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美国能源部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设施的核物理学家打破了近 30 年来测量电子束内平行自旋(简称电子束偏振测量)的纪录。这一成就或为新的物理发现打开大门。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物理评论C》上。
此次超高精度测量是在钙半径实验(CREX)期间实现的。该实验与铅半径实验(PREX-Ⅱ)一起进行,探测中等重量和重原子的原子核,以深入了解其“中子皮”的结构。“中子皮”是指质子和中子在密度较大的原子核内的分布。较轻的元素(通常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20 或更低的元素)通常具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中等质量和重原子通常需要比质子更多的中子才能保持稳定。
PREX-Ⅱ和 CREX 分别研究具有 82 个质子和 126 个中子的铅 208,以及具有 20 个质子和 28 个中子的钙 48。在这些原子中,数量相对相等的质子和中子聚集在原子核的核心周围,而多余的中子则被推到边缘,形成一种“表皮”。
实验确定铅 208 具有较厚的“中子皮”,这对中子星的特性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钙 48 的表皮相对较薄。这些测量的精度均达亿分之一纳米。
在 CREX 实验期间,研究人员通过康普顿偏振法连续测量电子束的偏振,精度为 0.36%。这超出了 SLAC 大型探测器(SLD)实验期间报告的 0.5% 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