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据 10 月 24 日《金融时报》报道,近期多款高调发布的 AI 硬件产品相继折戟,引发行业深刻反思。智能设备公司 Nest 联合创始人、现 Mill 公司 CEO 马特·罗杰斯撰文指出,这些产品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在炒作而非功能之上”。

罗杰斯在《金融时报》专栏中尖锐批评了当前 AI 硬件的三大败笔:Humane 的 AI Pin 未能整合手机核心功能且操作反人性;Rabbit 的 R1 上市时缺乏明确使用场景;新推出的 Friend 项链式设备同样未能解答用户“究竟能用它做什么”的疑问。他认为这些产品“过度关注包装、工业设计和宣传”,却严重脱离用户真实需求。
曾参与初代 iPhone 发布工作的罗杰斯称,苹果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解决用户日常痛点——如笨重键盘和糟糕的移动浏览体验,这正是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强调的“牙刷测试”(即产品应解决用户每日高频需求)。而现有 AI 硬件无一通过这项测试。
尽管市场遇冷,罗杰斯坚信 AI 技术的未来仍系于硬件。报道中,他特别提到 OpenAI 向乔尼·艾夫初创公司投入 64 亿美元的合作,认为这可能是定义 AI 融入人类生活方式的转折点。但他强调,成功关键在于转向手机领域:“硬件只有在能以更优方式满足日常需求时才能成功。”
罗杰斯同时警示两大挑战:艾夫团队急需补充高端软件人才,且必须面对使用谷歌 Android 系统的现实。他认为,虽然艾夫的苹果背景与 OpenAI 和谷歌的竞争关系可能形成障碍,但借助 Android 开源系统是实现投资回报最快路径。
“制造 AI 手机是 2007 年以来科技界最艰巨的任务”,罗杰斯总结道,“但要让 AI 真正融入数十亿人生活,它必须兼容我们已知的世界——这意味着 OpenAI 需要打造智能手机的下一代迭代产品,而不是花几个月时间打造无法补充或与智能手机竞争的东西。”(旺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