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 YU7 自亮相起便备受关注,其首销成绩更是引发行业热议。
作为小米汽车第二款量产车型,YU7 肩负着巩固品牌地位、拓展市场份额的重任。眼下,小米的案例想来已经成为了每家车企营销部门开会时的常驻议题。
2025 年 6 月 29 日,广州,消费者在小米门店体验小米 YU7 汽车。
6 月 26 日小米发布会上,小米 YU7 正式亮相,官方数据显示,仅 3 分钟,大定便突破 20 万台;1 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台 。如此惊人的订单量,彰显了小米 YU7 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其订单爆发式增长,原因是多维度的。
从产品力看,它继承小米 SU7 优势并创新,整体延续家族设计语言,长车头短车尾搭配内翻式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车门、环状贯穿式尾灯,风阻系数低至 0.245Cd,不仅颜值高,还兼顾空气动力学,降低能耗,整车长宽高为 4999mm、1996mm、1600mm,轴距达 3000mm,空间布局合理,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动力续航上,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四驱高性能版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仅 3.23 秒,搭配 96.3kWh 或 101.7kWh 电池组,CLTC 续航最高 835 公里,还支持 800V 高压快充,解决用户里程与补能焦虑。
智能座舱方面,澎湃 OS 车机系统实现手-车-家无缝互联,如提前用手机开启车内空调、控制智能家居等,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科技感十足,为驾乘增添乐趣。
小米品牌生态与营销也为 YU7 成功助力。小米凭借多年在智能手机、家电领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与庞大“米粉”群体,已构建起完善生态体系。消费者因认可小米品牌,对其汽车产品也更具信任与期待。发布会上,雷军亲自站台,强调对标特斯拉 Model Y,以“高性能+高性价比”定位,吸引追求品质与科技的消费者。
在加入围攻特斯拉 Model Y 的众多车型中,“爆单”的小米 YU7 显然最为成功。
在北京的一家小米汽车展厅内,数十人围绕在 YU7 展车周围。26 岁的金融从业者、特斯拉 Model Y 车主施先生表示,正考虑为驾驶奔驰的父亲购置一辆 YU7,“我们可以轮流驾驶 Model Y 和 YU7”。他特别提到,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实力令人印象深刻。
自去年 3 月小米推出首款车型 SU7 轿车以来,便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引发震动。自去年 12 月起,SU7 单月销量持续超过特斯拉 Model 3,甚至赢得福特 CEO 吉姆·法利的盛赞。
作为小米第二款量产车型,YU7 起售价 25.35 万元,比特斯拉 Model Y 低近4%。分析师指出,这可能导致这家美国车企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
随着本土竞争对手凭借创新配置持续赢得消费者青睐,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从 2020 年 15% 的峰值,降至 2024 年的 10%,2025 年前五个月进一步下滑至 7.6%。
中国作为特斯拉最大单一市场,其 2024 年营收约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花旗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若想与小米竞争,特斯拉可能需进一步降价、免费提供完全自动驾驶(FSD)软件,并推出更多金融优惠政策。
不过,虽然风头正劲,小米汽车的前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订单爆发式增长,让小米产能压力凸显。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能仅 15 万辆,SU7 已占据大量产能指标,二期工厂虽预计年产能 15 万辆,但量产时间尚不明确。有分析认为,即便二期工厂迅速量产,面对 24 万份锁定订单,部分消费者可能要等到 2027 年初提车,这极易引发消费者不满,影响品牌口碑。
同时,对小米 YU7 的质量质疑已经出现。近日,汽车媒体懂车帝发布的赛道测试视频显示,其在连续高强度制动后刹车盘起火。小米官方回应称是极端工况下制动片有机物材料起火,制动系统未失效,但这一事件仍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性与可靠性担忧。
刹车盘起火虽属极端情况,但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技术细节,容易引发恐慌。而专业测试与日常驾驶场景关联性弱,可能误导用户对车辆性能预期。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宣传中,车企常过度追求“极限场景”营销,却忽视用户实际需求,此次争议正是典型体现。
此外,还有网友反映,下单时显示标准版和 Pro 版均有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但订车后在“快速了解版本不同”中,只有 Max 版本具备此功能,疑似存在偷改配置的情况。同时,有门店展车被发现存在零部件质量控制低下的情况,例如下摆臂压铸不良,表面有凹坑,前一体车身压铸件毛边未去除等。
小米 YU7 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缩影,它的成功与挑战反映行业机遇与问题。从长远看,小米汽车要想持续成功,需解决产能与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管控,提升产品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体验。
毕竟,新时代的产品定义或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汽车的底层素养仍绕不开百年汽车工业铸就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