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上市,一路逆风

  文|财经新知 Pro,作者  茹月,编辑  月见

  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抓住出行领域顺风车这一细分市场的滴答出行,如今已经成为顺风车细分市场的老大。招股书显示,2021 年嘀嗒出行共计帮助车主与乘客完成搭乘次数为 1.30 亿次,名列中国顺风车市场第一。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嘀嗒顺风车服务费占比近九成,是嘀嗒出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已在全国 366 个城市开通服务。

  重要的是,凭借着顺风车这一业务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嘀嗒出行已经连续三年保持盈利,是中国顺风车市场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主要市场参与者。数据显示,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分别实现调整后净利润 3.43 亿元、2.38 亿元与 0.65 亿元。

  然而,头顶种种光环的嘀嗒出行,却在资本市场屡屡碰壁。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最新融资信息停留在 2018 年。此外,长达四年没有新融资的嘀嗒出行,同样迈不进二级市场的大门,公开信息显示,此次已经是嘀嗒出行第三次谋求上市了,早前,嘀嗒出行曾于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4 月两度向港交所递交 IPO 申请,但都以失败告终。

  顺风车不是门好生意

  嘀嗒出行能够在一众网约车企业中讲出盈利故事,离不开顺风车业务的轻资产模式。

  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1)经过撮合顺风车乘客与车主订单,向车主收取服务费;2)赋能传统出租车行业,提供出租网约车服务并收取服务费;3)将平台的用户流量变现,出售广告位收取费用。

  其中,顺风车业务为嘀嗒出行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

  在招股书中,嘀嗒出行介绍称,“因为我们不须支付大量补贴以吸引用户,亦不须承担任何与持有车辆资产相关的支出,我们的轻资产业务模式让我们可快速扩展业务规模,同时保持盈利。”事实证明,这种轻资产模式确实给嘀嗒出行带来了“钱景”。

  数据显示,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前九个月,嘀嗒出行营业收入分别为 7.54 亿元、7.81 亿元及 4.28 亿元,其中顺风车业务贡献的营收分别为 6.72 亿元、6.95 亿元及 3.90 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重为 89.1%、89.0% 及 91.1%;对应地,嘀嗒出行的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3.43 亿元、2.38 亿元及 0.65 亿元。

  但顺风车业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诸多争议。

  从政策层面看,顺风车的整体监管较为复杂。国家虽鼓励顺风车业态,但暂未出台顺风车业务的相关法律,目前网约车属于交通运输业态的经营性客运活动,但顺风车运营仍被划定为非经营性的客运活动,顺风车属于民事行为,自主性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部分地区甚至将顺风车列为非法营运。

  目前各大平台的顺风车订单的取消率较高,据九谦纪要数据统计,2021-2022 年顺风车全国整体订单需求为 200 万/日,顺风车业务的平均成交率 25%-30%。顺风车的整体交易规模仍相对较小,并且嘀嗒顺风车和哈罗顺风车目前并没有成为聚合平台的想法。

  另外,运营安全仍是顺风车最大的难点。

  据嘀嗒出行 2022 年 4 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每周封禁和警告的顺风车车主平均分别超过 2000 名和 4000 名,涉及违规多拼、诱导线下交易、人车不符、严重爽约、收取额外附加费等多种违规行为。

  没有高度的利益绑定关系,封禁账号的处罚成本太低,导致平台措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近期的例子是,2022 年 8 月,就曾出现车主因不满意乘客的退单行为,采取武力威胁,事件持续发酵之后,平台对涉事车主进行了“永久封号”处罚。同时,嘀嗒出行也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潜藏安全稳定风险隐患等问题,被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请去喝茶”。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坦承,顺风车业务的车主本质并不是为了顺风车糊口,这从另一个角度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运营顺风车业务的过程中,平台因为缺乏利益上的高度关联而对车主的管理能力偏弱,于是给很多违法的行为留下了缺口。

  无法根治的安全隐患,成为横在嘀嗒出行头上的一块大石,随时可能滚落砸伤自己。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受到 57 宗行政处罚,共计造成 55 万元的处罚损失。

  出行安全分析师刘成(化名)认为,“监管部门或许出于此种考虑,才没通过其上市申请。”目前嘀嗒出行与哈罗出行暂未进入监管的严格监控范围内,经业内专家预测,当订单量超过 120 万单/日时,安全风险将呈指数级上涨。

  因此,在顺风车业务合规无果后,嘀嗒出行将希望寄托在出租者业务,但目前出租车业务仍处于优先盈利状态,城市开发进度较为缓慢。

  流量见顶的焦虑

  营收增速放缓、利润收缩、先发优势微弱,种种迹象表明,盈利背后的嘀嗒出行远不如看起来那么轻松。

  一方面,在出行领域中,顺风车市场本就相对小众且想象空间有限。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汽车客运市场交易额为 6460 亿元其中顺风车市场交易总额占比为 3.42%。另外,根据研究机构预测,中国顺风车市场虽然在未来五年预计保持 28% 的高增长,但背后市场渗透率仅提高 0.4%,可见其发展前景依然框在一个较小的框架中。

  另一方面,嘀嗒出行的行业领先优势并不突出。

  招股书显示,中国顺风车市场高度集中,按 2021 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前三大市场参与者占 91.3% 的市场份额。其中嘀嗒出行以完成 1.30 亿次订单获得行业第一的排名,占据的市场份额为 38.1%,而排名第二的出行公司完成订单次数为 1.07 亿次,二者差距并不算大。

  最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让嘀嗒出行无法高枕无忧。

  数据显示,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前 9 个月,顺风车业务为嘀嗒出行分别创收 6.71 亿元、6.95 亿元及 3.90 亿元,其中 2021 年增速仅为 3.58%,远达不到相关研究所预测 28% 的行业增速。

  而顺风车业务天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让嘀嗒出行小步快跑优先实现了盈利。但依赖顺风车创造营收的嘀嗒出行,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实际是极其缺乏护城河的。

  虽然反复强调不需要为流量买单,但事实是,嘀嗒出行已经开始悄悄烧钱换市场。

  招股书显示,为了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用户群、提高用户参与度与提升品牌知名度。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营销开支分别为 2.23 亿元、2.56 亿元及 1.75 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 29.6%、32.8% 及 41%。

  相应地,从轻资产运营到悄悄买量,嘀嗒出行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3.43 亿元、2.38 亿元和 0.65 亿元。而逐渐降低的利润背后,还是靠着平台对车主提高服务费率勉强支撑,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对车主收取的服务费率从 2020 年的 8.3% 提高到了 2021 年的 9.0%。

  如此趋势,接下来的发展中,嘀嗒出行能否继续体面地保持盈利已令人生疑。

  上市后何去何从?

  随着出行市场的不断演变,嘀嗒出行即便拿到融资,恐怕前景也并不乐观。

  出行市场烧钱换流量的时代早已过去。放眼如今的出行市场,除了占据市场份额超八成的行业龙头外,各个网约车企业分别盘踞在相应的细分领域,凭借自身的渠道优势开始从产业链深度上做文章。

  智研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网约车完成订单量 69.6 亿单。从网约车的城市渗透率来看,网约车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最高达 50.3%,在新一线城市渗透率排名第二,达到 20.3%,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较低,不足 10%。

  而网约车竞争下半场,故事的主角是聚合平台,嘀嗒出行等这种单一的平台想要实现业务的增长还需在与别家平台分享流量的基础上另做筹谋。

  具体来看,曹操出行、T3 出行、美团打车等垂直网约车依赖聚合平台。由于网约车市场的流量近乎枯竭,高德、百度、腾讯等掌握巨大流量入口的聚合平台,成为曹操出行等的最佳切入点,此类长尾中小网约车平台通过介入互联网头部企业而迅速获得引流,给嘀嗒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招股书显示,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前三季度,滴答顺风车分别产生 1.46 亿次、1.30 亿次及 0.72 亿次出行,而哈啰顺风车的订单,在 2022 年已经达到了 1.5 亿次。

  而在供给方面,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嘀嗒出行共计 1240 万认证私家车车主,而截至 2022 年底,哈罗顺风车累计认证车主已经超过 2200 万,后起之秀步步紧逼,显然给嘀嗒出行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而这些威胁并不能靠简单营销就能解决的。

  资本市场需要的永远都是闭环性更强、确定性更高、想象空间更大的新故事,在这个不大不小的顺风车行业,优势逐渐降低的嘀嗒出行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方能打动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