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斯克称作“魔鬼”,OpenAI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

  文大模型之家

  在国内都在享受国庆假期的同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关注的核心企业——OpenAI 搞了不少事情。

  当地时间 10 月 3 日,OpenAI 推出了全新的协作平台 Canvas,旨在与 ChatGPT 共同开展写作和编码项目。Canvas 基于 GPT-4o 框架,提供独立的协作空间,支持多样化的需求,如文案创作、程序编写和跨领域合作。目前,Canvas 正处于测试阶段,已向 ChatGPT Plus 和 Team 用户开放,企业版和教育版用户将在下周获得访问权限。OpenAI 计划在测试结束后向所有 ChatGPT 用户开放 Canvas。

  同时,OpenAI 还在近期成功完成了 66 亿美元的融资,融资规模超过了其主要竞争对手 xAI 的 60 亿美元和 Anthropic 的 40 亿美元,刷新了全球创业公司单轮融资规模的纪录,使得公司的估值跃升至 1570 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之列。

  据悉,本次融资吸引了微软、英伟达、软银等科技巨头的投资,算得上体现了投资者对 OpenAI 未来发展前景的兴趣。然而,作为 OpenAI 前联合创始人、以及现任对手x.AI CEO 的马斯克,却在X社交平台大声斥责 OpenAI 是“Evil”(原意为“邪恶的”)。

  起因是由于 OpenAI 在融资过程中,向投资者表示不要向包括 Anthropic、埃隆·马斯克的 xAI 在内的五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提供资金。虽然 OpenAI 的这类“排他性”请求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仍然引起了这些公司的不满。

  与 OpenAI“反目成仇”,马斯克怒称 OpenAI 是“魔鬼”

  回溯 OpenAI 与马斯克的渊源,还要追溯到 2015 年 OpenAI 成立之时。彼时,OpenAI 只是一家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非营利组织,由埃隆·马斯克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共同创立。

  2018 年,马斯克开始对 OpenAI 的进展表示不满,认为其落后于谷歌,并提议由自己全权掌管公司,然而遭到了 OpenAI 另一位创始人山姆·奥特曼在内一致的拒绝。

  “夺权”失败马斯克,最终落得与 OpenAI 分道扬镳的结局,而与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他曾承诺在几年内为 OpenAI 提供的约 10 亿美元的捐款。

  马斯克的离开导致 OpenAI 面临资金压力,无法支付该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与在超级计算机上训练 AI 模型相关的天文数字费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OpenAI 决定转向营利性实体,以便筹集更多资金。2019 年,OpenAI 宣布创建营利性分支,并从微软获得了 10 亿美元的投资,共同建造超级计算机来训练模型,最终推出了 ChatGPT 和 DALL-E 等大型模型。

  无论是对于自己曾参与的创业项目也好,对于自己作为互联网顶流的声量也罢。马斯克在离开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 OpenAI 的转变表示不满,指责 OpenAI 背离了非营利性的初衷,沦为微软等商业巨头的利润工具。他指出,OpenAI 违反了创立时的《成立协议》,该协议明确规定了 OpenAI 的非营利性质和公共利益导向。此外,马斯克还对 OpenAI 的封闭商业模式和缺乏透明度表示不满,认为这与开源精神和公共利益相悖。他甚至还为此关闭了 OpenAI 对X数据的访问权限。

  2023 年,马斯克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打造一款尽可能良性的超级 AI,与 OpenAI 正式进入竞争状态。

  如今,OpenAI 在融资时提出的“排他性”要求,显然再次触动了马斯克的“蛋糕”,进而引发了他在X平台上对于 OpenAI 的声讨。

  “宫斗”不止,OpenAI 商业化探索之路荆棘满地

  马斯克的出走,让 OpenAI 开始探索营利的道路,也让奥特曼尝到了资本的“甜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OpenAI 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商业化途径,推出了多种商业化产品和服务,包括 ChatGPT Plus 订阅服务、API 接口调用收费模式,以及与微软 Azure 云服务的分成等,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据外媒披露,ChatGPT 的创建者 OpenAI 预计 2024 年的营收为 37 亿美元,亏损约 50 亿美元。OpenAI 单个季度营收已经达到 3 亿美元,预计明年营收为 116 亿美元。

  然而,认为奥特曼大张旗鼓探索商业化,背离最初“非营利组织”初心的,并非马斯克一人。这也导致 OpenAI 的内部分歧,始终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据了解,早在马斯克 2018 年欲全权掌管公司时,OpenAI 公司内部为此还掀起过一场权力斗争,虽然最后以马斯克出走作为收场,但分歧与争斗的种子却早已深植于公司内部。

  2023 年 11 月,OpenAI CEO 奥特曼突然宣布离职的消息,一度震惊了业界。据悉,奥特曼的离职源于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危机,董事会对其在沟通中的不坦诚表示不满,进而对其领导能力失去信心。

  奥特曼的离职引发了 OpenAI 内部的巨大反响,超过 700 名员工签署联名信要求恢复其职位,并威胁如果要求未得到满足将选择离职。同时,微软等投资者也对事态的发展表示愤怒,并向董事会施压。

  最终宣布重返 OpenAI 担任 CEO,并组建了新的董事会,然而,这一事件也暴露了 OpenAI 在内部治理和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遗憾的是,正所谓“古来破镜难重圆”,对于内部早已满是裂痕的 OpenAI,还是没能制止分崩离析的命运。

  今年 9 月末,OpenAI 再次遭遇了高层人事的巨变。首席技术官 Mira Murati、首席研究官 Bob McGrew 以及研究副总裁 Barret Zoph 相继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离职的消息。其中,Mira Murati 自 2018 年加入 OpenAI 以来,Mira Murati 在 AI 大模型的开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领导了 ChatGPT 和图像生成工具 DALL-E 等多个关键项目。而 Barret Zoph 则负责公司的后训练团队,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据统计,OpenAI 今年已有 11 位高管相继离职。

  据外媒报道,OpenAI 正在谋划对其核心业务进行重组,计划转变为一家营利性公益企业,以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 OpenAI 将不再受其非营利性董事会的控制,而奥特曼也可能会获得公司的股权。

  梦想输给现实,AGI 和商业化难抵投资人裹

  近一年来,OpenAI 在商业化方面,一直处在 OpenAI 的商业化探索是一个从 AI 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转型过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公司推出了多种收费服务,包括 ChatGPT Plus 订阅服务,以及针对企业客户的 API 调用服务。这些服务不仅为 OpenAI 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其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OpenAI 与微软的合作是其商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软不仅对 OpenAI 进行了大额投资,还将 OpenAI 的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如 Azure 云服务和 Office 全家桶。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扩大了 OpenAI 技术的市场影响力,也为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过,去年在 OpenAI 开发者大会上,被介绍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GPTs,因其能够轻松定制个性化 GPT 被寄予厚望。然而,GPT Store 的发布也遭遇波折,原定去年 11 月末上线却推迟至今年 1 月 10 日才对 Plus 用户开放。此外,GPT Store 的货币化政策模糊不清,创作者无法获得实际收入,缺乏动力构建高质量应用。GPTs 在使用过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体验不佳、安全隐患、开发者不满等,导致其访问量仅占 ChatGPT 网页端的 1.5%,用户流量趋于平稳。这无疑为 OpenAI 的商业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在技术方面,虽然 OpenAI 近一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似乎并不能回应行业的预期。群众呼声最高的视频大模型 Sora 年初发布惊艳行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而在基础模型领域,虽然 OpenAI 发布了 GPT-4 Turbo、GPT-4o、GPT-4o mini、以及主打“慢思考”的 o1 系列在内的多款模型,在提高模型输出质量、降低延迟、增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基础模型 GPT-5,则始终活在行业的猜测之中,其真正上线的时间表,犹未可知。

  一边是 AGI 的梦想,一边是商业化的现实,在投资者快钱的涌入之下,即使是奥特曼也难以免俗,成为资本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