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荐加持下,文本还有救吗?
作者 Eric
编辑 梓
来源:硅兔赛跑
推特又又又又裁员了。
2 月 27 日,有媒体报道推特进行了马斯克接管之后的第八轮裁员,解雇超 50 名员工。目前推特员工总数约为 2000 人,已缩减至少 70%。不断地裁员,是为了应对收入暴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推特替代品’们屡获融资,社交赛道再度火热》一文中,硅兔君提到随着推特进入“水逆期”,社交赛道中出现多个打着“推特替代品”的特色社交产品。它们不仅接连获得大量新用户,而且不少还获得巨额融资。
最近,又诞生了一家社交平台,而且来头还不小。
Instagram 的联合创始人 Kevin Systrom 和 Mike Krieger,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 APP Artifact,主打个性化新闻阅读,一些人将 Artifact 当做对推特的突袭。
当年以 7.15 亿美元的价格将 Instagram 卖给 Facebook 之后,Systrom 和 Krieger 基本就隐退江湖了。虽然有过几次创业,但大多都是小打小闹。这一次,从两人的口风来看势必是要打一场硬仗了。
两位在线社交界的资深人物,能成功打响对推特的突袭战吗?
01
Artifact:Instagram 创始人的新野望
从产品体验来看,Artifact 更像是“文本版的 TikTok”,因为它充满了“算法推荐”的味道。
Artifact 平台上的文本内容,大多来自《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随着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系统会去分析用户的偏好,然后推送更加符合他们兴趣的新闻内容,由此提供个性化体验。另外,Artifact 还添加了社交元素,用户能看到好友浏览过的文章。
这种算法推荐,依据的不是用户点击或者评论最多的内容,而是阅读各种文章所花的时间。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 Artifact 跟 TikTok 在本质上没啥区别?
作为新一代风靡全球的社交软件,TikTok 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使用算法推荐向用户展示内容。
Artifact 同样如此,只不过一个是主打文本,一个主打视频,核心都是算法推荐。
Systrom 和 Krieger 两人声称,几年前他们就开始讨论 Artifact 的想法了。Systrom 表示,自己曾经对算法推荐持怀疑态度,但是在 Instagram 的经历让他相信了这项技术:“多年来,我看到的是每次使用机器学习来改善消费者体验时,事情都会很快变得非常好。”
Systrom 和 Krieger
相比 TikTok 和 Artifact,推特此前主要基于用户的关注来推荐内容。
Systrom 显然并不看好推特这种模式,他甚至有些不解:“为什么推特仍然主要基于用户关注?”
显然,Artifact 要跟推特拉开差异化竞争。除了注重算法推荐外,Artifact 还着重承诺将删除散布虚假信息的个别帖子,这也是把矛头对向了推特广受人诟病的虚假信息泛滥等短板。
拉长时间线来看,Artifact 并不是 Systrom 和 Krieger 自 Instagram 以后的首个创业项目。2020 年,两人还联手创建了 Rt.live 网站来追踪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但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力。
那么,为何此时 Systrom 和 Krieger 要大张旗鼓地开启又一次创业呢?
按照 Systrom 的说法,自己创办一家新公司前会考虑三个原则:
第一、他和 Krieger 可以赶上技术的新浪潮;
第二,能找到一种办法将这股浪潮和社交联系在一起,从而让自己和 Krieger 继续保持激情;
第三,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看来,Systrom 把算法推荐当做又一波的技术新浪潮,于是将其跟社交结合起来打造出 Artifact,用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目前,Artifact 由一个七人组成的团队进行开发,其中包括此前在 Instagram 担任高级产品主管的 Robby Stein。当然,目前 Artifact 还没有获得融资,主要由 Systrom 和 Krieger 两人提供资金。
任何一款产品都必须通过盈利来实现可持续,否则谈不上健康的商业模式。
与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Artifact 眼下并没有确定商业模式。按照 Systrom 的说法,广告显然是合适的盈利模式,他也有考虑在出版商的交易当中抽成。未来 Artifact 做大,他还考虑可以通过增加付费用户的形式来盈利。
在 Instagram 创始人的光环下,Artifact 成为最近社交赛道上惹人注意的一位。部分人结合 Systrom 和 Krieger 两人的辉煌经历,把 Artifact 当做未来能够匹敌推特的新星。
但是,Artifact 的未来真的有这么乐观和美好吗?不一定。
02
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
从技术和产品层面来看,Artifact 并没有多少新意,甚至是落后于时代。
首先,Artifact 能够落地的技术基础之一,是谷歌在 2017 年发明的 Transformer 技术。这项技术让软件系统更容易明白用户输入的信息,从而提供更精确的答案。这项技术也直接推动了 AI 和算法推荐的热潮,以及最近 ChatGPT 的爆火。
所以,算法推荐本身就是个“老技术”了,Systrom 现在才为其摇旗呐喊,未免太后知后觉了。
其次,Artifact 在产品功能上也缺乏新意。
此前,Artifact 官方特地说明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功能”,比如 APP 会在晚上自动切换到深色模式,发布内容时可以选择让所有人评论或者仅限自己关注的人,这些功能几乎可以算作是社交 APP 的基本款了。凭借这些毫无新意的功能,很难想象 Artifact 会像 TikTok 一样大火,更别提对推特形成突袭了。
最为关键的是,Artifact 入局的是一条正在走下坡路的赛道,很难在商业化上有较大突破。
此前,在新闻社交 APP 赛道上涌现出一大批选手,如 Zite 和 Pulse 等等,但最后都没有太大起色,因为它们难以在用户中培养深厚的习惯。最近,还有一款新闻 APP SmartNews 因为宏观经济影响业务下滑,开始大规模裁员。
SmartNews 是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新闻聚合网站和 APP,它跟 Artifact 一样也是使用 AI 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推送。早在 2020 年,SmartNews 就将其足迹扩大到覆盖美国数千个城市,与 3000 多个全球出版合作伙伴建立了关系,并在 2021 年就价值 20 亿美元。在 2022 年美国苹果商店和谷歌商店的新闻 APP 下载排行中,SmartNews 排名第二。
2022 年美国苹果商店和谷歌商店新闻 APP 下载量排行榜
照这规模来看,它的体量要比 Artifact 大的多。
但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今年 1 月裁掉了美国和中国 40% 的员工,原因是用户量下降、广告业务承压。
所以,对于 Artifact 这样一个后起之秀能否对推特形成威胁,硅兔君并没有报以乐观态度。
事实上,每一家出众的科技公司,一定是因为在某项技术和产品体验上做到了创新,最后在某段时间内领先于同行。比如谷歌的出现让雅虎黯然失色,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出现革新了社交赛道,Tiktok 的出现又给 Facebook 一记重锤。
Systrom 和 Krieger 作为 Instagram 的创始人,要想重现往日辉煌,还是得需要在一条全新的赛道里做出创新。
毕竟只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容易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