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动脉网
2024 年 6 月,顺德和祐医院终于走到了正式运营阶段。
这是国内首家配置了质子重离子粒子中心医院的非营利性三甲医院,亦在建立初期引入了支持 AI、大数据应用、适配智慧医院建设等新一代架构。无论软件硬件,都差不多是顶配水平。
站在和祐医院背后的是佛山出身的美的集团。3 年工期,美的斥资不下 100 亿。
用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话来说,建立和祐医院的动机是要回归“造福桑梓,回馈社会”的公益初心。但在家电这个领域,无论是否出师有名,参与医院建设项目,甚至自建医院已成为头部企业们的共同选择。
早在 2006 年,奥克斯便在宁波全资建设了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尔而又在康复、妇儿、体检等专科医疗机构不断加码。往后入局的海尔更是凭借旗下盈康一生,将民营医院业务做成一个品牌,矩阵中已有两家二级医院升至三级。
家电巨头跨界的最终出路在于医院?
紧随“GPS”的步伐
今年 4 月,美的带着一份亮眼的财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第二次冲击“A+H”。尽管如此,它的沉稳之中,仍流露出一丝紧迫。
单看主营业务,美的在近几年的家电竞争中逆势而上,仅靠空调、冰洗以及一众小家电,便收获了超 2400 亿元的营收,其对应的“智慧家居”业务最近三年的增速分别 13%、-1% 与5%,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通过传统业务挖掘的市场增长空间已至尽头。2023 年,国内家电零售市场销售额(不含 3C)仅为 8498 亿元,几乎与疫情侵扰的 2020 持平。当房地产的下行周期向周边行业转移,家电市场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消减。
董事长方洪波曾明确表示:家电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而要跨越周期,美的等家电巨头必须脱离曾经引以为傲的家电业务。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崛起打破了欧美巨头对于市场的垄断,但也加剧了家电乃至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引得他们急流勇退,加码更为精尖的高端工业市场、高端医学设备市场。
如今中低端制造业进一步向东南迁移。曾经的屠龙者们走到同样的十字路口,要撑起几十年来积累的千亿市值,他们需要找到不止一个支点,在新的领域重建版图。
跨界医疗,两年时间做成细分龙头
在重金建设和祐医院前,美的已在医疗领域做过诸多尝试。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的针对医疗进行的最早一次投资可追溯至 2007 年,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医疗器械部门,专注于理疗电子产品的研究和生产,走的是医疗领域的边缘地带。
真正开始规模化布局医疗是在十年后。2017 年 1 月,美的以 37 亿欧元的价格及 36% 的市场溢价完成对德国库卡的收购,赋予自身生产制造工业机器人的能力。同年 5 月,美的与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在中国市场合作,生产和销售护理康复机器人。同年 9 月,美的集团进一步与广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聚焦医用机器人、智能物流、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展开合作。
2021 年 2 月,美的再度入局高端医疗,收购了医学装备制造商万东医疗 29.09% 的股份,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顺势成为万东新任实际控制人。按照每股 14.6 元的转让价格计算,本次交易涉及金额将达 22.97 亿元,收购溢价超过 40%。
除了直接收购头部公司,跃入陌生领域外,美的也在尝试将技术进行场景迁移,基于已有的技术壁垒开拓新的市场。
譬如 2021 年 3 月成立的美的生物医疗,便是依托美的的制冷技术,切入医用低温安全存储市场。而美的楼宇科技则是将过去服务于房地产行业的暖通系统、楼宇智能化、电梯业务、能源管理等技术置入医院之中,实现对医院后勤管理建设的降维打击。
种种布局之中,收购德国库卡与楼宇科技的跨界是美的进军医疗最为重要的两个跨步,直接帮助美的在数年之内奠定了医院后勤龙头的位置。
在国内医院物流建设仍是一片荒芜时,库卡旗下的瑞仕格便已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物流系统项目落地,市占率位居世界榜首。如今气动物流、轨道物流、AGV 等物流系统已成为医院标配,国内前 20 家医院排行榜中,有 17 家医院选用了瑞仕格的产品,动辄千万元的物流系统已为美的医疗版图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
美的楼宇科技的技术入局进一步强化了美的对于医院后勤的掌控力,甚至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出了一种新模式。
传统医疗系统以技术为中心,采用层级化技术结构,容易造成使用困难、体验断续等问题。这是因为包括智能化系统、医疗专业系统以及医疗信息系统在内的底层系统,每一部分均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再通过一个技术平台集成起来。集成后的平台往往又服务于相应的专业人员,而病患、医护人员等最终用户却很难理解,亦很难体验。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医院无法通过顶层系统去影响下面的各个子系统,同时因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强耦合关联,整体迭代速度也会非常缓慢。
在美的楼宇科技的架构下,所有技术和资源围绕场景和医疗流程扁平化集成,当场景发生变化时,比如疫情防控时期产生的平疫结合需求,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各个子系统快速解耦,然后再快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灵活地服务于最终用户,也就是人的生命。
更具实用价值的是美的在医院暖通工程、物联网方面的布局。作为一种兼具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属性的复杂建筑,医院在能源方面的消耗相当惊人,有数据显示,医院单平方能耗可能超出常规建筑的 30%—50%。因此,维持智慧医院的健康高效运转,医院亟需护额行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
广州某三甲医院执行院长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未将精细化管理覆盖医院时,该院单日电费超过了 6 万元。但在其进行干预,加强后勤的智能化智慧化管理,这笔费用可缩减至近 3 万元,降幅达到了 50%。
换句话说,单单电费,一年就能为医院省下上千万元的成本。
硬件与软件的双向加码下,美的在这一细分产业已经建成闭环。伴随时间的推移,美的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各类医疗机构也会因为这些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兴起不断受益。
医学装备这片红海,美的还有机会吗?
相较后勤,收购万东医疗创造的增量目前还较为有限。医学装备显然是个更大的市场,但在这一市场中,万东医疗位列第二梯队,旗下的 CT、MR、DSA 的产品能够做出高端产品,距离利润丰厚的超高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此外, 医学装备与楼宇科技的协同作用较为有限,现阶段下很难通过产业融合创造新的价值。
有东芝为鉴,美的一直在尝试万东医疗的潜力挖掘。十年前的影像设备市场,GPS 后面还得加上一个T(Toshiba)。不过,随着医疗影像设备逐渐定型,前有 GPS 三分天下,后有联影东软奋起直追,东芝的 CT 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MRI、DR 等影像设备也销量惨淡。最终,东芝医疗被佳能以 395 亿元的价格所收购,帮助佳能晋级医学影像全球第四的位置。
如今和祐医院成立,美的或许能够为业务之间的协同的问题找到一个解法。
在医院业务协同方面,海尔算得上是美的的前辈,已经在医院业务协同这条道路上走得足够远、足够成功。2015 年,海尔旗下的盈康生命通过收购马西普进入放射性医疗器械领域,互联网医疗时代,盈康生命又自建了数字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服务都能在盈康一生的医院矩阵得到整合、验证,并进一步向外推广。
有了和祐医院这个载体,美的或许也能像海尔那样,将医疗产业协同步伐能够迈得更快一些。和祐医院的公开报道虽未透露医学装备的采购情况,但智慧医院理念以及对应的暖通工程、物联网等硬件,都出自美的自有的医疗解决方案矩阵。
那么,医院能够帮助美的啃下医学装备这块蛋糕吗?答案尚不明朗。
无论如何,美的能在医疗领域找到后勤这样一个优质场景并迅速成为龙头已经实属不易。GPS 转型的那个年代尚未万物互联,各行业均有海量空白市场,置身其中的顶尖公司也算不上多。如今留给家电巨头们转型的环境已经不如当年舒适,美的也不必苛求能像 GPS 那样在医学装备这样的领域之中做到龙头。毕竟,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壁垒与持续高效的前沿技术创新,即便是千亿市值的巨擘,也很难在新场景下长久地活下去。
尽管如此,美的依然对于自有的布局逻辑信心满满。这两年的 CMEF,美的都在最为昂贵的影像区中拿下规模最大的展位,超越了 GPS,与头号种子联影医疗并驾齐驱。
7 年前收购德国库卡时,美的曾在一片反对声中力排众议,坚持溢价收购,如今赶上新能源的浪潮,已经手握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厂商的订单,拿下机器人与自动化市场中 21% 的份额。相比之下,美的还有时间,或能在医疗器械领域再造一个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