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视为“AI 时代的未来之战”的“千问”项目在 11 月 17 日有了新动作。当日,千问 APP 公测版上线,全力进军 AI to C(消费者端)市场。据了解,千问 APP 明确对标 ChatGPT 最新的 5.1 版本,接入阿里通义实验室最新的 Qwen3 - Max 模型。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阿里要推出一个全新的 AI 应用?
阿里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在接受科技媒体“晚点 LatePost”采访时提到,当下做C端的时机刚刚好,一方面是模型成熟度,Qwen3 - Max 整体性能、效果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另一方面是整个 Agent 生态的成熟度,不管是整个三方生态还是阿里集团内部的生态,都到了一个更能被模型普遍调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状态。尽管现在国内已经有多款大模型产品面向C端用户选择,但在阿里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看来,“客观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演进到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程度。”
阿里 Qwen 大模型的研发始于三年前。此前,阿里大模型一直将重心放在B端(企业端)AI 市场,通过阿里云向各行各业提供模型 API 服务。阿里管理层认为,基于 Qwen 的优秀性能和国际影响力,启动千问C端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次新推出的千问 APP 全面替代了此前已有的通义 APP。此外,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已对其搜索应用夸克(Quark)进行了改版,计划将其打造成全能型 AI 助手,该应用将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特邀评论员田丰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表示,阿里系的移动 APP 向来种类繁多,覆盖电商、物流、流媒体、办公、交通、医疗、本地生活、支付等,但鉴于移动互联网最多只能做到搜索信息,统一入口意义不大,而千问 APP 则能成为所有阿里生态圈互联网服务的调度“管家”,这一点是朝着“出门带一个千问 APP”解决所有问题目标发展。
田丰表示,根据 2025 年 10 月 AI 产品月活用户量排名,夸克 AI 凭借 1.52 亿月活用户量,成为仅次于 ChatGPT(7.69 亿)、豆包(1.59 亿)的第三名,超过了百度网盘(1.48 亿)、Gemini(0.76 亿)、腾讯元宝(0.73 亿)、DeepSeek(0.72 亿),但从夸克、蚂蚁 AQ 等诸多 AI APP,容易让用户面临较高选择成本,从 OpenAI、谷歌、腾讯、字节的战略来看,都选择统一入口,阿里希望将千问 APP 定位为统一阿里系 AI 入口,可以调度后面所有的 AI 应用与服务,“阿里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流量的 2C AI 入口,超越豆包,逼近 ChatGPT。”田丰预测,未来 5 年 App 总数量会变少,“千问 APP”或成为几大超级 AI 助手背后的服务菜单。
据了解,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田丰分析认为,从B端 AI 市场转向C端消费者市场背后,或许正体现了阿里“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战略。阿里的战略向来是在市场发展好的时候,全面出击抢占市场。这次抢占C端市场,可以看作类似“当年必须通过手机淘宝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生死战”,不容有失,所以“千问”APP 承载着拿到大流量 AI APP 船票的战略使命。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认为,C端是大模型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变现的场景,现阶段,绝大多数大模型厂商仍处于亏本在训练模型的情况,势必要变现。阿里本身从生态来说,非常了解 To C 市场的变现之道,因而不会放弃C端市场。
不过,肖仰华指出,现在的大模型市场还处于“战国时代,大家轮番雄起”,包括 kimi、豆包等各家模型企业都在“试水”,用户不存在忠实度。想要留住用户,必须有自身独特之处,“用户的记忆系统、个人偏好做得比较好,才很有可能形成黏性。”目前,能不能做得好成功实现变现、规模化盈利暂时还未知。
肖仰华认为,在 AI To C 端市场,软硬结合可能会比纯软件应用市场更广,且更容易成为 ToC 端赛道上大规模红利的受益者。“从长远看,还是华为、苹果、特斯拉这类有硬件入口、生态完善、全栈布局的企业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