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o引发OpenAI组织创新热议!重任应届生本科生,职级都是浮云

  白交衡宇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公众号 QbitAI

  GPT-4o 亮相没两天,背后 Omni 团队就被扒了个底朝天:

  领衔者,是 DALL·E 2/3 研究团队成员、Scaling Law 共同提出者。

  更深层次的,团队组成和 Sora 有着类似的规律:不怕启用新人,并且狠狠重任新人。

  这里的“新人”,可能是本科 or 硕博刚毕业的应届生,也可能是刚加入 OpenAI 的新成员。

  恰如其时的,思维链作者、从谷歌跳槽 OpenAI 的 Jason Wei 跳出来,分享了公司内部派活儿的原则:

  派给你的活,绝不与你的职级挂钩

  换句话说,即使是初级工程师,只要有想法,就可能被 OpenAI 委任承担大项目。

  而且任命前的评判纯粹根据员工执行表现来,而不是考虑过去这人有过啥优秀业绩。

  Jason Wei 说,他在 OpenAI 见过几位毕业不久的工程师,在内部揽了一个重要的大活,他那时候心想,“哇,要是谷歌,这不得让 L8/L9 的员工来搞?”

  好一个任人唯贤!

  网友看后感慨万千,感慨 OpenAI 这样独角兽中的超级独角兽,就是需要这股子劲。

给这样的团队2-3 年,你会看到他们带来的惊艳表现。

  具体情况,咱们来扒一扒就清楚了——

  做出伟大产品的年轻团队们

  本次吃瓜活动,就从最近万众瞩目的 GPT-4o 背后团队(以下简称 Omni 团队)下手吧。

  Omni 团队负责人,印度小哥Prafulla Dhariwal(下面我们叫他 PD 哥)。

  你可能不咋熟悉他的名字,但一说他的前作你大概率都认识:DALL·E 2、DALL·E 3、一致性模型,还共同提出了 Scaling Law。

  谷歌学术显示,这哥的论文引用次数超过了 72500 次,还在不断上升中。

  想当初,PD 哥是以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加入 OpenAI 的,虽然这个本科是 MIT(手动狗头)。

  他在 MIT 主攻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并在 MIT 大脑、思维和机器中心担任本科生研究员。

  据 PD 哥自我介绍,本科毕业前,他就已经在成立不到 1 年的 OpenAI 实习了,然后 2017 年毕业后正式转正。

  我们整理发现,入职前半年,他就参与了 Openai baselines 的团队项目。

  然后次年成为了 Glow 的共同作者,接下来更是共同提出 Scaling Law,参与研究 DALL-E 2、DALL-E 3、一致性模型等等等等。

  过去的 18 个月里,他领衔了 GPT-4o 的工作。

  项目面世后奥特曼狂赞他,说如果没有 PD 哥的远见,以及长期以来才智、信念和决心,就没有 GPT-4o。

  OpenAI 总裁 Greg Brockman 也说,多亏 PD 哥“建立全能大模型”的信念,团队才最终搞定了 GPT-4o。

  夸得太卖力,一下就把 PD 哥推到了聚光灯下。

  △GPT-4o 项目负责人 Prafulla Dhariwal

  PD 哥自己在推特表示,GPT-4o 是他们团队推出的第一个模型,也是 OpenAI 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

  经由 PD 哥在推特对团队在线点名致谢,我们发现 Omni 团队里有 6 位(疑似)华人面孔。

  • Yu Zhang:加入 OpenAI 8 个月;此前在 Google DeepMind 工作 6 年。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
  • Huiwen Chang:加入 OpenAI 1 年;此前在 Google 呆过 5 年。她的学士学位是在清华大学姚班取得的。
  • Li Jing:加入 OpenAI 2 年,曾是 Dall-E 3、Sora 团队成员。本次负责保障 GPT-4o 的图像生成、3D 生成的能力。本科时,Jing 在北大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 Jiahui Yu:加入 OpenAI 3 年 8 个月,现带领 OpenAI 感知团队;入职前参与过 Google 的 Gemini、PaLM 2 项目。Yu 本科时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计算机。
  • Casey Chu:加入 OpenAI 已有 4 年,参与过 GPT-4、DALL・E 2 的研究。
  • Mark Chen:加入 OpenAI 5 年 8 个月,现任前沿研究主管,曾参与过 DALL・E、GPT-4 等项目。

  当然,Omni 团队背后还有大批共同参与者的努力。但就从上述几个人的资料来看,里面既有老手,也有 OpenAI 新来的员工,并不会因为司龄低,就不给派重要的活。

  为了佐证这一点,我们又往前再扒了扒,看看之前的项目是否如此。

  看看今年春节发布的Sora

  Sora 由两位博士应届生带队研究,这可称为佐证 Jason Wei 分享的 OpenAI 用人秘籍的典范材料。

  两位负责人,Tim BrooksWilliam (Bill) Peebles都是 2023 年刚刚博士毕业,团队里甚至还有 00 后成员。

  其中,Tim 是 DALL-E 3 作者之一,而 William (Bill) Peebles 则和谢赛宁合作,搞出了 Sora 的技术基础之一 DiT。

  △带队 Sora 的 Tim(左)和 Bill(右)

  看看 2020 年发布的 Jukebox。

  这是一个在原始音频域中通过唱歌产生音乐的模型,参与人员就有我们刚入职没两年的PD 哥

  当初没掀起什么水花,但着实为现在的 GPT-4o 培养了音频人才,成为了 OpenAI 奔赴「Her 愿景」的基石之一。

  看看 2018 年发布的 GPT-1。

  一切故事都开始都源于万神之源《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的出现。论文发表当天,OpenAI 刚刚离职的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就意识到“它给了我们想要的一切”。

  然后建议同事Alec Radford开始动手研究——彼时距离 Alec 加入 OpenAI 才不到 2 年,也是个本科生。

  结果就是,Radford 开发了 GPT 的原型,然后 OpenAI 调动更多人从机器人、DOTA 游戏等项目转型,参与进来开发了 GPT-1、GPT-2……

  OpenAI 沿着这位本科生主导的佳作,开创了今日盛世。

  △GPT-1 论文主力 Alec Radford

  OpenAI 原来是这样

  不只是成员履历,其实从 OpenAI 的组织架构上,就能感知到他们这种任人唯贤的扁平化管理方法。

  最明显的是,OpenAI 的研究员,大家都叫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没有啥称呼上的差异。

  怪不得有网友调侃,OpenAI 说初级工程师也能抗大活,但可能你们就没有初级工程师啊……

  Greg 曾透露,他们曾认真考虑用哪种职位名称,因为不想简单将他们归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这一说法继承自施乐帕克研究中心 Alan Kay 的建议。

  而且整个 OpenAI 的部门划分也没有很精细,只有数据科学、研究、安全等几个大部门。

  但其实不管 GPT-4、DALL·E、Sora 还是最新的 GPT-4o,全部都是项目制的

  整个团队从各个部门抽人组建,搭伙干活。

  讲道理,在 OpenAI,项目归属感可能比部门归属感更强。

  除了 OpenAI,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和领导人,包括像马斯克 xAI 在内也都在按这套方法在搞。

  现在,随着 Omni 团队的揭秘,关于 OpenAI 组织架构和评判标准再次被讨论。

  有网友对这种方式表示赞赏,“也是为什么我确信创始团队是应届毕业生的新出路”。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是满足这种雄心壮志的最佳途径,在传统稳定领域想要获得指导和成长变得十分艰难。

  就像 Jason Wei 所说,据他观察,一般大公司会对项目有一个隐隐的期望,所以会按职级划分工作内容,项目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分配的。

  重要项目通常派给此前工作表现突出的“值得信赖的”L7 或 L8,这能保证团队有组织、高可靠性地完成工作。

  但是对于一个等待大展拳脚的初级工程师来说,想要他遵守一些无关痛痒的条条框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指望我把活干好不就完事儿了!

  虽然这也是许多公司在初创期的通用做法,但事情因 OpenAI 这次发布 Gpt-4o 再次曝光后,更多网友开始触景生情,破防了!

  顺便再蛐蛐一下自家公司的成长体系:

  别说了,羡慕

  网友自曝其他大厂不这样

  一位曾在微软工作的“独立黑客”自述了此前一段伤心经历。

  他本来负责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功能,已经做了所有前期工作,也得到设计部门的认可。但随后就被要求交给一个高级工程师。因为这个工作不符合“职级要求”。

微软的管理者都精于算计(象棋高手),他们晋升的人选都是事先决定好的,合适的项目会分配给那个人,以证明晋升的合理性。

  来自谷歌的现员工和前员工们也表示,谷歌在这方面确实做的很糟糕,就是在 Gemini 时代也没有改善。

初级企业的层级结构扁平化,可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因此也有人在警示 OpenAI“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很多工作”,有前车之鉴在此。

  这样的警示并非没有依据。

  事实上如今 OpenAI 飞速发展,人才规模迅速扩展,已经开始出现一丝丝不好的“苗头”。

  ChatGPT 发布会之后,OpenAI 一度成为全球 AI 人才向往的圣地。包括像斯坦福、MIT 等顶尖学术机构,微软、谷歌等顶级大厂的人才涌入。

  但这当中,有不少研究类人才来了没过多久又走了,留不住。

  典型如 OpenAI 创始成员、前特斯拉 AI 总监Andrej Karpathy,2023 年 ChatGPT 发布后二进宫;又在一年之后再次离开,如今正在秘密开发一个项目。

  还有又回到谷歌担任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的Shane Gu,仅仅只在 OpenAI 待了 7 个月,其中带领团队进入了日本市场。在此之前他曾在谷歌待了四年。

  2022 年 5 月 Shane Gu 参与的研究发现,只要加上一句“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思考”就能让 GPT-3 做数学题的准确率暴涨 61%,引发学术界轰动。

  还有其中 DeepMind 老员工 Jack Rae,曾就压缩即智能在 Stanford MLSys Seminar 发表演讲。

  此前在 OpenAI 工作一年多时间,今年 7 月份从 OpenAI 跳回到谷歌,他可能是唯一一位对 GPT-4 和 Gemini 都有贡献的人类了。

  现在 OpenAI 掀起新一波离职潮,且大部分都是技术团队的人才,甚至随着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 Ilya 官宣离职而加剧,超级对齐团队负责人也紧随其后辞职。

  而另一面,关于产品、营销方面的人员加入。最新消息,他们还挖来了谷歌搜索广告业务的 21 年老将。

  再加上,如今频繁的产品级更新、搜索引擎的布局以及同苹果 Siri 的合作……更多商业化操作不一而足,OpenAI 和奥特曼的野心由此可见。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OpenAI 是否还能持续保持领先?

  一起来评论区讨论讨论呗~

  参考链接:

  [1]https://x.com/_jasonwei/status/17911920690228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