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财报前瞻:外卖价格战施压利润,云业务与AI成亮点

  8 月 29 日周五美股盘前,阿里巴巴将发布截至自然年 2025 年 6 月末的 2026 财年第一财季(下称二季度)财报。

  据 FactSet 调查的分析师预测,阿里二季度营收将同比增长5% 至 2552 亿元人民币(约 355 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EPS)预计同比下降6% 至 2.16 美元。

  截至本周三收盘,阿里美股已较 3 月的高点回落约 17%,经历阿里股价回调后,投资者正密切关注其云计算与人工智能(AI)业务的进展能否成为新的催化剂。阿里云业务与 AI 增长势头、闪购外卖价格战对利润的冲击,以及新业务整合效果将是几大看点。

  尽管阿里二季度整体的增长料将温和,但云业务可能实现 20% 以上的同比增长,将成为最大亮点。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能否如期扭亏为盈,以及公司在 AI 基础设施上承诺的 530 亿美元投资进展,也是观察重点。

  宏观经济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价格战,是当前阿里的主要压力源。为应对激烈竞争而投入的巨额补贴正在短期内侵蚀阿里的利润。多家券商预测显示,受淘宝闪购 500 亿补贴计划影响,阿里整体利润将显著承压。

  国海证券预测,阿里巴巴二季度总营收预计达 2490 亿元,同比增长2%,但经调整 EBITA 同比下降 15% 至 382 亿元,利润率降至 15%。东方证券和摩根士丹利也给出类似预测,认为淘天集团(TTG)与本地生活集团合并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将大幅下滑 16%-20%。

  花旗预测,阿里巴巴二季度总收入将达到 252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9%,但非 GAAP 净利润预计下滑至 321 亿元,主要受外卖业务投入加大影响。美银和花旗分析师均对云业务保持乐观,预计增长 20% 以上,但对淘天集团短期利润率表示担忧。

  云业务与 AI:增长引擎持续发力

  分析师预测,阿里云业务将继续充当公司增长的主要引擎。花旗预计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1% 至 321 亿元,美银的预测同样看好云业务 25% 的增长率。

  今年 2 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资超过 3800 亿元人民币、超 500 亿美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据国际数据公司(IDC)7 月初报告,阿里云在中国 AI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占据 23% 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市场第一。

  阿里在 AI 领域的持续投入显现成效,通义千问大模型不断升级,WebSailor 网络代理等产品相继开源。近期中国 AI 新星 DeepSeek 发布可基于国产芯片运行的新模型,提振了市场对国内 AI 生态的信心,也为阿里云带来了潜在机遇。

  花旗研报认为,投资者本次需重点关注 AI 相关需求的增长势头,以及通义千问模型的更新进展。虽然面临美国芯片出口限制的长期挑战,但国内 AI 应用的快速落地有望继续推动云业务增长。

  花旗预计,阿里云业务二季度的 EBITA 利润率将从7% 提升至8%,反映出 AI 需求驱动下的盈利能力改善。

  美银预计,二季度云收入将同比增长 25%,受益于强劲的 AI 需求和资本支出持续增长。云业务的调整后 EBITA 利润率预计为8%,持平前一季度。

  外卖价格战: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市场份额

  面对增长放缓的国内消费环境和强劲对手,阿里巴巴的核心电商业务正采取激进投资策略以争夺用户。淘宝闪购上线后在外卖即时配送领域掀起激烈竞争。

  自 5 月 2 日推出“淘宝闪购”以来,其日订单量从最初的不到 3000 万单迅猛增长,在 8 月初的促销活动中,8 月7-9 日连续三天突破 1 亿单。

  然而,这一快速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

  阿里巴巴 7 月初宣布,未来 12 个月内砸下 500 亿元人民币用于外卖及即时配送补贴。美银证券估计,仅二季度,新业务的相关损失就超过 100 亿元,假设每单平均成本3-4 元,预计三季度相关投入将超过 200 亿元,推动当季的日均订单量接近 7000 万单。

  花旗数据显示,淘宝 App 的日活跃用户数和使用时长分别增长 19% 和 30%,证明投入正在转化为用户增长。超过 1.2 万个非餐饮品牌入驻平台,茅台等知名品牌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平台吸引力。

  美银认为,7 月至 11 月将是阿里对外卖业务的投资高峰期,投资将用于构建消费者认知、升级供应链、优化系统算法和测试交叉销售。

  业务整合:协同效应初显

  阿里巴巴 6 月宣布将饿了么和飞猪整合至中国电商业务集团,旨在打造综合消费平台。

  这一整合已开始显现协同效应。会员体系打通后,用户可在不同服务间累积积分,提升用户粘性和交易频次。超级星期六等新促销活动也体现了全平台资源整合的效果。

  花旗预计,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新淘天集团(TTG)二季度的收入将达到 1346 亿元,同比增长 6.5%。其中,消费者管理收入(CMR)将同比增长 10.3% 至 884 亿元。新 TTG 的 EBITA 将同比下降 18.4%,达到 395 亿元人民币,利润率为 29.3%。

  利润承压:投资周期的必然代价

  美银将淘天集团(TTG)EBITA 利润率预期从 41.2% 大幅下调至 34.2%,集团整体 EBITA 预计下滑 15%。考虑到短期的利润干扰,美银将阿里巴巴 2026 财年的年度调整后净利润预期下调了 18%,降至 1354 亿元。

  花旗预测,计入饿了么后,新 TTG 的 EBITA 将同比下降 18.4% 至 395 亿元,利润率为 29.3%。如果是之前的 TTG,预计 EBITA 将下降 15.5% 至 412 亿元,利润率 34.2%。

  不过,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有望扭亏为盈,这将部分缓解集团利润压力。管理层此前预计该部门将很快实现季度盈利,这有助于减轻集团整体的盈利压力并改善整体利润率。

  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在韩国等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汽车销售等新业务的推出,为国际业务注入新动力。

  此外,中国政府近期推出的消费刺激措施,如补贴消费者贷款,也可能间接利好其国内电商业务。

  尽管存在这些积极因素,但阿里巴巴的估值仍远低于国际同行。据 FactSet 数据,其交易价格约为 2027 财年预期收益的 11.3 倍,PEG 比率仅为 0.55。一些分析师认为,与亚马逊等西方同行相比,其估值存在 50-70% 的折价。

  这种折价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监管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担忧。能否用清晰的盈利路径和技术领导力说服投资者,是阿里巴巴管理层面临的关键挑战。

  风险与挑战并存

  投资者需关注几大风险因素。首先,外卖价格战的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过度投入可能影响长期盈利能力。其次,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仍可能对公司国际业务造成冲击。

  此外,AI 投资的巨额支出能否转化为实际收益仍有待观察。若出现国产芯片技术限制,阿里承诺未来三年合计超 500 亿美元的 AI 基建投资可能面临技术瓶颈。

  花旗维持对阿里的买入评级,但给予 30 天短期负面展望,目标价 148 美元。美银同样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135 美元。分析师普遍认为,尽管短期利润承压,但公司在云计算和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外卖业务的长期潜力,支撑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