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英伟达2023Q4财报:营收超预期背后的“内忧外患”

  出品丨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丨赵芙瑶

  编辑丨丁广胜

  美东时间周二,英伟达经历了今年的第一次“滑铁卢”:股价下挫 4.35%,为今年单日内最大跌幅。隔日英伟达公布的财报成绩亮眼,显示英伟达上季度营收 221 亿美元,市场预期 204 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营收同比飙升 400% 以上,达到 184 亿美元,市场预期 170.6 亿美元。财报公布后股价力挽狂澜,盘后大涨近 10%。

  在这场 AI 的风暴中,英伟达俨然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随着 AI 的火热以及全球对算力需求的激增,英伟达不止站在风口,而是处于风口的正中心。

  数据中心业务增长迅猛英伟达向生成式 AI 转变

  首先来盘盘财报中的数据细节:英伟达四季度实现营收 221 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60.51 亿美元同比大涨 265%,环比增长 22%,并高于市场预期的 204.1 亿美元。

  四季度净利润 123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14.1 亿美元暴增 769%。调整后每股收益 5.16 美元,高出市场预期的 4.59 美元。四季度调整后利润率 76.7%,超出市场预期的 75.4%。

  要说英伟达此次财报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当属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

  财报显示,数据中心第四季度营收创纪录,达到 184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27%,较去年同期增长 409%。全年营收增长 217%,达到创纪录的 475 亿美元。

  英伟达 CFO 克雷斯分析称,“第四财季数据中心的收入主要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相关训练所推动的。我们估计,过去一年中约有 40% 的数据中心收入来源于人工智能。”

  英伟达也表示将与谷歌合作,针对 Gemma 项目(谷歌的开创性开放语言模型),优化了英伟达的数据中心和个人电脑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扩大战略合作,将英伟达 DGX™ Cloud 托管在 AWS 上。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高盛分析师 Toshiya Hari 就数据中心业务和新兴子业务向黄仁勋提出了一系列详细问题,其中包括了对于未来几年增长预期的探询,以及对软件和主权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发展前景的疑问。

  随后,黄仁勋着重介绍了英伟达对于数据中心业务的展望和计划。他指出,当前数据中心业务正处于两个重要的行业变革之中,一是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的转变,二是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转变。黄仁勋提到,通用计算增长逐渐失去动力,因此英伟达将重点放在加速计算上,通过提高计算效率和降低成本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黄仁勋还介绍了英伟达在推理业务和训练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新兴的 GPU 专用 CSP 等业务的前景:“我们也在进军新的行业,新的 CSP 规模继续扩大,资本支出和讨论持续增加。”

  在谈到主权人工智能时,黄仁勋认为不同地区对于数据的保护需求不同,因此主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黄仁勋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新的应用空间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英伟达的增长。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Joseph Moore 则对于英伟达总营收中 40% 来自推断业务的贡献表示关注,并希望了解一年前该比例的情况以及推理业务的增长趋势和衡量标准。黄仁勋回答道,推断业务在一年前并不像现在这样占据总营收的大部分,近期推断业务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GPU 对推断系统的加速作用愈发明显。推断系统已成为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软件引擎,几乎所有大公司都需要利用它来生成大量内容。他强调了与 ChatGPT、Midjourney、盖帝图像以及萤火虫等合作项目,这些合作在一年前都还不存在,足以见得推理业务的增长迅猛之势。

  游戏、汽车等板块表现平平 “AI 军火商”遭围攻

  和数据中心业务相比,其他业务就表现平平了。

  英伟达曾经的主要业务,包括笔记本电脑和个人电脑显卡的游戏收入仅为 2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游戏业务方面,第四季度营收为 29 亿美元,与上一季度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长 56%。全年营收增长 15%,达到 104 亿美元。专业可视化业务方面,第四季度营收为 4.63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 11%,较去年同期增长 105%。全年营收增长1%,达到 16 亿美元。

  而汽车业务方面,第四季度营收为 2.81 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8%,较去年同期下降4%。全年营收增长 21%,达到 11 亿美元。

  虽然英伟达尚未找到完美的第二增长曲线,但是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如果主营业务势头迅猛,那么其他业务即使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也不会对公司整体盈利有过大波及,所以目前来看,英伟达暂时不存在“木桶效应”。

  英伟达暂时来看,没有过多的“内忧”,但“外患”可是此起彼伏。最近,孙正义和 Groq 等公司相继宣布进军 AI 芯片领域,英伟达又遇上了“拦路虎”。

  Groq 作为一家美国 AI 芯片企业,近期推出了其最新的大模型推理芯片 LPU,根据测试数据显示,Groq 的 LPU 推理速度是英伟达 GPU 的 10 倍,而成本仅为其1/10。

  然而,尽管 Groq 的速度快得令人惊叹,但其也存在一些短板。例如,由于 Groq 芯片内存容量较小,运行大模型时需要大量芯片,导致硬件成本和能耗成本较高。贾扬清等 AI 科学家也指出,使用 Groq 芯片运行大模型需要大量芯片,从而导致硬件和能源成本高昂。有专家分析称,虽然速度是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仅仅快并不足以让 Groq 成为英伟达的替代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微软近期也传出研发全新网卡的消息,希望减少自身对英伟达的依赖。同时提升其 Maia AI 服务器芯片的性能,提高数据中心服务能力。

  也就是说,微软希望自力更生,谋求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自主发展。然而,DPU 的开发难度较高,结构复杂,不易落地。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软的网卡项目可能是针对特定需求的定制产品,对整个芯片市场的影响可能有限。

  尽管如此,微软的动作仍显示出其在 AI 领域自给自足的决心,毫无疑问,AI 芯片市场的竞争将多一位劲敌。

  中国市场不能放弃

  在第四财季,中国市场在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中占据了个位数的百分比,以往来自中国等受限国家和地区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贡献约占该公司整体营收的 20% 至 25%。

  黄仁勋在电话会上表示,英伟达响应了美国的出口限制措施,并花时间推出经过调整的替代产品,将在遵守出口限制的前提下“尽全力加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并获胜”。

  此前有传闻称,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阉割版”AI 芯片 H20 系列,已开始接受渠道商的预购单,定价跟对手华为的产品一致。H20 的中国渠道定价设定在 12,000~15,000 美元之间,但部分渠道商的报价则高达约 110,000 人民币(相当于 15,320 美元)。

  “高价低配”的芯片,或许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