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诞生的生命:我们离“定制婴儿”还有多远?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领导一场生殖医学革命,其核心目标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类的卵子和精子,这一过程被称为体外配子发生(IVG)。

  这项技术若成功,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殖方式,为不孕不育夫妇和希望拥有共同血缘后代的同性伴侣带来新希望。然而,尽管在小鼠身上已取得突破(例如成功培育出拥有两个生物学父亲的小鼠),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将其安全应用于人类临床至少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实现 IVG 面临巨大科学挑战。卵子和精子的自然发育过程极其复杂且漫长,涉及精确的减数分裂(确保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关键步骤)和独特的表观遗传修饰(即“印记”)。这些步骤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或引发后代疾病。实验室环境难以完美模拟卵巢卵泡或睾丸曲细精管中复杂的细胞信号和物理微环境。

  除了技术瓶颈,IVG 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与伦理担忧。它可能大幅降低基于遗传特征筛选胚胎的门槛,甚至为“基因编辑婴儿”打开大门。同时,若任何体细胞(如皮肤细胞)都能被悄悄地用于制造配子,将引发严重的知情同意和隐私问题。

  为此,多国监管机构已建议修订法律,以明确规范实验室配子的潜在应用。尽管商业投资兴趣浓厚,但科学界共识是:在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长期安全验证之前,任何人类临床应用都为时过早。这项技术最终能否安全落地,仍需下一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