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术经纬
在日常生活中,酒精和含糖饮料都是社交或放松时常见的饮品。尽管两类饮品的风味不同,但科学家一直推测它们的成分在体内可能会激活相似的生理机制,并互相影响。例如,过去有研究发现,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往往对甜食表现出更强的偏好。而一些动物实验显示,通过饮食训练后对果糖产生偏好的小鼠,也会增加对酒精的摄入量。
更重要的是,过度摄入果糖和酒精都会导致肝脏疾病发生。果糖被认为是代谢相关脂肪肝病的主要推手,酒精则会推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两者都会极大提升肝炎和肝硬化的风险。但为何两种成分会产生如此多的相似影响呢?
最近,《自然-代谢》的一项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酒精在体内会激活一条特殊代谢路径,促使身体自行产生果糖。而这些内源性果糖的代谢过程又会驱动个体的酒精偏好。
换句话说,即使你只饮酒,不摄入任何含糖食物,酒精也能在体内“自制”果糖。而这些果糖的代谢,又会成为酒精成瘾和肝损伤的核心推手。

研究中,作者先分析了小鼠摄入酒精后的代谢变化,他们发现小鼠肝脏、肠道中的果糖水平明显上升。并且,从葡萄糖代谢成果糖路径中的中间产物或酶的水平同步提升。这意味着,酒精直接推动了内部葡萄糖到果糖的转化。
随后,果糖还会进一步通过酮己糖激酶(KHK)分解代谢,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效应,其中就包括提升对酒精的偏好。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抑制 KHK 的功能,阻断果糖代谢过程。结果发现,全身性缺失 KHK 的小鼠对酒精的兴趣明显减弱和摄入量显著降低。而即使只在肝细胞中特异性敲除 KHK,它们对酒精的偏好也会下降,并且能免于发展为酒精性肝病。

图片来源:123RF
在长期酒精暴露实验中,肝细胞敲除了 KHK 的小鼠几乎完全免受酒精性肝病的侵害。与对照组相比,它们没有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肝功能指标也保持正常。相比之下,对照组小鼠则表现出典型的酒精性肝病特征。
此外,肠道特异性敲除 KHK 的小鼠也表现出酒精摄入减少,其机制与我们熟知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有关。在 KHK 缺陷的小鼠中,GLP-1 水平会得到提升,而 GLP-1 已知能抑制酒精摄入,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对酒精的渴望降低。
除了小鼠实验,研究者还开发了一种 KHK 抑制剂,相较于基因干预,抑制剂的使用要更加简便和安全。他们发现,即使是已经对酒精有着高度偏好的小鼠,在使用 KHK 抑制剂处理后,也会减少酒精摄入量。这表明,KHK 抑制剂有望成为未来治疗酒精使用障碍和酒精性肝病的潜在新药物。
同时,研究发现关于酒精与果糖的联系也提示:对于酒精使用障碍患者,不仅需要限制酒精摄入,还应严格控制含糖饮食。因为外源性果糖可能加剧内源性果糖的损害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