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 年第 9 期内容
在阵阵规律的“打印”声中,装有红色和白色“生物墨水”的打印喷头来回移动,白色托盘里方块形状的“猪肉”逐渐变厚,色泽诱人……走进南京农业大学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 3D 生物打印细胞培养肉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实验室主任周光宏说,3D 生物打印细胞培养肉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形状还是肥瘦比例,都可以实现个性化设定。
周光宏告诉半月谈记者,“细胞培养肉”是依据肉类在动物机体里的生长规律,利用体外培养和生物制造方式培养动物细胞而生产的可食用肉类。“也就是说,不需要养殖、屠宰就可以吃到肉,口感、风味可控,还可以人工调节蛋白质、脂肪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成分。”
科研人员在开展“细胞培养肉”研究赵久龙摄
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周光宏指导下,由他的学生创立的细胞培养肉初创公司。公司 CEO 丁世杰说,目前人造肉有植物蛋白和细胞培养两种技术路线。
“细胞培养肉”是将动物干细胞置于培养皿中,依托支架和培养液,让细胞不断增殖,最后长成“肉”;植物蛋白制肉的工艺则是从大豆、豌豆等植物内提取蛋白质,然后通过调味使其具有动物肉的口感。“目前市面上可见的人造肉多为‘植物肉’。”丁世杰说。
细胞培养肉产业在国际上已取得重大进展,美国于 2023 年首次审批通过两家细胞培养肉公司的产品在当地生产销售。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和高校从事细胞培养肉研发,加快推进产业化。
2009 年,周光宏带领团队开始进行以“干细胞肉”为目标的研究工作。2019 年,其团队培养出 5 克猪肉,我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诞生。2023 年,实现细胞培养猪脂肪 500 升生物反应器的中试量产,最终收获 5 公斤“细胞培养肉”,产业化路径基本打通。
“养猪、养牛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当细胞培养肉进入工厂化生产以后,生产周期只需数星期。”周子未来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况毅说。德国斯塔蒂斯塔调查公司数据显示,预计到 2040 年,全球肉制品市场将有 40% 为常规动物肉,35% 为细胞培养肉,25% 为植物蛋白肉。
“粗略计算,如果细胞培养肉进入量产阶段,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降低 78% 至 96%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 80% 至 99% 的土地使用,减少 82% 至 96% 的用水量。”周光宏说。
南京农业大学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D 生物打印细胞培养肉技术展示。新华社记者赵久龙摄
不少消费者对细胞培养肉的安全性仍有担忧。“细胞培养肉是养殖肉的补充,安全标准只会更高。”丁世杰说,公司开发了细胞培养脂肪小分子化合物残留检测方法等技术,生产全程监控,而且在封闭的生物反应器进行培养,可以杜绝动物疫病和食源性疾病传播。
未来已来。丁世杰说,随着技术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2013 年国外首次发布的细胞培养肉汉堡成本达 33 万美元,现在已降到每公斤数千元,预计很快会降至千元以内,并有望进一步下降,助力肉类产品稳产保供。”
半月谈记者:赵久龙 / 编辑:姜磊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