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赚333亿,孙正义杀回来了?

  软银去年“技巧性”惨胜。

  如果要评选过去一年的风投行业“冷气制造器”,谁当第一可能会有争议,但软银一定榜上有名:

  前有他们力捧的“西方微信”IRL 被曝出产品数据造假,2000 万活跃用户里有超过 95% 都是机器人冒充的“假用户”,让 1.7 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后有 WeWork 在总债务攀升至 186.5 亿美元后,终于顶不住压力向新泽西州联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让他们在 2019 年给出的 470 亿美元估值,彻底成为了行业乐子。

  Arm 顺利 IPO 看上去是个好消息,但也经不住细琢磨:IPO 所发行的流通股预计不到 10%,上市之前软银还以 640 亿美元的价格,以集团的名义收购了软银愿景 1 期里的 25% 股份——有这两个前置条件打底,一圈财经大佬认为软银是在巧用杠杆缓解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阿布扎比主权基金这些 LP 们的回报压力。

  如果再考虑到 2023 年上半年,软银以 1.5 亿美元的价格将关注于早期投资的软银亚洲风险投资,转让给了正义的弟弟孙正泰所持有的公司 The Edgeof。以及同样在那段时间,孙正义和后藤义光总是跟媒体念叨软银的处境艰难,坦言“在邀请合作伙伴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

  怎么看软银的一系列复杂操作都更像在寻找“金疮药”,优先考虑止血消炎,强身健体得等“活下来再说”,哪有半分互联网时代豪迈创世纪的影子。

  然而就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 feed 流中,频繁看到软银的坏消息时,这个臊眉耷眼的家伙,居然悄悄翻身了:

  根据本月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软银集团 2023 财年的净亏损相较于 2022 财年实现了大幅度收窄,由 9701 亿日元(约合 62 亿美元)下降到 2276 亿日元(约合 15 亿美元),其中软银愿景基金的优异表现,是他们业绩复苏的重要原因——2023 年财年软银愿景完成收益收益为 7243 亿日元(约合 46 亿美元、333 亿人民币),实现了自 2021 财年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

  一场逆袭?

  关于“软银愿景完成了三年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还赚得不少”这件事,别说我们路人感到很惊讶,实际上就连不少专业人士也直拍大腿。

  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 (LSEG) 的分析师就认为,由于 IPO 解冻态势不明朗、被投公司退出路径仍然淤塞等因素影响,软银在 2023 财年 Q4 季度可能会出现约 720 亿日元(约合 4.6 亿美元)的亏损,进而拖累全年的业绩表现。

  日本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信贷分析师 Shogo Tono 则不看好软银的抗风险能力,因为他发现随着股价的不断高攀,Arm 已经悄然占据了软银投资组合总价值的一半,“一旦市场情绪出现转向,这将严重打击软银的业绩和募资能力”。

  晨星咨询师 Javier Correonero 干脆选择把话挑明了,认为 Arm 目前的股价表现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其公允价值应该是每股 57 美元,而现阶段的成交价一直在每股 100 美元左右徘徊。

  而且您还没法苛责是旁观者门“见不得好”。

  2022 财年,软银愿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亏损记录,全年巨亏 4.3 万亿日元(约合 320 亿美元、2316 亿人民币),进而又将整个愿景基金的亏损更是被拉大到了 5.28 万亿日元(约合 338 亿美元、2444 亿人民币)。

  更令人绝望地是,这个亏损还是在“谨慎出手”的情况下出现的——该财年软银愿景的新投资及后续投资总额为 31.4 亿美元,远低于上一年同期的 442.6 亿美元。

  因此在本该安抚投资者情绪的新闻发布会上,后藤义光却保守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即 2023 财年)第一季度,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换句话说,软银刚发布的业绩表现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式、360°环绕式的超预期”。

  一场惨胜?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正如上面金融专家们所提到的那样,Arm 股价的优异表现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 2023 年 9 月开盘至今,Arm 的股价一路从 56.1 美元攀升至超过 110 美元,推动整体市值暴涨超过 1060 亿美元。

  作为持有 90% 股权的大股东,软银自然赚得盆满钵满,Arm 的账面价值已经占据了他们整体资产的 47%,以至于如果剔除这部分收益,软银愿景基金的 2023 财年年报将迅速泛绿光,从盈利状态变为亏损 1673 亿日元(约合 10.7 亿美元、77.5 亿人民币)。

  其次,自 2021 年底起软银开启了堪称“凌厉”的“断舍离行动”,出售或者减持了大量积压资产,仅美国市场 portfolio 就瘦身了 290 亿美元。

  从财报数据上来看,这场轰轰烈烈的“断舍离”在 2023 财年 Q3 季度达到了最高潮,当季软银总共实现了 13 家被投企业的“完全退出”,愿景 1 期 +2 期全部退出金额 195 亿美元。软银愿景也正是在 2023 财年 Q2 到 Q3 完成了“五个季度以来的首次连续盈利”,分别实现收益 11 亿美元和 36 亿美元。

  当然软银高层对于这种“断舍离”有着非常积极的解释。例如孙正义就明确表示,他们通过大量的资产套现已经积攒了超过 5 万亿日元(约合 353 亿美元)的现金,这足够帮助他们结束过去三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守势”,以“全面进攻”的态势迎接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浪潮。

  但风险投资终归讲究的是“远期收益”。对于近在眼前的 2023 财年,这场“断舍离”行动能够起到的最显著效果就是“及时止损、落袋为安、降本增效”。最起码随着 portfolio 的瘦身,软银愿景进行了比例高达 30% 的裁员,节省了一大笔日常运营开支。

  除此而外,“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滴滴、字节跳动、物流机器人企业 AutoStore Holdings 等重要的被投企业相继在 2023 财年挺过了“困难时期”,进入了稳步回升阶段,市场估值出现反弹;软银也在 2023 年财年 Q3 季度终于将 WeWork 的投资减记至零。

  总之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软银愿景的“三年以来首次年度盈利”,借用足球圈里的“惨胜”或者“蜷取三分(蜷缩着取得三分)”或许是最贴切的形容词。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软银的高层们在近期的公开活动里,几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呼吁投资者们“将眼光放长远”“不要浪费这来之不易的喘息机会”。例如在 2023 年 Q3 季度的简报中,面对不断有投资者提出能否趁着“愿景基金好不容易扭亏为盈,是否启动股票回购计划返还给 LP 们一些资金”,后藤义光坚定地表示:

  “软银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流动性(包括现金、现金等价物、可流动债券)来进行新的投资……目前投资增长是第一位的。”

  一场告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终极问题:我们能把愿景基金的三年来首次年度盈利,看做是市场复苏的一个积极信号吗?

  讲道理,这真的很难回答。因为我一方面坚信“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但另一方面,有大量迹象表明,这次的“年度盈利”,也很可能只是软银愿景基金最后的辉煌。

  一个重要的佐证是,孙正义心心念念的“人工智能战略”正在绕过愿景基金单独进行,无论是本月对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Wayve 高达 10.5 亿美元的领投,还是去年对地图导航初创公司 Mapbox 的 2.8 亿美元E轮融资,都没有通过愿景基金进行。

  与之呼应的是,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软银愿景基金首席财务官 Navneet Govil 也在强调愿景基金的“兜底作用”。他说:“当你的 portfolio 里拥有 477 家公司,你就有能力发挥协同作用,帮助被投企业了解如何(为企业生态)更好地开发生成式 AI 或者 LLM(大语言模型)。”

  更值得细品的是,Navneet Govil 提到,为了吸引有实力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接受他们的投资,愿景基金甚至开始常规性地为潜在的被投企业评估“在愿景基金 portfolio 能够充分转化为客户、供应商,并帮助进入新兴市场(尤其是日本)”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收入预期,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愿景基金目前 portfolio 里的 477 家企业,已经有 50 家在日本开展了业务。

  一个志在押注明日之星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按照产业 CVC 的标准来改造自己,这真的很难评。如果用最冷冰冰、最市场规律的视角来看,只能说这就是“大时代的不可抗力”:

  即使成功地实现了自 2021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也进行了大手笔的断舍离,但捏在软银愿景 1 期 +2 期的淤积资产仍然高达 518 亿美元(约合 3683.86 亿人民币);同时留给愿景 2 期的可调配资金也只剩下了大约 64 亿美元(463 亿人民币)——有这两个数字的存在,软银确实很难在“烧钱如流白开水”的人工智能赛道,继续让愿景基金担当主力。

  更何况,今年 2 月,有媒体更是曝出孙正义正在中东尝试募集 1000 亿美元的资金,用来建立一家足够与英伟达抗衡的芯片企业“Izanagi”,其中中东的金主爸爸们会负责其中的 700 亿元美元,软银则需要注资 300 亿美元——综合以上所有信息来看,你甚至可以说时代的“纠错成本”已经高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

  对了,我还记得 2022 年软银准备募集愿景 3 期,当时消息大多称,面对复杂的募资环境,准备在愿景 3 期基金里投入更多的自有资金。如今,消息则围绕着“软银可能准备放弃愿景基金”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