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之前曾说过,如果现在市面上出现一些体验比特斯拉更好的车,特斯拉因此被淘汰掉可能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创业七年,徐驰一直信奉这样的逻辑,如果你的产品不行,体验明显比人家差的话,那你活该被淘汰。
根据机构最新的统计,徐驰创立的消费级 AR 眼镜品牌 XREAL 目前已占据着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只不过,徐驰的一些言论加上产品理念,让其遭受过很多质疑以及不被理解。
最近这段时间,徐驰和他的 XREAL 又做了两件与国内 AR 市场背道而驰的事情,一是不做 AI 眼镜,并评价当下的 AI 眼镜都是 AI“弱智”眼镜;二是自研 AR 芯片,在同行用对标 Meta Orion、Apple Vision Pro 的产品讲故事时,XREAL 用三年时间自己做定制芯片,想要成为空间显示的终极答案。
“XREAL 做错过很多事,但这是我们做对的关键一步。”徐驰对作者说道。
XREAL CEO 徐驰,图片来自受访者
孤傲,或许是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但多次深聊后,你能感觉到他要做行业逆行者的决心一直没有变。而背后的逻辑,或者说是外界的“误解”,在于徐驰一直是用硅谷的思维在中国的市场创业,想在 AR 行业的上半场站在价值链的顶端,只不过这与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过往的经历是相悖的。
而这,也被他认为是唯一有可能从行业里冲出来,甚至是唯一有可能存活的方式。“我们说做硬件是戴着镣铐跳舞,你希望远处的人看到的是你跳的非常优雅,但你知道自己其实是戴着链子的。”
抢跑没意义,资本也没那么短视
今年以来,徐驰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去美国一次,谈及过去近一年的感受,他认为 AI 和 OST AR 眼镜的火热,是自己印象最深的两点。
在过去二十多个月的时间里,AI 几乎是所有产业都躲不过去的话题,AR 行业亦是如此。而谈 AR,Ray-Ban Meta 眼镜的成功,也是每一次交流的焦点,即便它只能算得上是 AI 眼镜,而不是 AR 眼镜。
Ray-Ban Meta
目前,AI 眼镜是大模型最容易落地并实现突破的智能硬件形态,也可以简单理解为“TWS 耳机的眼镜版本”。更低的成本和售价,以及接近于传统眼镜的佩戴体验,让其率先火了起来,Ray-Ban Meta 眼镜的预估销量已经到了 200 万副。
Copy To China,Ray-Ban Meta 的成功,也让国内掀起了“百镜大战”,尤其是到了年底,多家厂商宣布推出 AI 眼镜产品,渴望复制 Meta 的成功。中信证券研报指出,AI 智能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在低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划时代高效率,市场空间巨大。相关机构指出,预计全球 AI 眼镜未来市场会继续扩张,规模超千亿美金,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硬件市场。
追涨,是中国市场的常规操作,也是创业者讲故事拿钱最好的机遇。但是,徐驰这一次背道而驰,不仅没有跟风入局,还给行业泼了盆冷水。“很多人可能手脚比脑子快,靠着供应链的技术攒出来一个 AI 眼镜,它是不及格的。现在大家想的是,我怎么做个更便宜的 Meta Ray-Ban。”
在他看来,Ray-Ban Meta 的火爆并不是因为 AI,而是因为这是一款带有科技属性的时尚单品,如果大家用消费电子的逻辑去做时尚单品,有可能这个逻辑会不 WORK。即便是 Ray-Ban Meta,距离真正堪称智能的眼镜也有差距,更别说现在的很多 AI 眼镜都是 AI“弱智”眼镜,在智能的体验上远不如手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徐驰不关注 AI,也不代表 XREAL 不做 AI 眼镜,只是目前还未到一个 Ready 的时候,这也是外界的误解之一。据作者了解,XREAL 在 AI 上也一直在投入,并且也坚信,AR 是 AI 最好的载体,AI 是 AR 最好的交互。但是,市场以及技术的不成熟,让其表现得更为克制和谨慎。
“我们一直在看,而且坚定在对的时间段会去做。跟我们做 AR 眼镜的逻辑是一样的,先去定义好什么是对的体验,然后去传递这样一个体验,去判断我们要花多长时间以及怎么去打磨。”
在最新发布的 XREAL One AR 眼镜上,其实已经能看到其对 AI 的探索和尝试。这款产品可以与 XREAL Eye 扩展镜头搭配使用,支持拍摄 1080P@30/60fps 的视频。有了镜头,也就代表着增加了 AI 的多模态识别的能力,开发者也可以探索 AI 在眼镜上能够实现的多模态能力。
XREAL One
不盲目追风,不拿着 AI 随便去炒个概念,去看到底有什么真正有意义的场景,而不是仅仅拿它做一个噱头,做一个 Story,这是 XREAL 暂时不做 AI 眼镜的逻辑。就像徐驰在朋友圈写的那样,“AI 眼镜无疑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终端之一,然而,既然这是一个兵家必争的万米赛道,跑对方向远比抢跑更重要。”
一家企业,有自身对于用户体验的阈值是好事,但时势下,有时市场就反着来,比如苹果在 AI 上的“妥协”。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也需要与当下最前沿技术结合的故事包装。今年年初,XREAL 拿到了 6000 万美元的战略融资,而有的友商则是一年内融了好几轮。
对此,徐驰则认为,XREAL 相对来讲还是小厂,在资源有限的时候,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且,资本也并不都是特别短视,光蹭热点的资本现在是挣不到钱的。”
自研芯片,空间显示的“唯一”方案?
相比于手机和 PC 这些传统超级终端,AR 一直承载的是下一个终端答案,是一个将要取代手机的巨大市场。只是,从目前的体量以及场景端来看,让 AR 成为大众消费品依旧是一件巨难的事情。若要商业化,前提必须是要在产品上做到极致的创新。
在徐驰的规划中,将 XREAL 探索的节奏分为空间显示和空间计算两块,前者是拥抱现有的计算终端生态,后者则是取代手机、电视等的超级终端。无论是哪一部分,第一优先级的还是将产品体验做好,而不是卷价格或加入“百镜大战”。
谈及空间计算,通常被理解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相比手机、PC 等传统计算平台,能够突破 2D 屏幕限制,在人机交互上带来革新,最为代表的就是苹果在去年发布的 Apple Vision Pro,刮起了空间计算浪潮。只是,现在 XR 行业还没有看到空间计算的 iPhone 时刻。在作者看来,如何推出更实用且亲民易上手的产品,让 XR 迈入大众消费品的阵列,是大谈空间计算生态的前提。
对此,徐驰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虽然此前也在不断的尝试,但最终发现空间计算这件事它需要的难度更大,不是一家能做得了的,它需要更高性能的眼镜,同时要匹配一个全新的且规模化的生态,也就是一个双边网络,一方面能够吸引用户来使用,另一方面能让开发者主动开发。目前来看,即便是号召力强大的苹果,目前也并未做到这一点。
“今天绝大多数的消费级 AR 产品,都是奔着空间显示去的。短期内,比如说一两年、两三年,空间显示的量会非常大。所以 XREAL 的目标是先把空间显示做好,然后再去做空间计算。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方向,而是一条路径上眼前的方向和远方的方向,而空间屏是空间计算之前的必然一步。”
做好空间显示,看起来要比空间计算简单,但难度也很大。目前,市面上的主流 AR 眼镜都是 BB 方案,承载的是空间显示的任务,也就是通过一个轻量化的眼镜,去拥抱手机、PC、掌机等,本质上是配件逻辑。但是,从体验侧来看,由于要适配不同的终端设备,加上在不外接硬件的情况无法向用户提供低延迟的 3DoF 追踪能力,导致用户端体验并不是很友好。
对于 AR 用户来说,他们期待在不同的设备上的体验是一致的,理论上要做好这一点也很简单,要么配一个 Beam 这样的盒子,要么就将算力做到眼镜里。基于轻量化的目标,XREAL 在三年前拿到蔚来李斌的投资后,便开始了自研 OST AR 眼镜芯片之路。
众所周知,自研芯片是一条很难的路,徐驰也没有去选择市面上已有的方案。为何要这样做?在徐驰的心里,答案很简单,一是现有的芯片更多的是聚焦于手机、游戏主机等设备,或者说是高通 AR1 这样的通用芯片,而针对 OST AR 眼镜低延迟等定制的芯片则没有。二是相信分体式设备一定有量,相信空间显示方向一定是对的,所以会坚定的为这个方向去定义和剪裁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徐驰在美国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英伟达,而这份工作让他明白了两件事,第一是做芯片确实非常难,第二是有很多问题是软件或者其他东西解决不了的,你只能靠硬件。
“我们想做的就是一个天花板级别的空间显示 AR 眼镜,XREAL 做错过很多事,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做对的关键一步,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虽然非常难,真的只有这一个方案,所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把芯片干了,现在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只要你有 DB 口,我们能给到你的是完全一致的体验。”
三年时间,投入上亿资金,XREAL 自主研发的芯片 X1 正式量产搭载在新品 XREAL One 上。徐驰指出,“X1 没有对标,如果要对标的话,它非常像 Apple Vision Pro 里的 R1 芯片,但还有一部分的算力是要依靠计算主机搭载的 SoC 去做。以往当有数据被眼镜采集到,要全部传回计算主机做处理,再传回眼镜,带来了极大的延迟。现在有了 X1,部分数据可以直接在眼镜端完成一些优化、渲染等任务。”
据悉,X1 空间计算芯片 X1 的运动到成像时延(M2P)为 3ms,对比之下,Apple Vision Pro 相对应延迟(P2P)为 12ms,Meta Quest 相对应延迟为 40+ms。搭载了 X1 的 XREAL One,解决了对外部计算单元过于依赖的问题,实现了眼镜本体的原生空间计算能力,带来稳定的 3DoF 空间屏体验。
“我们这次新品 XREAL One 的 Slogan 就叫‘AR for all’,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立即上手就用的一款产品。”
另外,X1 的量产,也让用户逐渐脱离 Nebula for Android Mac PC,3DoF 交给芯片实现,以后也不需要 Beam 了,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Beam Pro 则专注内容和生态,在 X1 的协助下,也可以实现延迟更低的空间计算。
未曾想过与巨头为敌,只为更好地活下来
做 AR 行业的天花板,成为空间显示的终极答案,搭载了 X1 芯片的 XREAL One 是徐驰目前交出的答卷。对于这款芯片和新品,他也是有着很高的期待,并直言“这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保守预计单品销量至少突破 60 万台。即便苹果有一天跳进去做这件事,它未必做的有今天我们做的好,可能它没法第一代做这么漂亮。”
的确,从目前的行业趋势来看,OST 向上,VST 向下,更大的市场空间,加上自研的芯片,给了 XREAL 更高的上限。但摆在 XREAL 面前的,还有一个客观的问题,那就是未来的某一天高通也做了类似的芯片,未来该怎么选择?
对于这一问题,徐驰没有迟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未想过与巨头为敌。
回到 X1 最初的思考,XREAL 决心要入局的原因归于两个,一是 AR 眼镜需要这样一款芯片,二是行业没有人做,在现有的供应链中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徐驰认为,在中国,芯片的研发能力不是稀缺资源,但是剪裁和定义芯片能力是稀缺资源。
“我们是芯片的最终用户,知道应该怎样去设计和剪裁。我们也只是想做这个行业的 Alpha,如果有人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会非常乐意的参与到跟他们的这种技术分工中去。但是高通这样的大厂因为各种因素没能合作,而国内现有的供应链也确实是带不动”,徐驰无奈地说道,“美国厂商还在突破生产力,而中国的厂商却在堆砌生产资料。”
至于以后高通要推出了类似的芯片,或者说市场上有更好的选择时,徐驰则会选择那个最优解。用他的话来说,XREAL 的目标不是为了做芯片,而是为了优化产品。“作为创业公司,也不会干把将来的路堵死的事情,这在战略上也是不合理的。”
除了芯片,基于同样的原因,XREAL 还自建了光学工厂。根据徐驰透露的数字,XREAL One 定制的零部件占比达 60%。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通常只有一个行业的 Alpha 会这样做。高度定制化的背后,也越来越接近徐驰的目标:用 VST 头显 20% 的重量和成本,实现其 80% 的用户体验。
一切的定制自研,只为更好的产品落地。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 AR 行业的上半场,尽全力去站在价值链的顶端,不做跟随者。
不同于国外企业热衷于在上半场定义,中国企业更习惯于在下半场市场成熟后再进场。存在即合理,这两种模式没有对错。但徐驰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下半场当华为、小米这样的巨头进来后,自己基本上没啥胜算,汽车行业已经印证这一切。
“现在还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不具备批量产出一批成功公司的条件。我要站在价值链的顶端,才有可能从行业里冲出来,甚至是唯一有可能存活的方式。”徐驰想做那个逆行者,并认为这是对的事情,“作为领头羊,这是你要付出的代价。”
在 AR 上半场,投机的时刻还没到,需要沉得住气。尽管竞争压力已然很大,徐驰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而现在的任务,就是要用产品让前 30% 对科技感兴趣的人先喜欢这个东西,而不是用低价平庸的东西去说服最后 20% 的人。
愚公移山竞赛,国外有着 Meta、苹果、谷歌这样的巨头亲自去牵引。反观国内,AR 行业则是由创业公司在牵头。“虽然看起来悲壮一些,但施工队(巨头)可能有更高优先级的事来做。愿意在一个更漫长的黑暗隧道里往前走,因为我们相信这事前面是光明的。”徐驰如是说。(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