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书评|黄仁勋:不断工程化自己

  文/周健工

  英伟达被称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公司。整个人工智能技术革命都在它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的基本单元 GPU 之上构建。正如我们已经生存在其间的数字文明遵循着摩尔定律,我们正在形成的智能文明,会不会开始踩着黄氏定律的节奏前行呢?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就是关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故事。英伟达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大的财富故事,自 1999 年 1 月 22 日首次公开募股至今,英伟达的股价飙升了 450000%,它已经成为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黄仁勋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对计算的深刻理解,并建立起前瞻洞察。1993 年创办英伟达时,他早在大多数人之前就认识到显卡的潜力,其视野超越了游戏领域,并且英伟达在游戏硬件领域取得垄断地位之后,他将 GPU 从图形渲染工具重新想象为大规模并行计算平台,相信它对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和机器学习产生革命性影响。

  黄仁勋从这一技术轨迹中还看到了商业路径,他后来解释说:“视频游戏是计算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同时销量也非常高。视频游戏是我们的杀手级应用,它是一个飞轮,可以进入更大的市场,为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提供巨额研发资金。”

  如果说人类进入了探索智能并且用智能推动科学发现的又一个“大航海时代”,那么这片蔚蓝深邃的海洋,是黄仁勋发现的。他最早敏锐地发现了少数游戏发烧友和科学工作者开始将多个 GPU 卡结合起来,把并行计算用于科学研究,能大大加快对数据的处理速度。于是他决定创造这个市场,投入资金开发能把 GPU 连接成高性算力的软件系统 CUDA。而且他坚信,一旦有人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取得突破,带来的机会将是难以估量的。这样就把一家赋能游戏玩家的显卡公司,转变成一家赋能科学研究的公司,并且把加速计算从游戏应用领域转变到通用计算领域,改变了计算范式。

  这可能是本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一部分。除了英伟达的创办本身,CUDA 绝对是英伟达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奠定了英伟达对计算的革命性影响,奠定了英伟达是一家像苹果一样伟大的、软硬件结合的公司地位,也奠定了它将颠覆英特尔,成为生成式 AI 时代通吃科技巨头的垄断者。因为他们在技术上的追求,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黄仁勋最早聘用了 CUDA 之父约翰·尼科尔斯,让他负责开发 GeForce 的科学应用试点项目。他在加入英伟达之前是并行计算的连续创业者,也是连续失败者。他让黄仁勋相信摩尔定律正在走向尽头,英伟达有一天会超过英特尔。

  这是一种无声的使命宣言,这种使命也来自计算技术所面临的挑战。2005 年,人类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CPU 的计算速度和进步速度,已经无法及时处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各行各业都有一部分人开始寻找和构建更快的计算机。这一非常早期的业余爱好者的需求,被黄仁勋发现了,也被英伟达伟大的尼科尔斯当成了燃烧生命的事业。

  英伟达这家企业并没有什么使命、愿景、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如果说有信仰,那就是对技术的信仰。尼科尔斯是在检测出癌症之后,对家人和同事隐瞒病情所带来的痛苦,每周工作 72 小时,推出 CUDA 的第一个版本。他是一个比黄仁勋更加纯粹的技术狂人,尼科尔斯对电子游戏并不感兴趣,他甚至不关心计算机图形,只专注于如何让微芯片运行得更快。尼科尔斯相信他在发明一项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但是,CUDA 的开发和推广异常艰难。最终,尼科尔斯于 2011 年去世。

  黄仁勋向所有相关学科和行业领域推广 CUDA,并且与各行业的专家一起开发应用,这样在从 GPU 到 CUDA 的技术栈之上,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生态。从 CUDA 推出的 2006 年到 2017 年,英伟达在 CUDA 上的投入达到 100 亿美元。对华尔街来说,没完没了地在一项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技术上砸下重金,是不能容忍的。除了来自公司股价方面的巨大压力,黄仁勋本人也遭到机构投资者的逼宫,甚至要求他辞职。

  深度学习的黄金时代看似突然降临,但其实背后真正的推动力量是英伟达。深度学习的几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对英伟达来说仿佛是天降大任,从 2012 年的 AlexNet 到 2016 年的 AlphaGo,再到 2022 年的 ChatGPT,这背后是从 2 块 GPU 到 200 块 GPU,再到 2000 块 GPU,直到 GPT-4 的约 20000 张卡。加速计算在走上一条自我实现的预言之路,扩展定律就好像是为英伟达量身定制的,它通向十万、百万卡级的更新一代 GPU 的算力,而大模型的参数也指向十万亿与百万亿级别,直至达到人类大脑突触总量 150 万亿左右。与此同时,扩展定律的重心也在向推理阶段转移。

  那么,黄仁勋这样不顾一切地把人工智能推向人类未知的领域,就不怕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会反过来控制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物种吗?作者坦言,这也是他当初研究英伟达的初衷,也是撰写此书的动因。

  作者遍访了杰弗里·辛顿、约书亚·本吉奥、杨立昆等人,在得到截然相反的回答之后,转向了英伟达内部。这里是未来所有最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策源地。除了追问内部的员工,他也反复追问黄仁勋。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人类对人工智能展开过多的哲学思考时,在一旁发出冷笑的,正是黄仁勋。黄仁勋帮助创造了现代人工智能。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无非就是在 GPU 和 CUDA 上运行的软件应用,如果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你会发现它看起来一点都不神秘。机器人并没有做什么出奇的事,它们只是在处理数据而已。2022 年,ChatGPT 的出现震惊了世界,黄仁勋并没有参与那些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争论,正如他从来都不议论政治。他正忙着推出下一代 GPU,忙着把数据中心改造成人工智能工厂。黄仁勋对马斯克和奥特曼深感不满。他们一面购买他的硬件,一面又表演性地制造人工智能风险的言论。

  “你看,你买了个热狗,于是机器就推荐你加番茄酱和芥末酱,难道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终结吗?”他反问作者。在黄仁勋看来,人工智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与技术的关系,社会快速适应了汽车和手机等事物,我们也会同样习惯机器人来清扫家里。“机器人并没做什么出奇的事。” 当记者问黄仁勋是否认为自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奥本海默时,黄仁勋反驳说,他在造原子弹,我在造计算机。

  作者提及了辛顿的顾虑。“人类仅是智能进化中的过渡阶段罢了。” 黄仁勋对此嗤之以鼻,他不乏尖刻地说:“许多研究者都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也许他只是想博取人们对他工作的关注罢了。” 黄仁勋的看法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他的影响下,辛顿的p(doom)=50%,即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机率为 50%,已经下降到了 10%~20%。目前真正坚持这一点的,只有本吉奥。

  这让作者有些失望,但并不甘心。在最后一次采访黄仁勋时,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终于惹恼了黄仁勋,把作者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就像家长训斥一个“有些叛逆的少年”。采访不欢而散。作者被带到一处超级计算机的机房里,他在服务器以 1000 亿亿次/秒疯狂计算的轰鸣声中,敬畏而又带点绝望地感受到自己生物大脑的迟缓和躯体的衰老。这是本书精彩的结尾,就像一部大片一样。

  黄仁勋说,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个移民,是一个中国人。黄仁勋 40 年的工作与创业都在硅谷,甚至在一个方圆 5 平方英里的区域里,处于全球技术创新的浪潮之巅。

  黄仁勋的勤奋和对工作持续的全情投入,也塑造了英伟达的企业文化。黄仁勋在用了一连串的严肃来定义英伟达的工作作风。“我们不是重演科幻剧。我们是认真的人,做认真的工作。这是一家认真的公司,我是个认真的人,只是做着认真的工作。”

  黄仁勋的老同事认为,黄仁勋的成功在于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并以工作热情和成效不断征服周围的人。也有老同事认为,黄仁勋并非天生就是一位优秀的 CEO,他通过不断的抽象化,解决了一个 CEO 的输入输出问题,他不断“工程化“ 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优秀的 CEO。这体现出他超凡的适应能力。最后还是张忠谋的评价点破了其中的奥秘,黄仁勋的勤奋在台积电也就是略高于平均水平。“他的智慧的确超乎常人 。”

  华人企业家主导了半导体这个领域。华人从最早的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创业者开始奋斗,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游戏改变者。这些人以黄仁勋为代表,还有 AMD 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更不用说以张忠谋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半导体行业,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

  AI 芯片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技术,英伟达不仅处于全球技术神经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而且处于地缘政治角逐的中心。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塑造国家、社会与文明,黄仁勋无疑是这场宏大技术与历史变革中的代表人物。

  我们再次回归技术。英伟达是终究难以摆脱技术发展周期的支配,终将逐流而去,还是主导一场仍在展开的“无限游戏”?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历史上从未有一种通用技术如此集中地掌握在一家企业手中,它推动和支撑了其他技术领域的突破与创新。黄仁勋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作者为《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译者、未尽研究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