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性别之谜:鸟类性别反转比预期更普遍

  许多鸟类通过鲜明的外貌特征区分性别,如公鸡的鸡冠、孔雀的尾羽等。然而,部分鸟类雌雄外观相似,需依赖 DNA 检测鉴别性别。一项针对澳大利亚野生鸟类的新研究发现,当个体的性腺、外貌与染色体性别不一致时,传统方法可能导致误判。这项发表于《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的研究指出,这种“性别反转”现象在野生鸟类中的普遍性远超此前认知。

  通常认为性染色体直接决定性别,但研究发现真正起作用的是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例如,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上的 SRY 基因启动雄性发育,若缺失该基因,即使拥有 XY 染色体也可能发育为雌性。此外,某些物种(如果蝇、斑马鱼和鸡)的细胞性别由自身基因表达决定,而非整体激素水平,这可能导致个体同时呈现两性特征。环境因素如温度也会影响性别发育,例如海龟卵在低温下孵出雄性,高温孵出雌性。

  为探究性别反转的频率,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近 500 只澳大利亚常见鸟类进行解剖和 DNA 检测。结果显示,3%-6% 的个体存在性别反转,其中多数为遗传雌性但具有雄性生殖器官,少数为遗传雄性却具有卵巢,甚至发现一只遗传雄性的笑翠鸟输卵管膨大,表明其最近产过卵。

  这一发现对濒危物种保护具有潜在意义,因为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繁衍。尽管目前的性别反转率可能不足以威胁种群生存,但表明传统 DNA 性别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此外,了解野生鸟类性别反转的基线发生率,有助于科学家判断在环境中存在内分泌干扰物等情况下,性别反转率是否异常升高。

  研究人员呼吁全球科学家扩大研究范围,探索性别反转的驱动机制及其对鸟类行为(如鸣唱)和种群动态的影响。未来研究或可揭示更多关于环境与发育交互作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