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归来

  文 | 华商韬略种少华

  既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成功的投资家,还是培养企业家的企业家,培养投资家的投资家。做到其中的每一点都是难能可贵,而段永平,几乎都做到了。

  【01 2.2 亿元,又出手了】

  11 月 11 日,购物已不再狂欢,北师大的一则消息甚至比双十一更加有刷屏效益——段永平再次为学校捐赠了 2.2 亿元人民币。

  早在 2011 年,段永平便捐资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永平自立贷学金",至今已帮助众多学子完成学业。如今,再次捐赠北师大,是因为他与北师大有着特殊情结。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传承的温暖故事。

  1951 年,段永平的母亲彭建华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北师大历史系,也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毕业后,彭建华站上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一辈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彭建华用一生的工作实践着这句话。

  这次捐赠后,北师大珠海校区核心教学枢纽的图书馆,将被冠名为"彭建华图书馆",这是一位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也是北师大对千千万万像彭建华这样的教育燃灯者的礼赞。

  ▲理工综合体学术云环,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他们或许平凡,却用一生的坚守,点亮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前程。

  北师大是段永平捐资教育的一个重点,但也只是重点之一。近二十年,段永平已累计向浙江大学、江西水利电力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多所高校捐赠,累计捐资已超 10 亿人民币。

  除了母亲的影响,他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的认知,也是他长期支持教育的原因。他本人就是以知识为基础获得成功的典型,他是他那个年代少有的名校大学生。

  【02 砍柴少年】

  1961 年春,段永平出生在南昌。

  5 岁那年,随着父母被下放至井冈山下的偏远农村,他的童年也被迁徙。山与田,成了他最早认识的世界。

  9 岁,四年级。劳动课不只在田间,更在深山。当时烧窑炼钢,山林渐秃,砍柴须往更深处去。

  凌晨四点,天未破晓。段永平已行走在井冈山晨雾未散的十公里山路上。

  干粮充饥,汗水浸衣,稚嫩的肩膀,在黎明前的暗色中,学会了什么是承担。

  砍柴,是他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课堂——他学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经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977 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刚走出高中校园的段永平,也投身于这场千军万马的角逐。

  然而,他的首次尝试折戟沉沙——总分仅 80 多分的成绩,与大学失之交臂。

  希望的曙光在第二年再次照进现实。

  1978 年,高考制度迎来重大变革:考试时间固定于 7 月,全国统一命题,现代高考模式初现雏形。

  段永平破釜沉舟。五个月,补完六年的课程。

  那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与命运的博弈。

  当成绩单上跳出 400 分的数字时,浙江大学邮来录取通知书。山路尽头的少年,以知识为刀,劈开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走进浙大无线电系的段永平,在书海中如饥似渴。毕业后,按专业对口,他被分配到令人艳羡的北京电子管厂。然而,没过多久,每月 46 元的稳定工资,以及当时国企的各种"只能这样",就让他对前途感到迷茫,然后抛下 "铁饭碗",要继续读书求知。

  1986 年,他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而且,选择了新的专业——计量经济学。从无线电到经济学,他看重的就是经济二字。

  当时,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已经是国策,致富成为无数人的渴望,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段永平渴望致富,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何致富?他想到的是,先学知识,再应用知识。技术的知识他已经有了,所以接下来他想学学,什么是经济?

  知识和梦想,也是他当时唯二的行囊。

  新的世界就此展开,对经济的学习为他未来的商海征途,铸下了理论的基石。但他不止于理论,在求学期间,段永平就已开始了"经济"实践,贩卖过章光 101 生发剂。

  两年后的 1988 年 7 月,手握硕士学位的段永平,在改革开放的更大潮声中再次对人生未来深思熟虑,也再次作出挑战性的决定——离开北京,南下。

  【03 学习机传奇】

  1989 年 3 月,28 岁的段永平,在广东中山,见到了当时 36 岁的怡华集团总经理陈健仁。

  开拓型的陈健仁普通话讲得很标准,滔滔不绝,主次分明,作风更像一个政府官员。

  他亲切地称呼段永平为"阿段",并将怡华集团属下的分厂——生产游戏机的日华电子厂,交给段永平负责。

  当时的日华电子厂是一个亏损 200 万,工人堵门讨薪的烂摊子。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深渊,但阿段看好它的可能性,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他认为大型电子游戏机即将被消费者淘汰,而小型游戏机却很有市场前途,有人预测小型机的饱和容量是 4000 万台,但当时整个中国内地才 300 万台,而他做大日华的思路就是——转型生产小型电子游戏机。

  战略既定之后,他接连砍下三板斧,板板见效,而且是奇效。

  第一板斧,砍掉其他产品,孤注一掷做游戏机;

  第二板斧,请来成龙代言,用巨星背书砸出品牌;

  第三板斧,集中力量做产品,用极致产品杀出重围。

  1991 年 6 月,段永平还投入 40 万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大赛。

  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他是同类产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调查表明,中国人对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小霸王"的影响力很快就打出来了。

  ▲来源:小霸王

  而且,段永平还抓住了另一个时代性的机会:当时,电脑开始在中国普及,并掀起热潮,但无数普通家庭面对动辄上万元的电脑,有渴望,却遥不可及。

  段永平果断出手,以 20 万元买下王永民"五笔字型"输入法,带领团队将计算机键盘与学习卡嫁接于小霸王游戏机,再以家家都有的电视机作为显示屏。

  一套价格仅二三百元的"电脑"式学习系统,就此诞生。

  这就是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小霸王学习机"。它击中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

  一时间,全国汇款单如雪片般飞来。

  段永平开创的学习机不但获得自身的巨大成功,而且成功培育了一个学习机的细分市场,小霸王的市场份额则一度逼近 80%,是行业绝对的"霸主"。

  除了巧妙的市场定位,让这一产品走向国民记忆深处的,还包括一则脍炙人口的广告——"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二,我拍二,游戏学习在一块儿……"

  简单、押韵、朗朗上口。短短三十秒,寓教于乐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童年旋律。

  1994 年,一份调查问:"中国人最熟悉的电脑品牌是什么?"

  答案不是当时最火的 IBM、联想,而是小霸王。

  甚至有人笑谈:若当时小霸王进军 PC,联想将会怎样?

  那时,小霸王品牌估值,已高达 5 亿元。

  仅仅三年,困境中的小厂销售额竟达 10 亿,从谷底冲上行业之巅。

  "小霸王"成了"大霸主"。

  甚至,还带动了各式各样带"王"字,带"霸"字的商品,开始充斥市场。

  然而,胜利的欢呼声中,阿段听见了另一种声音——集团一位高层说:"企业经营得好,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拥有这个企业,这是许多南下打工者的一个误区。"

  他缔造了十亿帝国,却仍是个可以随时让走就走的"高级打工仔"……

  1994 年,当股份制改革的提议被拒,他明白,是时候离开了。

  1995 年 8 月 18 日的内部会议上,当段永平说出"我决定离开"时,空气凝固了。

  有人当场失声痛哭……

  消息如惊雷传遍公司——3000 多名员工,每个人都曾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小霸王",一位主管回忆:"我们都觉得天要塌了。小霸王是因他而生,因他而兴。他一走,谁还能撑起这片天?"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以我们的薪资水平,应聘的人能从中山排到广州。"

  时任总经理陈健仁,这位曾成就"阿段"早期辉煌的企业家——坚信:"并非只有段永平是人才。或许在我手下,还会出现新的奇才。"

  送别酒会上,陈健仁亲自主持。举杯之间,热泪难抑。

  那一夜,向来克制的段永平,醉得不省人事。

  【04 步步高】

  1995 年 9 月 18 日,带着六位兄弟,段永平在距中山一水之隔的东莞长安镇,自立门户。

  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在此诞生。这个名字曾几经斟酌——从平淡的"力高",到被戏称像寻呼机的"BBG",最终定格为"BBK"。

  公司甫一成立,便展现不同寻常的格局:推行全员持股,从中层到基层,从员工到代理商。这是段永平从"小霸王"没能留住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吸取的教训:要留人,就必须分享。

  这一开始就让步步高团结更有力量。电话机、学习机、VCD,一系列切合当时中国人"现代化"生活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

  曾随段永平在小霸王时期积累财富的全国代理们,都毫不犹豫地转向步步高,既是报恩,更是笃信,笃信阿段会再造传奇。

  这就是段永平的格局和魅力,他曾带领无数人从一无所有到身家百万、千万。

  有了大家的支持,阿段一上来就高举高打。

  1996 年末,这家初生之犊闯入央视"标王"争夺战,掷出 8000 万巨资在黄金广告时段从一众行业巨头手中夺下《新闻联播》后的五秒标板,并特邀功夫明星李连杰出任代言人。

  同行嘲笑他疯了,看不懂他信心从哪来。

  一年后的同一天,他再次以一笔精心设计的报价——1.23456789 亿元,拿下央视"标王"。步步高之名,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阿段被质疑,被看不懂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当时的 VCD 市场,已血海一片,但段永平却毅然踏入。

  其结果,让所有质疑者哑然——步步高电话机、VCD、学习机,皆登顶全国第一。

  ▲步步高旗下产品,来源:步步高

  不再是打工仔,而是大老板的段永平,也顺利成为亿万富翁中的一员。

  然而,阿段更被看不懂的是,步步高如日中天之际,他不断持续分拆业务,稀释自己的股份,而且还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

  【05 中国巴菲特】

  2001 年,事业蓬勃发展之际,40 岁的段永平决定退役,奔赴美国与家人团聚。

  这一次,他不只是换了战场,而且换了赛道。

  在美国的闲暇,他开始接触并钻研资本市场,尝试买起了股票,然后一路向前,再也没有回头。一个个经典的投资案例,成为他的新传奇。

  当互联网泡沫破裂,市场一片哀嚎,网易股价跌至 0.8 美元。众人眼中,这是一艘沉船;做过游戏的他,认准网易尤其互联网游戏的价值,毅然投资 200 万美元购入网易股份。

  两年后,网易因《大话西游2》的成功而重振旗鼓,股价冲上 75 美元。

  短短两年,200 万美元,变成了上亿美元,投资圈为之震动。

  此后,段永平开始往专业投资者方向迈进,相继投入了创维、苹果以及 GE 通用电气等公司,本来低调作风的他,也更加从中国商界的名利场淡出。

  2006 年,段永平还花 62 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进一步求证也是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实践。然后,他开始成为巴菲特,甚至超越巴菲特。

  他像巴菲特一样严守投资纪律,只买有"护城河"的公司——"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早在 2011 年,他就已重仓苹果,比巴菲特早了整整六年。

  他说,苹果的生意模式比可口可乐更好——用户忠诚度,就是最深的护城河。即便股价一度暴跌 55%,他依然坚定持有。

  时间,最终给了他丰厚的回报。

  他还将目光投向茅台、腾讯……

  他看到的不仅是股票代码,更是一个个坚实的商业模式和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他也用这个要求来评价自己投资的公司,以及依然在中国商界蓬勃生长的庞大商业版图——常常被称为"步步高"系的多家行业头部公司。

  从实业家到投资人,他始终是那个抓住本质、坚守价值的人。

  他管这叫:本分。

  【06 隐形教父】

  深水无澜,大火无烟。

  如今的段永平早已不常出现在中国产业经济的新闻里,却是中国产业经济最深的水流之一。他的身后,一批被他培养、提携、助力的创业者,都已是行业领袖级的企业家。

  陈明永执掌 OPPO,沈炜带领 vivo,两大手机巨头傲立全球市场;

  金志江做出风靡全国的小天才电话手表;

  黄峥创办拼多多,改写中国电商格局;

  就连极兔速递李杰的崛起,背后也有段永平的影子。

  段永平给他们的,不只是业务的启蒙,能力的养成,资本的价值,更是价值观的胜利。

  这是一种叫做"本分"的商业哲学。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这 10 个字,极其简单但绝不容易,可以一秒钟看"懂"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不到。

  他的"学生"们,跟他请教各种问题,他都首先追问:"这是对的事吗?能坚持十年吗?"

  他没有微博,不拍短视频,但活跃在一个叫"雪球"的投资社区。在那里,他是粉丝最多的"大道无形我有型"。追随者称他"大道",既是昵称,也像一种信仰。

  他在这里也是传道,而非授术,追问大家是不是在做对的事,以及把事情做对了。

  有网友 ID 叫"守正出奇",他建议改为"守正不出奇"——他说,多一个"不"字,会少很多困扰。很多人希望与他聊怎样做好企业,投资的"策略与方法",他说那都是表象,"我讲的都是道,可人们总觉得术才值得学。"

  他相信只有道对了,事业才会对,而道对了,就不怕路远。

  他看公司,问的是"十年、二十年后会怎样";他谈投资,说的是"做对的事,再把事做对"。有人称他"中国巴菲特",他多次否认,拒绝回应,实在绕不过去,他就说:

  "高尔夫和乒乓球,还是我比较强。"

  他的学生们,尤其 vivo 的沈炜,OPPO 的陈明永,也都开口闭口谈"本分",强调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强调"不忘初心,埋头种因""埋头种因,基业长青"。

  这也让段永平,看似隐退,却从未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