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上支付30年:一场无硝烟的争夺战

  文锌财经,作者陈妍,编辑大风

  2011 年,支付宝做出了第一张手机支付的二维码,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完成支付交易。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此之前,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基本只现金和银行卡,现金带起来不方便,想用银行卡不是每家商户都有 POS 机。二维码的出现,让支付行为变得简洁且高效。

  只不过,13 年前,移动端尚在普及阶段,有智能手机的人没那么多,二维码在商户中也没传播开来,线上扫码支付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普及。

  围绕这么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接下来几年,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微信和支付宝,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支付争夺战,从红包到打车,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上扫码开始重塑各行各业。

  回过头来看,中国线上支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步入 PC 时代,线上支付的兴起

  中国的线上支付,实际上起源于 PC 时代的网银。

  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PC 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同时,银行卡支付也在快速发展,用卡的人越来越多,刷卡的次数和数量也是一顿上涨,银行业务量大大增加。

  种种因素一叠加,刺激着银行推出更便捷的服务。

  1996 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但直到两年以后,内地第一笔“网上银行”交易才在因特网上得以实现。

  1998 年 3 月 6 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职员王柯平,借助中国银行网上银行,从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买了 10 小时上网机时,成为国内网上支付第一人。当时的媒体给了高度关注,甚至以图表形式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不久后,招商银行的员工彭千,又用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在互联网上向先科娱乐传播有限公司买了一批价值 300 元的 VCD 光碟。

  在那个阶段,真正能使用网银支付的是少数人,支付场景也比较有限。

  因为千禧年之前,国内互联网用户不过 400 万,早期的电脑设备很贵,网银服务对用户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又有一定要求。再加上这是种新兴的支付模式,很多人会担心资金被盗的问题,宁愿把钱攥在自己手里。

  直到 PC 时代购物网站的出现,给支付方式的迭代按上了加速键。

  1999 年国内出现了第一家 C2C 网站易趣网,也是这一年,马云带领了十几个人,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几年后,淘宝网正式上线运营,网上购物进入了大众视线。

  淘宝网 PC 页面

  一开始在网上买东西是件特别麻烦的事,得在网上下了订单后,按照网站提供的银行账户、邮政汇款地址,把钱打过去,对方收到钱后再发货。后来也有人用网银支付,下单后会自动跳转到一个银行列表,插上U盾,输入账户密码等信息,把钱转给商城。

  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的权益没法保障。尤其转账金额大的话,遇到网购诈骗,连个维权的渠道都没有。

  于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003 年,支付宝上线,创造性地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要知道,在 20 年前,要做陌生人之间的担保交易是极难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没有被完整地构建。

  但马云的笃定,让支付宝在后来的几年中,稳稳地占据了中国线上支付的头把交椅。

  在 PC 时代的先见,也奠定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支付战争的格局。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支付宝二分天下

  在支付宝已经成为一款国民支付软件的时候,另一款国民 App 微信,还没有踏足支付领域。

  直到 2013 年 8 月,微信支付正式推出了。

  几个月后,2014 年春节,微信支付直接搞出一个大动作,推出了“微信红包”。在春节这个流量集中时期,靠着抢红包、拼手气这些操作,微信支付打了漂亮的一仗。

  仅除夕当天,就有 482 万人使用了这一功能。几天时间里,微信支付让超过 3000 万用户绑定了银行卡。

  另一边的支付宝,当即警铃大作。

  春节假期还没结束,马云临时召回了所有正在休假的高管。时任 CEO 陆兆禧和 COO 张勇,连忙订下了最近一班飞机。当时还是马云特助的吴泳铭正和家人在夏威夷过节,订不到航班,于是直接包下了一整架飞机。

  军令如山,杭州萧山机场彻夜灯火通明。

  一位当事人曾向媒体回忆道:“你可以理解为,微信只用了一个礼拜就把支付宝经营了十年的成绩做到了。”

  一场微信和支付宝围绕支付的大战即将展开,这也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车场景,是微信和支付宝相当关键的一个战场。2014 年开始,微信支付接入滴滴打车,支付宝接入快的。两位巨头以打车平台为剑,打响支付补贴大战,投入金额从刚开始的百万级狂奔到十亿级规模。

  当时只要有一家补贴稍有下调,司机和乘客就立马倒向另一家,战火越发焦灼。

  最后以 14 亿补贴为代价,年仅 1 岁的微信支付把用户数量拉到 1 个亿,而在 5 个月前,成立多年的支付宝才刚刚达到这个成绩。

  从 2015 年到 2017 年,微信和支付宝每年都至少投入 20 亿去争夺支付市场。从春晚、集五福,到线下补贴商超、餐馆,推出收钱码、乘车码等等,但凡生活中能触及到支付的场景,双方都想去争夺一块蛋糕。

  两大巨头之所以在出行、美食这类场景发力,是它们作为最常见的生活情境,是普及移动支付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争夺用户的主战场。

  事实证明,支付宝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软件,拥有海量活跃用户,极高的在线时长,成功抢夺了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几年下来,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从 2013 年的近 80%,下滑到 54%,微信则从 0 上升到了 40%,两者合计占领 94% 的市场。而在线下支付场景中,微信以 70% 的份额远胜支付宝的 20%。

  后来市场逐渐饱和,监管压力变大,这场声势浩大的支付战争终于走向终点。

  国内支付市场格局落定,微信和支付宝二分天下。

  支付战争永不止

  不过在支付这场战争中,支付宝和微信并没有真正的偃旗息鼓。

  前段时间,支付宝刚宣布升级了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支付的行为被简略到只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就可一步完成支付。省略了之前还要打开支付宝 App,点击付款码的动作。

  去年以来,微信支付完成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旗下支付平台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功能。三家旗下 App 的“扫一扫”功能,可以直接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进行支付。今年 6 月,银联网络也全面接入微信支付了。

  不管是优化支付流程,还是试图将支付渗入到更多场景,微信支付宝的种种动作背后,都是对支付布局的重视。

  两位巨头,都不愿意放弃支付这件事。

  眼下,支付的内涵不再局限于本身,它背后是数据、流量、关系链,是互联网巨头们博弈的筹码,进阶的基石。

  微信支付宝借助支付,可以构建起一个包含社交、电商、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生态闭环。不仅能增强用户粘性,还可以促进平台内流量的循环和转化。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手段。

  未来支付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