI-2 级证书,在国内认可度很高。就这样,在朋友的鼓励下,李飒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之前的滑雪视频、资格证以及收费标准,并分享一些滑雪经验,以吸引滑雪爱好者。
很快,除了有网友给李飒发私信报课,还有滑雪装备品牌方邀请她成为品牌 KOL,李飒也顺势从中挑选了自己认可的品牌进行带货。
两个月下来,李飒不仅在培训教学和商务两方面的收入超过了 10 万元,还入职了一家室内滑雪培训机构,“现在的工作更稳定一些,很庆幸自己爱上了滑雪,并能把爱好变成事业。”
除了让李飒找到新职业方向的滑雪培训在持续升温,每到雪季,雪场周边的酒店和民宿预订量也在不断上升。
11 月 10 日,木鸟民宿发布的《2022“滑雪+温泉”冬游民宿市场消费洞察》(以下简称《消费洞察》)显示,近一周滑雪场周边民宿订单环比上周增长超 150%,长白山、亚布力、松花湖、北大湖等滑雪场热度上升,“松花湖+滑雪”、“吉林+滑雪”成为近期木鸟民宿平台热搜词汇,坐拥多个热门滑雪场的吉林省,近一周民宿预订量达上周的 2.7 倍,跻身滑雪目的地城市订单前五。
图/希希在朋友圈发布雪场公寓招租信息
来源/希希供图
对此,滑雪发烧友希希深有感触,“每到雪季,雪场周边酒店和公寓的价格就会上涨,即便这样还是会一房难求,因此,一些滑雪发烧友会在雪季包租公寓。”
因为工作忙碌的缘故,希希没有租公寓的需求,但洞察到其中商机的她也不愿错过机遇,两年前,她花了 60 多万元投资了崇礼的一间雪场公寓,并选择了托管服务。
希希告诉燃次元,自己与开发商签订的是 10 年租约,每年都能收到开发商承诺的5% 的返利。同时还能自住 20 天,也方便自己去滑雪。“我今年只去住了 5 天,最近刚想过去就成为了‘小阳人’,只好发朋友圈,看看有没有已经‘阳康’的朋友愿意过去玩。”
一时火?一直火?
但希希直言,尽管每年雪季,自己的收益也还算不错,但今年,受疫情及相关政策影响,在全国各大雪场陆续开板之际,大部分雪场并没有迎来大规模客流。
对此,伍斌直言,虽然放开了,但之前对滑雪市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目前正是雪季最重要的阶段。”伍斌表示,由于 2023 年春节较早,所以雪季黄金时间段比往年要短,再加上游客出游身体需要痊愈,心理重建也需要时间,因此保守估计市场会损失掉 50% 营业额,“如果感染周期再拉长,很可能损失 70-80%。”
不过资本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2021 年,冰雪投资曾迎来小高潮,据燃次元不完全统计,包括 Snow51、雪乐山、雪鹄科技、澳雪文化、滑呗、去哪儿滑雪、去滑雪 GoSki、万域芳菲、冠军冰场等企业均获得融资,项目涵盖滑雪培训、冰雪装备、互联网服务和冰场等,资本方不乏红杉中国、高瓴创投、新东方战投等知名投资公司的身影。
到了 2022 年,据企查查显示,包括河北华田、松野湃、Moodlab、Yeti Crew、雪鸮科技、新魅文化、SUUNTO 颂拓在内的 7 家涉及滑雪产业的公司均完成了融资,其中 Moodlab 的融资金额约千万元人民币,松野湃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在伍斌看来,未来,政策红利和投资预测会有所收缩,供给侧的冲动和意向也会减弱,中国滑雪市场会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投机心态的人将离场,整个行业将逐步回归市场本来的状态,行业的重心也将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消费层面的体验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超级滑雪爱好者,叶凯早已深知滑雪体验的重要性。为帮助滑雪玩家提高滑雪体验,2017 年,叶凯瞄准滑雪培训这片蓝海,创办了城市滑雪品牌 Snow51,开设了城市室内模拟滑雪馆。
图/室内滑雪场
来源/燃次元拍摄
“滑雪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滑雪产业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就是季节性明显。滑雪季往往是从 11 月起开始,到次年 3 月结束,每年营业时间有限。其次,滑雪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全球冬季平均滑雪人次达百万级的滑雪场共有 51 家,其中阿尔卑斯地区拥有 40 家以上,占比高达 80%。再次,滑雪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高速滑行时只要动作稍有不对,整个人就可能飞出去。”叶凯表示,自己就曾因控制不住重心,导致小腿胫骨骨折。
为了解决室外滑雪的痛点,叶凯选择了室内滑雪这条赛道,并把门店的位置锁定在了繁华商圈、高档写字楼附近。
在叶凯看来,滑雪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消费者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发展的一种重要介质,“利用高仿真的高山滑雪模拟设备,在降低滑雪风险性的同时,提高滑雪爱好者的技术。就像去健身房一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训练,可以很容易就掌握滑雪的基本动作。”
叶凯直言,虽然目前我国的滑雪产业呈井喷之势,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滑雪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滑雪只是相较于之前变得大众化而已,但整体来看,依然是小众的运动。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我国滑雪产业的未来,叶凯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达到 8000-10000 美元的时候,人们会慢慢从原本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叶凯认为,在美国和日本,滑雪正是在此阶段迎来了长达 20-30 年的长足发展。同时,这两个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冬奥会对于滑雪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的中国,同样满足这两个条件。
“在这一大背景下,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滑雪产业的发展趋势,未来,赢得消费者的心智才能赢得市场认同。”叶凯表示。
参考资料:
《后冬奥首个雪季临近,“报复性滑雪”正在酝酿》,来源: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