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星载SAR载荷,总体成本有望降低50%,「图强宇航」完成天使轮融资

  文 | 刘婧琼

  编辑 | 阿至

  封面来源 | AI 生成

  36 氪获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研发制造商北京图强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图强宇航”)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迪之星创投独家投资,所筹资金将用于天线样机研发、SAR 载荷验证、团队和场地扩充。

  图强宇航成立于 2025 年 3 月,专注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和大型星载相控阵天线的研发制造,面向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无人机遥感等领域客户提供硬件产品与遥感数据服务。

  创始人杨雯森为北京邮电大学本硕、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航天五院 503 所和三家商业卫星公司,具备 10 余年卫星总体及 SAR 载荷总体行业经验,并拥有 10 余项发明专利,涉及星载相控阵天线系统、结构等。在商业卫星公司任职期间,杨雯森先后担任 SAR 卫星副总师、星载 SAR 载荷总师,主导研发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内第一台星载X频段多通道、双极化 SAR 载荷。

  杨雯森介绍,现阶段图强宇航布局的 4 款产品分别为面向 500 公里轨道高度的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X频段全极化 SAR 载荷、X频段单极化二维大角度扫描 SAR 载荷,以及面向 300 公里轨道高度的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目前,图强宇航正在进行首款产品(面向 500 公里轨道高度的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的单机研制和验证。

  图强宇航自研的大型相控阵天线(展开状态)

  图强宇航自研的大型相控阵天线(收拢状态)

  通过全流程自研,降低星载 SAR 载荷总体成本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搭载在卫星上,通过主动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从而生成图像的先进遥感设备,具备三重特点:第一,SAR 不受光照和天气条件限制,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第二,SAR 发射的微波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能够快速识别隐藏和伪装目标;第三,利用 InSAR 等技术,SAR 能探测到毫米级的微小形变。

  对比光学成像,SAR 成像拥有更高的响应速度和成像效率,但其使用门槛和成本较高,现多应用于国防安全、灾害环境监测、特殊地形测绘等对价格不敏感的场景。

  由于研制周期长、起步门槛高,目前国内星载 SAR 载荷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研究所占据,商业航天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欧美国家快速增加民用 SAR 载荷星座的投产、火箭和卫星平台等硬件成本持续下降、终端应用场景扩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对于低成本、短周期的 SAR 载荷的需求正在爆发,而现有产能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增量,图强宇航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在杨雯森看来,当前星载 SAR 载荷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缺少全自研的厂商,“现在大部分都是集成商,很多环节需要外采,那总体成本自然就降不下来”。

  “在一个星载 SAR 载荷中,相控阵天线占了约 85% 的成本,如果想把 SAR 载荷的整体成本降下来,就必须自研相控阵天线。”据了解,在商业卫星公司就职期间,杨雯森以 SAR 载荷总师及相控阵天线负责人身份,带领团队研发出当时国内由商业航天公司主导研发的星载 SAR 载荷相控阵天线,这也为图强宇航自研大型相控阵天线打下了基础。

  为了降低星载 SAR 载荷的整体成本,图强宇航采取全流程自研的策略,“图强宇航星载 SAR 载荷 90% 的单机都是自研的,我们应该也是首家以极小团队完成成像模式仿真分析、总体设计、单机指标下发、硬件实现、FPGA 实现、软件实现、暗室测试、环试验证、交付测试等全流程研制体系的商业航天公司,所以我们几款星载 SAR 载荷的成本才能做到原成本的一半及以下,交付周期缩短至 10 个月左右。”

  加速推进首款产品单机研制,计划明年完成 SAR 载荷在轨验证和批产

  在研发进度方面,图强宇航正在加快推进首款产品——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的单机研制。该款产品包含 12 个单机,分辨率为 0.3m,可帮助低轨遥感卫星实现 500 公里高度下的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成像,覆盖环境监测、资源勘查、防灾减灾等主流民用场景。

  后续,图强宇航还将推出三款产品,分别是 300 公里高度、0.3m 分辨率的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500 公里高度、0.5m 分辨率的X频段全极化 SAR 载荷和 0.3m 分辨率的X频段单极化二维大角度扫描 SAR 载荷。对比普通的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全极化 SAR 载荷的成像质量更高,且因天线端具有备份功能,可以避免因单级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同时,第三款X频段单极化 SAR 载荷的扫描范围更大,对比常规 SAR 载荷,其方位向的扫描角度能从±1°提高到±15°甚至更高,将在国防安全场景及特殊应用的商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杨雯森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团队将完成首款星载 SAR 载荷的所有单机研制。除此之外,图强宇航还计划在明年完成首款 SAR 载荷在轨验证、启动首款 SAR 载荷的批产产线,并开始第二款 SAR 载荷的研制工作。

  在商业化方面,根据杨雯森的规划,图强宇航现阶段将专注于研发制造星载 SAR 载荷和大型相控阵天线硬件产品,未来或择机拓展遥感数据服务、SAR 卫星星座运营服务。据悉,图强宇航已与多家卫星终端厂商基于星载 SAR 载荷硬件产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杨雯森告诉 36 氪,目前图强宇航正在选择 SAR 载荷批产产线落地区域,同时也将开启新一轮融资。

  投资方评价

  启迪之星创投表示:我们长期关注火箭、卫星、载荷研制以及地面应用等整个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并在各个链条环节均有布局相关公司。图强宇航核心创始团队在星载 SAR 载荷研发方面,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及在轨验证经验,团队技术积累深厚扎实,拥有全链条、全流程的研发能力和行业领先顶级的创新能力,在保障高质量研制的同时,也能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们非常看好图强宇航团队,希望公司可以在“商业航天硬科技三大拼图之关键一环——载荷研制”领域成为行业领先者,为我国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