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科技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昔日智能驾驶独角兽“陨落”

  来源:环球网

  4 月 15 日消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于 4 月 10 日正式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曾估值超 90 亿元的智能驾驶领域明星企业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纵目科技从融资狂欢到资金链断裂的陨落轨迹,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洗牌的残酷现实。

  据悉,成立于 2013 年的纵目科技,曾以环视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切入市场,凭借早期量产能力迅速崛起,客户覆盖长安、吉利、赛力斯等头部车企。2015 年至 2022 年期间,公司完成A轮至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小米集团、君联成业等知名资本,估值一度突破 90 亿元,成为中国 ADAS 赛道的标杆企业。2022 年,该公司营收达 4.2 亿元,泊车市场占有率升至 5.6%,看似风光无限。

  然而,光鲜表象下暗藏危机。财务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纵目科技累计亏损超 15 亿元,其中 2023 年亏损达 5.64 亿元。该公司称,亏损主要源于高昂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与研发投入。更致命的是,其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暴露脆弱性——前五大客户贡献了 93% 的收入,长安汽车转向自研后,纵目科技核心订单流失,华为接管问界泊车方案后,其市场份额更是遭腰斩。

  自 2024 年底起,纵目科技陆续释放出遇困信号。2024 年 11 月,公司以全员邮件方式宣布进入“欠薪模式”;2025 年 2 月,公司遭断电封楼,甚至一度传出创始人兼 CEO 唐锐“跑路失联”的消息。尽管唐锐随后澄清自己正在海外寻求融资,但员工欠薪、社保断缴等问题已引发广泛质疑。

  与此同时,该公司多次冲击资本市场失败。2017 年,纵目科技在新三板挂牌后数月即摘牌;2022 年冲击科创板上市未果,2024 年 3 月向港股递交的 IPO 申请也未能通过审核。在智能驾驶领域竞争加剧、烧钱压力陡增的背景下,公司市场份额有限,不得不寻求新突破口。2024 年 1 月,纵目科技孵化子公司蚕丛机器人,主打充电机器人业务,但因缺乏实际买方和应用场景,短期内难以兑现利润。

  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规范指引(2021)》,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审查后,将推进预重整机制,通过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的衔接,探索破产拯救路径。若预重整成功,纵目科技有望通过债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获得新生;若失败,则可能面临清算结局。(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