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周”五连发,昆仑万维玩了把大的

  刚刚过去的 7 月,海内外科技大厂掀起了一轮大模型、AI 产品开源迭代的比拼狂欢。Hugging Face 发布数据显示,7 月中国 AI 社区发布的开源模型总数,达到了惊人的 33 款之多。

  进入 8 月,大模型发布热度不减。近日,具备深厚技术与产品实力的昆仑万维,更使出了重磅模型“五连发”的招数,夺走了整个科技行业的注意力。

  8 月 11 日至 15 日,连续 5 天,昆仑万维每天发布一款新模型,其中包括视频生成模型 SkyReels-A3、世界模型系列 Matrix-Game 2.0 及 Matrix-3D、多模态统一模型 Skywork UniPic 2.0、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 以及音乐模型 Mureka V7.5。模型在图像、音频、视频、音乐、Agent 等多赛道全面开花,覆盖了多模态的核心场景。

  凶猛的“五连发”攻势,让市场看到了昆仑万维的技术野心,也推高了资本市场的想象力。

  一直以来,昆仑万维都是科技公司中兼具硬核技术、产品洞察,也追求商业落地效率的选手。这让昆仑万维从“古典互联网”时期一路走来,既从未错过时代风口,又在 AI 浪潮到来之际再度有所作为。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在“共赢金砖”论坛上,分享了他对 AI 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度剖析,更为昆仑万维乃至整个 AGI(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在行业普遍追逐“超级应用”和通用 Agent 的热潮中,方汉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反向观点:通⽤Agent 在逻辑上不成立,垂直领域的深度优化才是未来。

  有独立思考的胆识,并能快速执行、脚踏实地,让昆仑万维有别于 AI 头部大厂,选择的创新路线更为落地和实用,也更快走通了商业化从投入到回报的闭环。

  01、“五连发”连续拿下 SOTA

  8 月 15 日,在已连续 4 天发布重磅模型后,昆仑万维仍力度不减,推出了自研的音乐大模型——Mureka V7.5。它拥有统一的框架,能够支持多种音乐生成和编辑任务,也宣告构建了新一代音乐生成模型的核心引擎。

  此前,2025 年 3 月,昆仑万维将 Mureka 迭代到 V6 版本,并同步推出了 Mureka O1 音乐推理模型,吸引了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

  作为全球首款音乐推理大模型,Mureka O1 的模型性能曾一举超越 Suno,登顶 SOTA(State-of-the-Art,当前最佳技术或最前沿水平)。2025 年 7 月,模型又持续迭代至 Mureka V7,同时推出了全新的音频模型 Mureka TTS V1。有能力完成多项技术创新,也让昆仑万维一举成为全球 AI 音乐市场的领导者。

  在最新版 Mureka V7.5 中,昆仑万维研发了更为强大的音乐、音频理解核心模块,并通过系统性训练与架构创新,让模型的中文语境有了更突出的强化。

  基于对中文曲风和元素的强大理解,Mureka V7.5 模型不仅能“听懂”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更能深刻理解并再现不同文化语境,曲库范围更覆盖了从传统民歌、戏曲到经典华语流行金曲,乃至当代民谣音乐。

  同时,Mureka V7.5 模型针对歌曲特点,特别优化了 ASR 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自动语音识别),不仅能精准识别唱词,甚至可以通过分析真实演唱中的气息运用、情感起伏和唱法细节等,显著提升生成人声的段落清晰度与结构真实感。

  根据测评来看, 不论是音乐性还是文本控制准确性,Mureka V7.5 模型均领先同类音乐模型。

  回看昆仑万维这一轮“技术周”发布,Mureka V7.5 不是唯一一个刷出了 SOTA 成绩的产品,昆仑万维在各条赛道的模型能力已经全线开花。

  8 月 11 日,昆仑万维率先发布了 SkyReels-A3 模型,它融合了 DiT(Diffusion Transformer)视频扩散技术,能够将静态的图像或视频转化为生动的动态内容,且能实现任意时长的全模态音频驱动数字人创作。

  8 月 12 日,昆仑万维进一步开源了其 Matrix 世界模型系列——Matrix-Game 2.0 和 Matrix-3D 模型,将多模态模型的技术天花板卷向了新高度。

  其中,Matrix-Game 2.0 能支持每秒 25 帧、分钟级连续视频生成,是业内首个在通用场景下,实时长序列生成的开源模型。

  Matrix-3D 模型则用于 3D 世界的生成与探索,通过引入全景表示、条件视频生成与 3D 重建模块,突破了现有方法在视角范围、几何一致性和视觉质量上的限制。生成质量不仅在全景视频生成评测集中位列第一,视觉质量与相机可控性均达到行业最优。

  8 月 13 日,昆仑万维开源了多模态统一模型 Skywork UniPic 2.0。这款模型中,昆仑万维把图片编辑、生成、理解装在了一个模型中完成,实现了“高效、高质、统一”的多模态生成模型效果。

  8 月 14 日,昆仑万维迎来了重磅 Agent 产品——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

  不久前,昆仑万维刚发布了全球首款 Office 智能体——天工超级智能体(Skywork Super Agents),并曾登顶多个榜单。这一次,昆仑万维将天工超级智能体的核心引擎 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升级到了 V2 版本。

  该版本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端到端的深度信息问题合成流程,可以系统化地生成高质量搜索查询数据集。为了提升数据验证的准确性,还引入了生成式奖励模型。

  在权威搜索评测榜单 BrowseComp 上,Skywork Deep Research 在常规推理模式下,正确率可达到 27.8%,超越了 GLM-4.5、StepFun Deep Research、Claude-4-Opus 等国内外主流同类产品。启用“并行思考”模式后,准确率更跃升至 38.7%,刷新了行业 SOTA 记录。

  02、走通商业闭环

  在文本、图像、软件工程等多赛道刷新纪录后,昆仑万维也由此成为拥有业内开源 SOTA 大模型最多的 AI 企业之一。

  技术突破背后,承载了昆仑万维在基础产品层的野心。但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昆仑万维对于场景寻找、商业落地从来都有“脚踏实地”的追求。

  近日,方汉在 WAIC 上表示:AI 应用商业化的关键在于,“高频与低频决定了增长速度”。只有那些能够融入用户日常工作流、被高频使用的应用,才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用户黏性。

  他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Windows 操作系统之上诞⽣了专业的 Office、Adobe 等软件,而非一个万能程序;安卓系统之上也繁荣着亿万个垂类 APP。他认为,AI 时代同样如此。

  基于此,昆仑万维在产品端的布局一方面涉猎广泛,涵盖了 AI 短剧、AI 社交、AI 搜索、AI 音乐、AI 办公等多线场景;同时,昆仑万维也对各个场景垂直细分、精耕细作,持续迭代。

  以昆仑万维在今年 5 月推出的天工超级智能体为例,它能一站式生成文档、PPT、表格、网页、播客和音视频多模态内容,帮助创作者实现效率提升。方汉生动地形容道:“我们能将普通人 8 小时的研究工作 ,缩短到 8 分钟。”

  不断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商业价值,也是昆仑万维区别于其他技术厂商,独有的 AI 业务核心优势所在。

  特别是,当前许多科技公司虽然不断进行基础模型创新,但前端 AI 产品却频频陷入“有流量、无收入”的困境。市场上真正能实现规模化变现的 AI 产品,可以说寥寥无几。

  相较于其他大模型玩家,凭借先进的技术能力、深刻的行业洞察、成熟的商业化路径和成功的出海经验,昆仑万维成功构建起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 应用”的一套全链条布局,也率先实现了商业化“投入到回报”的闭环。

  从实打实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昆仑万维的不少 AI 产品已经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甚至已迎来收获期,为公司贡献了实打实的现金流。

  财报显示,2025 年一季度,昆仑万维 AI 短剧平台 Dramawave 年化流水收入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达到约 1.2 亿美元(月流水收入约 1000 万美元),在韩国区域已超过 Netflix。

  同期,昆仑万维 AI 音乐 Mureka 的年化流水收入 ARR 达到约 1200 万美元(月流水收入约 100 万美元),全球月活 330 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增速第一。此外,昆仑万维另一款 AI 社交应用 Linky 单月最高收入也突破了 100 万美元,月活跃用户达 300 万。

  03、All in AGI 与 AIGC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并重的策略,使得昆仑万维早早走上了 AIGC 业务开花结果的快车道。数据显示:2024 年,昆仑万维的 AI 业务年化收入已达到 1.4 亿美元,特别在海外收入层面,是增速最快的中国 AI 企业。

  众所周知,昆仑万维从来都是一家看重经营效率的公司。上市之初,曾以游戏为主业的昆仑万维,便敏锐地捕捉到了出海红利,迅速向海外信息分发、社交娱乐、AIGC 等方向进行多元化转型。

  当大模型浪潮袭来时,昆仑万维的决策更加果断。2020 年 6 月,当 GPT-3 大模型首次被推向市场时,昆仑万维便果断跟进,后于 2023 年提出“All in AGI 与 AIGC”的战略,成为 AI 竞赛的第一批入局者。

  不过,大模型发展是一场长跑,决赛季还远未到来。面对“AI 一日,人间一年”的开发竞速,平均每三个月行业便能来一次天翻地覆的创新迭代,玩家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保持敬畏,并继续留在牌桌上。

  身处最激烈的竞争赛道,持续高昂的技术投入显然是必要的。数据显示,2024 年昆仑万维营收 56.6 亿元,同比提升 15%。与此同时,公司还保持了高达 73.6% 的毛利率,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对于技术投入,昆仑万维 2024 年研发费用增至 15.4 亿元,同比增长近 6 成,投入力度在业内颇为罕见。其中,昆仑万维更不吝花费 8 亿元砸向了芯片,让公司成为算力最充足的 AI 企业之一。

  进行坚定的研发投入之外,昆仑万维也不断对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公司在不断优化算法、提升硬件性能的同时,也积极布局 AI 应用场景,从云端智能服务到边缘计算,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

  据悉,昆仑万维的 AI 算力芯片研发近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3 年,昆仑万维通过增资方式,控股了 AI 算力芯片企业——北京艾捷科芯科技有限公司。昆仑万维 2025 年第一季报显示,艾捷科芯已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关,向实现芯片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业内信息,艾捷科芯自研的 AI 芯片,预计年内便可实现流片。

  在此努力下,昆仑万维的“天工”系列大模型持续迭代,在复杂任务处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业务覆盖全球 100+ 国家和地区,全球月活跃用户接近 4 亿。

  刚刚结束的“AI 技术周”、密集的模型上新,昆仑万维也再次向整个行业传递了讯号:将 All in 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加速 AI 应用落地和商业化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