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Ban Meta卖爆、国内玩家涌入,AI眼镜进入大小厂混战时代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大模型火了,和 AI 有关的一切都变得性感起来。站在 2024 年年底,AI 硬件成为行业新的热点。

  行业对这种火热并不陌生,甚至更冷静。2012 年的 Google Glass、2023 年的 Vision Pro,智能眼镜的热潮似乎隔几年就会出现,但因为缺少爆发式的消费需求,都算不上成功。

  直到今年 Ray-Ban Meta 的出现。截至今年 5 月,WellsennXR 预计,Meta Ray-ban 智能眼镜销量接近 200 万副。Meta 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点燃了行业的热情。

  回看过去的几个月,Rokid 发布了新一代 AR 眼镜 Rokid Glasses;魅族推出了 StarV View 这款创新性的 AR 智能眼镜;百度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小度 AI 眼镜,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小米的 AI 眼镜也将在明年发布;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

  从硅谷,到中国创业公司、大厂跑步进场,资本纷纷加码,无一不在验证今年火热的 AI 眼镜市场。

  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 2029 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 1067.78 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速高达 18.56%。如此高增速的市场空间,潜在的市场规模,AI 眼镜真的“好”起来了。

  Ray-Ban Meta 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更轻便、更日常、更便宜。这给不少玩家带来启发,大家都想摸着 Meta 过河。

  目前,市面上的 AI 眼镜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 AI 基础上打造一副眼镜,以小度为例;一类是在传统眼镜上加入 AI 功能,以 Ray-Ban Meta 为例。

  不同路线,最终都要殊途同归,回到行业的终极大考——消费者究竟需要一款怎样的 AI 眼镜?

  这个问题的答案尚不清晰,需要行业玩家的共同努力。好消息在于,AI 眼镜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这次落地的希望比以往都大。

  随着众多产品的预热,即将到来的 2025 年被行业看作是“百镜大战”之年。场子已经热起来了,就看谁能成为下一个“Ray-Ban Meta”。

  1、Ray-Ban Meta 卖爆、融资热潮来了,AI 眼镜其实不难做?

  Vision pro 的哑火,让 AI 行业的悲观情绪蔓延:连苹果都没办法说服消费者买单,AI 最佳的落地载体究竟是什么?

  几个月后,扎克伯格带着 Meta 给出了答案。

  去年 9 月,Meta 联合雷朋眼镜发布了 AI 眼镜 Ray-Ban Meta,戴着这副眼镜,人们可以听音乐、打电话,甚至是拍摄视频分享给社交好友。

  Ray-Ban Meta,图源雷朋官网

  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 Q4、2024 年 Q1 Meta Ray-Ban 出货量达 36、10 万台。四月,AI 功能加持,售价仅 299 美元,Ray-Ban Meta 成功打开了 AI 眼镜的消费者市场,到 5 月时已突破 100 万台。国金证券估算 2024 年 Q2,Meta Ray-Ban 出货量或达 50 万台,年化销量可达 200 万台。

  Ray-Ban Meta 的火爆,扎克伯格都没想到,其直言低估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在 Ray-Ban Meta 的推动下,AI 眼镜的这把火从消费市场烧到了资本市场。国内,众多 AI 眼镜企业受到了资本的关注。

  12 月,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国内 AI 眼镜领域正在进行数笔新融资,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交易后期;11 月,闪极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Gyges Labs 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9 月,雷鸟创新宣布完成B+ 和B++轮融资;1 月,Xreal 完成 6000 万美元的战略融资、Rokid 完成近年来国内 AR 领域单笔规模最大的战略性融资……

  Ray-Ban Meta 的火爆打破了市场的疑虑,验证了 AI 眼镜作为智能硬件品类,有望成为 AI 落地的关键应用,也是行业拿到钱的直接原因。

  所谓 AI 眼镜不是新鲜概念。早在 2012 年,谷歌推出了 Google Glass,几乎与智能手机同一时期出现,但却在高调推出后黯然离场,也未能催生出现象级消费品牌。

  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当时的 Google Glass 没能让智能眼镜回归“日常”,而 Ray-Ban Meta 做到了——价格适中、佩戴体验舒适、拥有 AI 功能的同时不失时尚感。

  这源于 Ray-Ban Meta 对 AI 眼镜的理解。Ray-Ban Meta 产品经理可南在采访中表示,做好一款智能眼镜,最核心的点是先做好一副眼镜。

  Ray-Ban Meta 的产品逻辑在于,先发展智能眼镜产品,随后叠加 AR 显示,并舍弃了屏幕,以此对产品形态进行更好地控制,这不仅让 AI 眼镜回归日常,还让产品价格降了下去。

  在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对话中,扎克伯格预测价格 300 美元左右的无屏 AI 眼镜将成为普及的潮流单品,其用户数量将攀升至千万乃至亿级,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也就是说,无论是 AI 眼镜还是 AR 眼镜,即便是 AI 功能交互性再强,前提是要保证它是一副使用方便的眼镜,可以回归日常生活。

  回归日常,即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提供实用的设计。相比于过去行业对 AI 硬件的创新,这显然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更符合消费者对 AI 眼镜的需求,也能提高 AI 眼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

  产品回归日常,消费者认同,市场不愁卖,上下游产业链也水涨船高。

  众所周知,AI 眼镜产业链涵盖光学、显示、芯片、传感器、代工等多个环节,这段时间以来,伴随 AI 眼镜的火热,像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博士眼镜等多支概念股涨停。

  不仅如此,Ray-Ban Meta 也给供应链端带来新样本。目前,国内的一些白牌产业链已经前来淘金。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在深圳华强北攒一副使用公共模具的“AI 眼镜”,硬件成本只要 30-50 美元,一个月就能出货,再销向海外。

  伴随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新一轮的 AI 眼镜战火已经点燃。与之前几轮相比,行业变简单了、产品变日常了,但对厂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2、互联网大厂和手机玩家都来了,AI 眼镜开始被争夺

  继智能手机后,AI 硬件很久没有这么火热了。

  拿 AI 眼镜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重量、成本、性能是行业的不可能三角,这也是 AI 眼镜迟迟未爆发的本质原因。

  如今 Ray-Ban Meta 迈过了 200 万出货量的生死线,吸引各路玩家跃跃欲试,一场“百镜大战”一触即发。

  伴随大模型的热潮,对有技术、有资源的大厂来说,AI 眼镜是个不可多得的增长曲线。这不仅能给大模型技术提供落地的场景,还能为自身业务拓宽新的想象力。

  从今年四月 Ray-Ban Meta 卖爆开始,AI 眼镜的风从硅谷吹到中国。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率先跟上了步伐。

  在这轮 AI 智能硬件的赛跑中,同属消费电子赛道的手机厂商跑得更快。

  今年 6 月,华为发布了售价 2999 元、接入华为盘古 AI 大模型的智能眼镜2;9 月,星纪魅族主打 AI+AR 的智能眼镜 StarV Air2;11 月,小米被爆出 2025 年第二季度推出全新一代 AI 智能眼镜,对标并 Ray-Ban Meta;此外,OPPO、vivo 也被爆出在评估 AI 眼镜项目。

  另一边,互联网大厂也不甘示弱,想要到新的赛道分得一杯羹。

  11 月,百度发布小度 AI 眼镜,搭载文心一言中文大模型,计划 2025 年上半年问世;9 月,字节完成了对耳机品牌 Oladance 的收购,Oladance 专攻的 OWS 技术正是 AI 眼镜的核心技术,也被市场解读为字节要进军 AI 眼镜赛道。

  小度 AI 眼镜,图源小度小度微信公众号

  在国外,三星计划在 2025 年 1 月的 Galaxy Unpacked 活动中展示其首款搭载 Android XR 系统的智能眼镜,产品计划于 2025 年第三季度上市发售。

  研究机构 wellsenn XR 预测,从 2025 年开始,AI 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渗透,2029 年,AI 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 5500 万副,到 2035 年,有望达 14 亿副。

  实际上,对于供应链资源丰富、品牌心智强的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大厂而言,尤其是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智能眼镜结合大模型的技术门槛并不高,难的是怎么将 AI 眼镜做好,并卖到消费者手里。

  这便催生出了巨头们的路线之争。

  当前,大厂们布局 AI 眼镜悄然出现三种不同路线:以华为为代表的 AI 音频眼镜、以小度 AI 眼镜为代表的 AI 音频+摄像眼镜、以星纪魅族为代表的 AI+AR 眼镜三大形态,相互存在技术交集。

  从功能上可以清晰地分辨技术难度和成本,伴随功能的增加,前者较低,后两者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都更高,但三者的技术路线均有重叠。

  更重要的是,如果产品技术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步,作为一个消费电子终端,内容生态则是用户留存、认可的关键。

  这是一些互联网巨头入局 AI 眼镜的优势。比如小度 AI 眼镜,背靠百度 AI+ 硬件的战略,小度眼镜依托文心大模型,可以无缝对接包括百度地图、搜索、百科在内的百度应用生态。

  此外,AI 眼镜在调用大模型时,基于多模态能力,如何低延时、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自然对话意图,是目前的一个技术难点。

  不过,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音频、视频、AR 功能本就不是对立的路线,未来,多功能整合也许才是行业的终极路线,并且回到用户体验与技术生态这个天平之上。

  3、创业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和大模型行业一样,赶上这轮 AI 眼镜热潮的还有创业公司。

  如果说巨头的资源丰富,那创业公司的反应似乎更快。他们在这个赛道上奔跑的时间并不短,甚至更长。

  不少创业公司都存在一个共识:经历近十年的摸爬滚打,AI 眼镜缺的不是想象力,而是一个颠覆性的消费级产品。这是支撑创业公司跑下去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巨头们的示范作用。

  抛开性能、价格不谈,Ray-Ban Meta 爆火的背后,最大的不同在于科技公司 Meta 与传统眼镜品牌雷朋合作。前者负责软件与技术的开发,后者负责设计和销售。

  这很好地降低了 AI 眼镜对市场教育的成本。

  正如 Ray-Ban Meta 产品经理可南提到,在设计这款智能眼镜的时候,Meta 的目标受众是对科技感兴趣、对拍照以及音乐功能感兴趣的人,他们可能会从传统的电子消费渠道过来看一看,结果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许多消费者选择通过雷朋的传统眼镜渠道来体验智能眼镜。

  显然,当眼镜这种日常化的产品走向智能化,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品的高科技属性,更关注产品的日常轻量化属性,比如如何验光、款式是否时尚、购买时是否有补贴等实际问题。

  这时候,想要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AI 眼镜厂商需要的是一家建立消费心智的眼镜品牌。

  这给创业公司打开了思路。8 月,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设立合资公司,为后期合作研发 AI 眼镜做准备;10 月,闪极科技与 LOHO 眼镜、科大讯飞签订合作协议;同月,蜂巢科技与宝视达建立合作,其产品将分阶段在宝视达的全国门店及线上渠道进驻;11 月份,Rokid 推出了和暴龙合作的 Rokid Glasses;同月,XREAL 与博士眼镜宣布合作,博士眼镜将引进 XREAL 产品至 100 家智能眼镜门店……

  一时间,AI 眼镜厂商们都在渠道销售端找到了合适的“帮手”。当然,在走向销售渠道之前,想要打出差异化,更重要的是技术路线的比拼,也是各家 AI 眼镜的核心卖点。

  与巨头们的思路一样,在功能上,音频、摄像头是最明显的两大卖点。像蜂巢科技的界环 AI 音频眼镜,主要以音频功能为主;Rokid Glasses、XREAL、影目科技主要是 AI+AR 眼镜,支持拍摄、AI 识别、语音识别等功能;年底,雷鸟创新即将发布首款 AI 拍照眼镜……

  之所以能赶上这波 AI 眼镜热潮,离不开创业公司的技术积累。目前,国内领跑的 AI 眼镜创业公司在技术上均各有侧重。

  比如,Rokid 注重产品生态软件的开发。Rokid 创始人祝铭明曾多次强调,Rokid 明面上看是一家人机交互的平台企业,但本质上是一个藏在硬件产品背后的系统软件公司。最新产品 Rokid Glasses 搭载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其反应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两倍。

  Rokid Glasses,图源 Rokid 官网

  XREAL 则将重点放在自研芯片和轻量化上。伴随此次 XREAL One 的发布,XREAL 的发展策略变得更加清晰,主要方向就是推动空间显示的体验优化。从 XREAL One 看,搭载了自研 X1 芯片后可以实现跨设备的“空间显示”体验,克重 84g,标志着 AR 眼镜进入到轻量化的空间显示时代。

  雷鸟创新则注重用户对娱乐应用的体验。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表示,绝大多数用户希望使用 AR 眼镜来体验沉浸式娱乐,而非复杂的多任务应用。因此,最新发布的雷鸟 Air 3 眼镜也将重点放在了提升用户的观影和游戏体验上,搭载了由雷鸟创新和 TCL 联合研发的全新孔雀光学引擎,雷鸟创新将其称为“口袋电视”。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一触即发的“百镜大战”中,创业公司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坚持下来的公司都看到了希望。

  Ray-Ban Meta 已然确定了 AI 眼镜的想象力,与手机的二维交互不同,AI 技术的加持下,AI/AR 眼镜被消费者寄希望于打破三维,甚至是四维,这样的交互无疑更为高效。

  如今的 AI 眼镜行业正处行业爆发前期,玩家们都在积极探索。这场热潮由 Ray-Ban Meta 带动,又将被谁二次点燃?

  从整个市场来看,玩家参与度很高,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相对较低。根据 GIR 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23 年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从 19.38 万台攀升至 675.53 万台,但与此同时,全球智能眼镜的渗透率不足1%。

  AI 眼镜想要走到“iPhone 时刻”,抓住 AI 浪潮,一个 Ray-Ban Meta 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玩家及爆款产品的市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