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全球爆火的中国 AI Agent(智能体)产品 Manus,仅四个月就闪电“迁都”到海外。
7 月 8 日消息,笔者独家获悉,“通用 AI 智能体”(General AI Agent)公司 Manus(主体为“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进行裁员。
社交平台信息显示,目前 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N+3 或者 2N 的赔偿。
而在今年 6 月,Manus AI 合伙人张涛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公司已把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据悉,一家以英文名字“Butterfly Effect”主体于 2023 年 8 月在新加坡注册,并由开曼群岛的同名实体全资控股,地点位于新加坡桥北路附近。
笔者独家获悉,Manus 近期已经在新加坡本地展开招聘,岗位包括 AI 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薪资在每月 8000 美元-16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 万元/月,年薪超过 130 万元。
至于 Manus 将总部迁入新加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Manus 已完成硅谷顶级风投 Benchmark 领投新一轮融资,金额为 7500 万美元(约 5.4 亿元),估值达到 5 亿美元(约 36 亿员),投资者认为中美 AI 投资有所限制,促使 Manus 将总部迁入海外;二是中美 AI 竞争加剧,Manus AI 受限于英伟达 AI 芯片限制导致技术研发困境。
据南洋时讯和联合早报,Manus AI 研发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及,因无法及时获取英伟达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体的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此外,Manus AI 创始人和部分投资人还讨论过,将中国业务和国际业务完全分开的可能性,近期完成B轮融资后,该公司计划将资金用于开拓新市场,包括美国、日本和中东地区。
据悉,Manus 背后公司为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其核心产品为 Monica.im,国内关联企业主体是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2 年 4 月 20 日,当时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均为 33 岁的中国创业者肖弘,旗下还有一款 AI 平台产品 Monica.im。
2023 年 7 月 3 日,Manus 还成立了“北京红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资产主体设立在 Butterfly Effect (Hong Kong) Limited,法定代表人是肖弘。
2024 年,Manus 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真格基金等机构。
2025 年 3 月,肖弘对外发布 AI Agent 产品 Manus,声称是全球首款通用型 AI 智能体产品。与传统 AI 助手不同,Manus 以“手脑并用”为核心理念,能够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不仅提供建议或答案,还能直接交付完整任务成果,利用对话实现筛选简历、研究房产、分析股票等,并在 GAIA 基准测试中取得了 SOTA 成绩,引发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Manus 最初采用邀请制注册使用,且一码难求,而且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Manus 内测码已经炒到了 10 万元一个,登上了微博热搜。
今年 5 月,Manus 开放注册,新用户可得 1000 积分+每日 300 积分,并且 Manus 更新了幻灯片等功能。同时,Manus 与微软达成合作,AI 产品上架到 Microsoft Store 应用商店,引发关注;此外,因早期投资 Snap 和 Uber 而闻名的硅谷投资机构 Benchmark,也参与到 Manus 新一轮融资。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张涛今年 6 月在新加坡 Super AI 活动上表示,公司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他指出,Manus 代表着下一个 ChatGPT 时刻。虽然 ChatGPT 定义了人类如何与大模型互动,但这不是最终形式,主要是限制了大模型的真正潜力,最终人类需要使用的大模型能够比 99% 的人类更聪明。
据笔者了解,Manus 还计划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以进军除美国以外的日本、东南亚等市场。
事实上,2024 年 10 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前总统拜登签署的《关于解决美国在特定国家对某些国家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投资问题的行政命令》规定,限制美国对中国 AI、半导体和量子计算领域的某些投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要求投资者将此类交易通知美国财政部,该行政命令于今年 1 月起生效。
所以,除 Manus 之外,最近两年由于中美 AI 投资限制、AI 算力受限等因素,很多 AI 公司都把目标转向海外市场,或者将总部迁至海外。
例如,中国 AI 技术人员徐卓(Joshua Xu)成立的 AI 初创公司 HeyGen,已将总部从深圳迁到美国洛杉矶,并要求其中国投资者 IDG 资本、百度风投、红杉中国、真格基金(ZhenFund)把股权卖给美国投资者;曾长期深耕中国的前 360 公司副总裁陆剑锋,2019 年在新加坡创办 WIZ.AI,如今成为东南亚领先的生成式 AI 企业;曾任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 CEO 的景鲲,在美国联合成立 AI 创新产品公司 MainFunc,并推出旗下首款 AI Agent 产品 Genspark,近期也已完成多轮融资。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外表示,不同于 AI 大模型开发商,Manus 做的是应用和服务,需要多个大模型支撑,例如 OpenAI 的 ChatGPT、谷歌的 Gemini、Anthropic 的 Claude 等。“如果企业设立在中国境内,会受到美国部分 AI 技术和算力的限制,就只能用中国国内的大模型。”
沈萌还认为,这类企业将总部设在新加坡,有助树立国际化形象,加上新加坡是亚洲关键算力节点,更具地缘意义上的行业交流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些都可能是公司选择新加坡的原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新加坡 AI 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 45%,其中 Tabcut 公司迁至新加坡后获得 560 万美元融资的成功案例,更是让 Manus AI 看到了新的机会。
目前,与通义千问提供专属模型支持的中文版仍然无法使用,官网显示“Manus 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
声网 AI RTE 产品线负责人姚光华曾对笔者表示,Manus 和对话式 AI 产品不属于“一个物种”,Manus 就是一个工具。当前我们对 AI Agent 的认知还是“工具”,替换很多你现有工具类型的价值不是终极目的,而对话式 AI 交互方式则能产生情绪价值,它可能会成为超越工具以外、类似于陪伴的 AI 产品。
RunRL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格里采夫斯基 (Andrew Gritsevskiy) 表示,像 OpenAI 这样的大型美国初创公司也发布了类似的计算机 Agent,但它们可能需要更多用户干预才能完成任务。
针对裁员、迁移总部等更多细节,截至发稿前,Manus 方面不予置评。(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