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又秀财技:发债2000亿元、要火拼游戏和AI?

  GameLook 报道/近期,一则关于腾讯的消息让整个资本圈大吃一惊:根据港交所公告,腾讯已经申请了一项总额高达 3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2 亿元)的全球中期票据计划,该计划将于 9 月 16 日正式生效,有效期持续 12 个月。

  再加上目前腾讯仍有本金总额 177.5 亿美元的未偿还票据,未来一年,腾讯将会接近 4000 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这个数字看起来确实吓人。

  如今传统行业几乎是“提债色变”,房地产化债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样的大环境下,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为何选择大规模举债?

  一方面,敢借说明盈利能力很强,腾讯 2024 年归母净利润高达 194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1057 亿元,拥有着稳定且庞大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腾讯的资产负债率本身不会太高。基于上半年腾讯超过 1.2 万亿元的净资产计算,也就是说净资产负债率近 30%——参考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在 80%-90%,这个数字对科技巨头来说并不算高。

  退一步说,腾讯还拥有大量可以迅速转化为收益的投资组合,包括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比如腾讯 2018 年以 30 亿元投资盛趣游戏,2021 年又以 7.5 元/股受让世纪华通股权、共花费 27.9 亿,总投入近 60 亿。如今,随着世纪华通市值冲破 1474 亿,这笔投资给腾讯带来了巨大的增值收益。而这些,也都是腾讯借债不慌的依仗。

  腾讯罕见大举负债,2000 亿要投向何处?

  一年净利润 2000 亿的腾讯,为何选择大规模借债,可能是外界最好奇的问题。

  当然,借钱最直接的原因一定是有地方需要花钱。腾讯这两年的确做了几件巨烧钱的大事:一个是大规模回购股票,另一个是加码 AI 带来的资本支出狂飙。

  这几年,腾讯每年都会花费千亿港元规模回购股份,来对冲南非大股东 Prosus 的不断减持。仅是 2025 第二季度,腾讯就以约 194 亿港元的总代价回购约 3888 万股股份。而大规模回购带来的增值速度同样惊人,如今股价已经涨到 661.5 港元、带来了巨大的增值收益。不得不佩服,腾讯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另一个新情况则是腾讯资本支出的大涨:仅第二季度腾讯资本开支达 191 亿元,同比增加 119%,上季度资本开支为 275 亿元。原因也很简单:当前全球科技巨头正处于 AI 新周期的军备竞赛环节,腾讯也不例外。

  目前,海外 AI 赛道资本支出一路狂飙,多家美国企业一年的合计资本支出达到 2000 亿美金的天文数字。与之相对,中国科技巨头因为多方面原因业务启动稍慢,但也已经开始加入这场划分未来科技版图的赛跑,就连字节跳动等非上市公司都在疯狂玩命。

  根据媒体报道,2025 年字节跳动计划在 AI 基础设施投入超 1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855.78 亿元)。据悉,字节去年资本开支已达 800 亿元,2025 年资本开支预计翻倍至 1600 亿元,主要用于自建算力中心与 DPU 芯片研发。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腾讯的融资手段很多,但最终选择「不发新股、只举债」的方式,彰显了这家科技巨头对于未来 AI 业务的信心。

  从发债周期来看,如果发美元债券,利息较高;发人民币债券,利率不会太高,外界估计在2% 年化利率左右,成本不高。但无论选择发美元债、还是人民币债券,举债近 4000 亿都不会是一个小数字,可见腾讯对 AI 赛道的前景的确信心十足。

  另一方面,虽然近两年腾讯放缓了在游戏圈“买买买”的动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鹅厂继续加大游戏产业投资的可能性。

  不单单是对 PC 主机市场的大力度进军,包括海外市场也仍未达到腾讯口中“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50%”的目标,海外游戏业务想要继续增长至腾讯满意的阶段,现阶段可能还需要资本的持续投入。

  把游戏的长版做长:AI 时代,腾讯成为游戏圈新“卖水人”

  前几天深圳举行的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元宝、ima、混元 3D Studio、CodeBuddy 等 AI 原生产品一一亮相。其中,上线一年多的腾讯元宝已经成为国内 DAU 排名前三的 AI 原生应用,深刻改变了越来越多普通用户使用习惯。

  当然,用户侧为 AI 原生应用付费的商业行为转变,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但在游戏行业的B端,腾讯已经拿出了一系列能够重塑游戏开发环节的 AI 产品和服务。

  比如,覆盖研发全流程的 AI 编程工具 CodeBuddy,能够实现编码时间缩短 40%,整体提效超 16%;腾讯在科隆游戏展上发布的全链路 AI 游戏创作解决方案 VISVISE,覆盖了从 3D 模型生成、动画制作到智能 NPC 创建的整个游戏美术生产管线。

  值得一提的是,VISVISE 官网客户名单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头部公司,如完美世界、巨人网络、三七互娱、莉莉丝、英雄游戏——这些非腾讯持股的公司,在行业过去的认知中不太可能成为腾讯客户。

  虽然缺少了网易和米哈游,但这份名单的确意味着,腾讯 AI 能力正在向全行业扩散,帮助更多游戏大厂和工业化项目降本增效。可以预见,腾讯 AI 能力的巨大价值,必然还会吸引行业内外的越来越多游戏公司采用。

  如果说,AI 能力会是未来游戏圈的“水电煤”的话,腾讯已经在有意加强自己的供应能力,为越来越多同行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与字节跳动“大而全”的 AI 方案不同,腾讯一大长板就是游戏业务,这也在带来 AI 能力上更为聚焦游戏企业需求,进而服务全产业链的公司。

  这也与云计算时代的竞争态势截然不同:当时,腾讯云需要同时面对阿里云、华为云两大对手。但进入 AI 时代后,三家公司中唯一深度懂游戏的只剩下腾讯,很大概率将成为游戏圈 AI 相关的唯一“卖水人”。

  能够与之竞争的可能只有网易和米哈游,但这两家公司目前专注于为自家产品服务。尽管网易也有对外开放的网易伏羲,但在服务外部企业这方面,腾讯步子迈得更大。对游戏公司来说,腾讯提供的可能是中国游戏业最专业的 AI 能力。

  从代码到美术……腾讯 AI 工具链正在覆盖研发各个环节需要的工具,甚至可能为游戏行业提供一整套的 AI 解决方案。未来,云服务是腾讯面向行业的第一道税,AI 工具链将会是第二道税。

  至于游戏以外的其他行业,可能需要腾讯和旗下投资公司共同摸索,如何将 AI 能力转化为腾讯的对外服务。

  举债 300 亿美元,只是腾讯 AI 梦想的开始。毕竟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也在争夺 AI 市占率,尤其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也不会轻易放过这块蛋糕。在这场巨头的明争暗斗中,腾讯至少会是游戏行业最值得关注的选手。

  伴随着腾讯游戏业务的全球化进程,其 AI 能力也在逐步渗透全球,如科隆展的 VISVISE 展台前挤满了海外开发者。另外,游戏行业相关的 AI 能力,尤其是图形图像相关能力,完全可以输出到货运物流、民航工业等其他行业——而这些,都将腾讯在 AI 时代保持优势位的有力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