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席卷游戏业,玩家的“黑暗森林”、厂商的明日曙光?

  入侵还是变革?

  文星晖

  编石灿

  “这是 AI 画的吗?”

  又一个试探发问的帖子浮出水面,配图是手游《王者荣耀》发布于 2023 年 3 月的新皮肤宣传海报。

  玩家小畅很快看到了这个问题,她没有打算回复楼主,而是轻巧地给前排评论点了个赞。

  事实上,在聚集了 16 万个王者玩家的豆瓣小组,“AI 与否”的话题已经持续了许多天。流行的粉色头像与默认用户名“momo”混成一片,使论辩真真假假、难分敌我,仿佛某种隐喻。

  小畅告诉我,她相信所谓 AI 作画的推测,只是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突然。“之前我还在微博吃二次元游戏的瓜,结果现在一不小心就轮到自家‘塌房’了。”

  显然,相比于包覆全行业的技术浪潮,一张海报所引发的声量只算是极小的水花。然而水花跃起的速度比人们预想得都更快。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对 AI 的猜忌已经从二次元新秀弥漫到老牌国民手游的身上。

  这些微小的、难觅回应的争议与抗辩,和大厂小厂每一句惊叹于 AI 效能的赞叹声遥相呼应,一道奏响了变革的序曲。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在鉴别 AI 作画的众多技巧中,至高法则往往只有一句:“AI 不会画手。”

  这样的共识最近一次走入大众视野,正是源于小畅口中的“吃瓜”见闻。

  那是不久前的 2 月,微博名为“卜尔Q”的画师公开分享自己为手游《白夜极光》绘制的情人节贺图。很快,有网友察觉了其中 AI 作画的痕迹,指出手脚部位的处理十分怪异,一场轩然大波由此而起。

  图源微博

  如今,被冒犯的画手常用“尸块”来描述 AI 的画作。这个称谓意在提醒人们,AI 出图的前提是大量学习现成画作,本质上是以众多前辈画师的心血为燃料,燃烧本身却从未征得画师群体的许可。

  在新技术兴起的当下,海内外针对这一领域的版权规则尚不明晰。甚至早在画师们反应过来之前,诸多以功能强大著称的 AI 作画工具已经完成了便利的初始积累。

  互联网上公开的作品都是食材,被模仿的画师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遭受了无声的“掠夺”。

  坦诚地讲,更早之前 AI 绘画工具飞速迭代时,美术从业者们就已嗅到了风雨欲来的不安气息。但那时还有一层窗户纸始终未被捅破,即商稿,尤其是知名游戏产品的商稿。

  一旦 AI 绘画插手商用范畴,就意味着最后的防线也被彻底撕开。到了这一步,从画师肩膀上诞生的工具开始直接挤占人的生存空间,无差别地对中下层画师造成毁灭性打击,传统的从业路径可能被直接截断。

  这也是为什么,卜尔Q的举动如此迅捷地引发了众怒。哪怕是不曾接触过《白夜极光》这款游戏的人,也能体会到一种无可阻挡的震悚:争夺工作的红线一旦被越过,再没有人愿意收回脚步。

  这一事件在舆论漩涡中不断发酵,最终以两则公告草草收尾。

  2 月 16 日凌晨,《白夜极光》的幕后团队巡回犬工作室发文强调立场:“我们美术团队对 AI 作画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会在我们的产品中使用 AI 作画,绝不希望合作老师提交使用 AI 制图的工作成果,绝不希望我们的合作方制作、使用 AI 作画的宣传物料。”

  图源微博

  画师卜尔Q方面则回应称,“成图中在一些局部出现了不妥的处理方式”,为此公开道歉。

  评论区前排,有人重新翻出了 2017 年卜尔Q送给初学者的建议。那时的卜尔Q这样说道:“一定不要开特别高的抖动修正,那些线是机器算出来的,不是你画出来的,永远不要放弃手绘……”

  此后,人们变得比以往更为敏感。从卜尔Q被质疑的那一天起,不断有画师在压力下“自证清白”,一条 AI 作画的猜疑链蔓延开去。

  3 月 29 日,信任危机覆盖了一个受众更庞大的游戏,《王者荣耀》。

  小畅记得,新皮肤官方宣传视频发布后没多久,微博和豆瓣就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起初只是有人发帖试探:“应该是有画师修过的,但场景真的好 ai 啊……”

  陆陆续续有人附和,疑点从场景转移到人物本身,一条回复拿到了破百的点赞数:“真用了 ai 也可能,我游戏行业的朋友说现在很多项目美术已经在用 ai 了。”

  接着,不论微博、B站还是小红书,都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提出质疑。角色粉丝拿红笔圈出海报中各处可疑的局部,并准备了一整套专业理论武装自己。

  图源微博

  他们一边为众人科普 AI 作画的特征与破绽,一边强调《白夜极光》事件的历史教训,极力贬斥游戏公司的敷衍怠惰——在这里,被抨击的对象自然是腾讯,中国游戏行业最具分量的存在。

  另一边,在男性玩家占比更大的 NGA 或虎扑讨论版,几乎没有人关注新皮肤的 AI 争议。

  老 JR 刘伟认为,即使没有这些 AI 绘画的痕迹,批评声恐怕依然不会小。“皮肤刚出的时候总会挨骂的,骂多骂少的问题,就看粉丝战斗力强不强。”

  根据他的经验,热门游戏的皮肤设计永远众口难调,曾经承受粉丝骂声的对象是美术团队,现在只不过是把靶子换成了“AI”而已。

  不过刘伟也承认,如果这件事真能得到“实锤”,那么性质就大不一样了。“而且这个皮肤还是要抽奖的。”刘伟补充道。

  抽奖,意味着玩家的预期花费比平常更高。按照朴素的消费观,一分钱一分货,更高的价格理应获得更好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AI 的“劣质”产出显然对不起用户。

  在皮肤所对应角色的微博超话,正是这一点令粉丝们出离愤怒。他们在《王者荣耀》的官方微博下反复表达诉求,言辞尖锐的文案中多次强调“600 块”这个投入数字,将现有海报批评得一无是处,并质问道:“玩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那么,如果这个问题得到改善呢?比方说,假使有一天 AI 绘制出了精细程度不逊于人工的作品,玩家们是否会买账呢?

  在小红书,一则讨论 AI 作画的图文收获了超过 1500 条激烈讨论。人们用机器制品与手工艺品的关系作为类比,根据日常经验,即便现代机器制品的精良程度不输手工艺品,但后者的价格往往要更高。

  落到游戏身上,玩家们认为游戏厂商之所以有意愿推进 AI 创作,无疑意味着这种模式相较人工成本更低。相对应的,用户得到的产品相当于从“手工艺品”转为了“机器制品”,所以售价应该随之降低——不过谁都知道,“便于降价”恐怕不是广大厂商欢迎 AI 的原因。

  矛盾就这样出现,但故事没能真正讲下去。因为任凭玩家踏平宣传视频的评论区,王者官方始终没有做出任何正面回应。

  支持者相信,幕后团队本就没有必要理会这些捕风捉影。毕竟,在没有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难道未来每一张宣传物料都要经历“剖腹看凉粉”吗?

  而反对者也不肯改变想法。在小畅的眼里,真正的证据其实早已出现了:那张带有争议的海报并未被收录在王者官方的原画集中。

  只可惜,这是一个少有人留意的、相当迂回的线索。单个角色的粉丝难成气候,在多数人的沉默之中,讨说法的声音渐渐微弱,小畅以为已经没有谁还在意这件事了。

  直到 4 月 10 日,当她点开又一个新皮肤海报的爆料贴时,发现有人早早便担忧地发问:“是不是 ai 画的?”

  尽管此时,这张偷跑的图片只是一片模糊,压根还没到能验证细节的环节,但是猜想挥之不去,隐秘的疑云盘绕在另一个候场角色的头顶。盒子已经打开了。

  过去与未来的东风

  在宏观层面,AI 讲述着另一个故事。

  绘画不是生成式 AI 唯一引起抗议的领域,中国玩家也不是唯一对此敏感的用户。

  在落幕不久的 2023GDC 大会上,育碧推出的 AI 文案辅助工具 Ghostwriter 赚足了开发者们的眼球。但与此同时,Ghostwriter 也带来了超出育碧预期的反对声,演示视频的点踩数远远超过了点赞量,引得官方连连澄清解释,试图缓和风评。

  从定位上看,Ghostwriter 就像一个专门为游戏文案定制的微软 Copilot,主要用于游戏角色的对白部分。它能帮助文案策划生成草稿,策划们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润色。

  图源 Ghostwriter 演示视频

  在实际操作中,文案策划需要给 Ghostwriter 提供角色的背景信息,选定人物的输出风格,然后在 Ghostwirter 生成的文本选项中进行抉择和打磨,最终得到可用的对白素材。

  接着,这些经过文案策划打磨的内容又会被返还给 Ghostwriter,用来帮助它继续学习人类,提高未来的起草水准。

  那么,为什么看似美好的功能会广受差评?

  道理和 AI 绘画之争议相似。一方面,人们质疑育碧的动机,认为它设计这种工具是为了砸掉文案策划的饭碗,让 AI 取代人的地位,从而缩减开支。另一方面,也有用户怀疑机器批量生产的文本质量是否可靠。

  打个比方,如果文案策划们在游戏项目中采用了 Ghostwriter,那他们其实并不参与对白文本的实际写作,而是更接近考官的角色,就像老师批阅学生作业那样工作。

  按照育碧的设想,人对 AI 的监督修正日积月累,AI 产出的内容会臻于完善。那么终有一日,文案策划的职业生命将终结在自己调教出的 Ghostwriter 手中,比工具的名字更像无处立身的游魂。

  即使不考虑极端情况,这或许也意味着“灵感”的消亡。那些在创作实践中灵光乍现的瞬间,未来都将湮没在 AI 的作业本里。

  更别提这些年来育碧式罐头产品本就饱受非议,如此“缺少灵魂”、变本加厉的创作思路自然难讨玩家欢心。

  不过,纵使舆论哗然,育碧也丝毫没有动摇过发展 Ghostwriter 的决心。

  深谙 3A 作品之道的育碧比谁都明了,开放世界大作注定越来越卷,既然如此,其中的 NPC 文本量只会越发巨大,所以 Ghostwriter 的应用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甚至可以这么说,从厂商的视角看,AI 所承担的职责越是挑战神经,反倒越证明它切中了一线开发的痛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效低成本”的诱惑远胜于开拓荒野的阻力。

  同样的,哪怕本土美术从业者不断表达担忧,但国内大厂都没有停下引入 AI 作图的脚步。写明 AI 标签的招聘信息越来越常见,AI 美术人才争夺战猝不及防地拉开了帷幕。

  没有人能阻挡生成式 AI 的脚步,现在的悬念只是,它们将以怎样的节奏深入参与游戏生产的管线?

  在 AI 登上头版头条之前,滴漏便开始了。发展到今天,AI 创造的可能性已经渗透到了海内外游戏产业的方方面面。

  说 AI 配音,我们会想起网易与米哈游。二者都利用 AI 相关技术为旗下游戏完成配音,以此抵抗人工配音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业界开创了新的解决方案。

  谈起 AI 做游戏,我们会看到 Roblox。Roblox 一直倡导让用户自发创作游戏,如今生成式 AI 技术不断演进,Roblox 也顺势发布了更多辅助创作工具,比如 Code Assist 和 Material Generator,都旨在探索自动化编码的可行性。

  聊 ChatGPT 带来的大模型热,游戏公司也从未缺席。老游戏这边,《会说话的汤姆猫》有望在 AI 助力下进化为“会聊天的汤姆猫”。新游戏那里,网易旗下重磅新作《逆水寒》手游高调官宣将实装国内首个游戏 GPT,让 NPC“活”起来。

  图源微博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主流大厂对游戏 AI 热的对策可以划分为两类。

  其一自然是接入主流 AI 服务,比如在百度“文心一言”发布后,眼尖的人会发现巨人网络、中手游等游戏公司正是“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态合作伙伴。

  其二则是自主研发 AI 技术,这无疑是一条更豪横也更艰难的道路。腾讯、网易的 AI Lab 分别成立于 2016 年和 2017 年,前后脚踩中时代的鼓点。

  腾讯 AI Lab 的应用方向与集团业务相匹配,大致可以分为内容、游戏、社交和平台工具这四类。网易伏羲实验室和网易互娱 AI Lab 也做出过许多摸得着的成果,就比如前面说到的 AI 配音,以及契合元宇宙趋势的“瑶台”虚拟平台等等。

  作为游戏圈的后起之秀,米哈游也成立了自家的逆熵科技研究院,落后两位大哥半个身位。“逆熵”的说法与米家游戏的内容息息相关,在保留二次元本色的同时期盼用 AI 解放团队生产力。

  同时,米哈游还参与了中国 AI 创业公司 MiniMax 的多轮投资,有心凭此补上本土大模型的学费。

  尾声

  2023 年的春天,几乎每个互联网人的嘴边都挂着“AI”“ChatGPT”之类的字眼,虚张声势中含着那么一点虔诚和敬畏。复读同一个词汇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倒是比 AI 更像机器人。

  AI 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从未如此明显。

  每隔几天,我们就能听说一则“游戏外包团队被裁撤”的轶闻,今天是翻译,明天是美术,后天不知道会不会是文案。

  同样每隔几天,我们也能听闻火热的资本快讯。数不清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涌入赛道,大模型共新算力一色,资深 FA 与高校博士齐飞。

  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游戏公司都已被卷入浪潮,它们活跃在所有可能的环节之中:研发、投资、应用,快马加鞭,狂飙不歇。

  即使是最保守的游戏从业者,也不得不承认时代的车轮难以阻挡。不被旧船抛下的唯一方案,就是买一张新巨轮的船票。

  从微观的抗拒望到宏观的竞逐,在这个躁动的春天,你我可能已经见证了历史的转折点。

  注:小畅、刘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