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扎开价14亿让他换个地方打工,库克连挽留尝试都没有

  盆友们,确实不是苹果 AI 没希望,也确实不是库克对人才不上心…

  14 亿薪酬包砸你头上?还能怎么做才能比这更有诚意。

  没错,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上海交大校友庞若鸣,放着 100 多人苹果团队领导不当,加入 Meta 10 多人超级实验室的部分原因曝光了。

  据说扎克伯格给的薪酬包——包括薪资、期权股票,总价到了 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 14 亿左右吧。

  14 亿,什么概念?

  苹果公司内部,也就基本只有库克能匹敌了。其他高管如果加薪资、期权股票,再折合年数,还真没有这么高。放眼国内上市公司,高管乃至 CEO 董事长能有这个水平的也几乎没有,打工打到这份上,首先感谢个人天才,其次就得感慨 AI 时代太疯狂,扎克伯格太疯狂了。

  据说苹果连匹配一下外部报价的尝试都没做……

  不过需要说明,这个 2 亿美元的薪酬包,不是年薪、不是基本工资,是一个包含年限在内的整体薪酬包,有基本工资、签约奖金、分年限解锁的股票期权。

  庞若鸣之前,余家辉等从 OpenAI 被挖来的知名 AI 人才,据说有 4 年 3 亿美元,只不过第一年就能解锁 1 亿美元。

  以及 Meta 和扎克伯格为了挖最顶级的 AI 人才,根本不给“思考时间”。据说大约就是喊出这个数,然后“给一个极限思考时间”,搞得跟限时拍卖似的,要的就是“激情签约”。

  14 亿薪酬庞若鸣

  上回我们说到,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上海交大校友庞若鸣被小扎挖走,多少还是令人意外的。

  毕竟苹果不是 OpenAI,庞若鸣也是在德艺双馨大厂苹果担任 100 多人团队领导的年轻高管,前途和钱途都无量,怎么会忽然就能被 Meta 旋风拿下?

  究竟是超级智能实验的志同道合旧友太多,还是实在对库克治下的苹果感到没啥指望了?

  彭博的最新解释是,Meta 给的实在太多了。

  据最新爆料,庞若鸣的薪酬包给到了近乎天价的 2 亿美元。就算是苹果公司内部,除了 CEO 库克之外,没有其他哪位高管能够稍稍匹敌。

  当然了,这个薪酬在 Meta 刚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算不上离谱。因为这个扎克伯格亲自组建的实验室,之前就被曝光 4 年 3 亿美元,有些杰出的大牛如中科大少年班校友、OpenAI 来的余家辉,甚至被开到了一年 1 亿美元的水平。

  以及为了这个实验室,扎克伯格甚至收购了 95 后华人 Alexandr Wang 创办的数据标注公司 Scale AI 的 49% 股份,作价 143 亿美元,让 Alexandr Wang 薪酬之外就有大几十亿美元的收入了。

  庞若鸣具体签约了多少年?不知道。

  但这个超级智能实验室,大部分是 4 年的合同。所以这个“2 亿美元薪酬”,可能还跟就职年限挂钩,而且吧,还得看看 Meta 今后的股价市值走势。

  据说 KPI 达成也是这个薪酬构成的重要部分,需要帮助小扎完成公司新的增长。

  至少得把 Llama 从当前拉了大胯的泥潭中带出来吧?

  而且 u1s1,这种明目张胆的“千金买骨”行为,小扎和 Meta 豪赌 AI 的名声是传出去了,这些研究员以后多半要如坐针毡。

  亿元先生们,总要做出点什么与众不同的才行吧?

  毕竟当年国内某大厂的百万年薪天才少年计划,也让不少公司内被倒挂的老员工忿忿不平。OpenAI CEO 后来杀人诛心的内部信也表达过,Meta 这么搞,内部文化就乱了,以后肯定不战自败。

  所以人性都差不多,太平洋两岸很难有根本性区别。

  毕竟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这个薪资水平,确实跟 Meta 自己其他工程师、硅谷其他大厂正常水平,拉开得太多了。

  Meta 和谷歌工程师薪资水平?

  Meta 最新曝光的联邦相关文件,曝光了“基本的”AI 研究科学家、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在内的岗位年薪水平——不包括股票期权、签字费和其他福利。

  结论就是,在 Meta 的各类岗位中,即便是薪资天花板最高的软件工程师一职,一年基本工资差不多 48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44 万元),最低也有 12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86 万元)。

  当然机器学习工程师岗也不差,年薪最高可达 44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15 万元)。

  而其他一些岗位,如 AI 研究科学家:17~23 万美元、AI 产品营销经理:22 万美元、ML 研究科学家:23 万美元……

  另外,和 AI 一样热门的还有数据分析岗,相关岗位薪资上限大概都在 20 多万美元左右。其中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的年薪差不多 27 万美元,一般的数据分析师年薪大约为 16.8~20.4 万美元。

  整体而言,Meta 的薪酬在超级智能实验室之前,还是符合硅谷的高薪大厂水平的。

  与此同时,Google 的薪资情况也已通过联邦文件曝光。

  数据显示,其数千名软件工程师,年薪工资水平大概在 34 万美元。

  其中设计、产品经理、商业方向的分析师岗位,大约在 20 万美元左右。

  研究科学家则高一些,是打工人里收入最高的,平均的上限基本就是他们的下限了。

  所以总结起来,硅谷大厂的基本年薪,不含绩效、奖金、股票期权,基本年收入在 30 万美元 210 万元人民币水平。

  对比其他地方,确实够高够壕。

  对比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年入 1 亿美元”,差别就有亿点点大了。

  虽然小扎挖的这些“亿元先生”,确实也是人中龙凤,比如风口之上的庞若鸣,确实不一般啊不一般。

  庞若鸣其人:掌舵苹果基础模型百人团队

  庞若鸣,1998 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硕博分别就读于南加州和普林斯顿。

  一毕业就加入谷歌,任职 15 年后以首席软件工程师的 title 被苹果挖走。

  在谷歌工作期间,他几乎参与并负责了从早期大规模数据系统,到核心权限控制平台,再到深度学习框架和语音模型的所有重要工作。

  早期阶段,他是 Bigtable Index 和 ZipIt 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与联合技术负责人。

  这两个项目核心主要为谷歌构建强大的结构化搜索能力,据称谷歌内部有超过 1000 个项目都在使用相关系统。

  在这之后,他又联手 Abhishek Parmar、Zhifeng Chen(复旦校友)创立了谷歌全球统一授权系统 Zanzibar。

  而且从 2014 年起,他成为该项目的唯一技术负责人,并使 Zanzibar 的系统可靠性达到“五个9”(99.999%)的高可用性标准,为谷歌的大规模服务提供了关键支撑。

  相关论文还被收录于 2019 年 USENIX 年度技术会议中。

  而从 2017 年之后,他是谷歌大脑语音识别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他和吴永辉、Zhifeng Chen 共同领导 Babelfish/Lingvo 框架的开发,这个框架目前是 Google TPU 使用率最高的深度学习框架。

  从谷歌 Gemini 主管 Liangliang Cao(苹果前首席科学家)对他的评价来看,庞若鸣不仅精通机器学习,更重要的是还懂基础设施。

  而这,或许也是苹果招揽庞若鸣的原因。

  2021 年,苹果从谷歌挖来庞若鸣,由他负责领导苹果 AI/ML 部门的基础模型团队,至今团队规模大约在 100 人左右。

  这个团队主要负责开发支撑苹果设备上“Apple Intelligence”及其他 AI 功能的核心基础模型。

  包括曾在 WWDC 大会上亮相的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主要对话功能,正是由这个团队研发的模型提供支持。

  可以说,作为华人工程师,他领导的这个团队几乎支撑起了苹果的核心 AI 战略。

  谷歌学术页面显示,其论文总引用量高达 4w+,最高的一篇正是在苹果期间提出的新一代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 MobileNetV3。

  MobileNetV3 主要用于图像识别,而且专为手机等移动设备做了优化,能兼顾运行速度和识别准确性,自 2019 年发布后在学界和工业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看了庞若鸣的简历和履历,2 亿美元薪酬包,一分没多要小扎的吧?

  另外像庞若鸣余家辉这些人吧,相对还是心思单纯……

  不然你别签这个入职合同,三五个人组个创业公司,搞几个 demo,然后兜售一下给扎克伯格、黄仁勋这些不差钱不差股票的硅谷巨头,那收入可比现在死工资多多了,而且也不用入职后公司内部如坐针毡吧?

  One more thing

  或许也有人可能问,小扎挖得这么狠,怎么还没有谷歌 DeepMind 的大佬加入呀?

  是 DeepMind 太有梦想看不上 Meta,还是谷歌的薪酬水平也都上亿美元?

  可能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因为最新的说法是,同样归属英国的 DeepMind 和硅谷那些公司不同,有着严格的竞争竞业限制措施。

  出去还想搞 AI,等着天价违约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