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 2023 年 2 月 8 日消息,近日,法拉第未来宣布,加速推进中美双主场战略,已将 FF 91 Futurist 的最新准量产车运送到中国进行本地测试和验证。
图片来源:法拉第未来官博
该公司称,其向 2023 年 2 月 28 日的特别股东大会提交了两份提案,建议 FFIE 股东尽快就这两份提案投赞成票。"增加公司可授权股数"提案如果得到股东投票批准,将为未来的额外融资铺平道路,从而更好地支持 FF 91 Futurist 生产交付和公司的其他战略目标的实现。
据悉,此前法拉第未来已收到量产 FF 91 Futurist SOP 所需的全部资金承诺,前提是资金及时到账。在公司按预期收到全部融资后,预计将于 2023 年 3 月底开始量产可销售的 FF 91 Futurist,4 月初下线,并在 4 月底前交付。
延伸阅读:
“下次回国”贾跃亭,凭何再次拿到黄冈与资本的支持?
文华商韬略 600
2023 年刚刚进入第二个月,“下周回国”的贾跃亭就已经接连爆出两大利好消息。
先是 2023 年 1 月 18 日,贾跃亭创立的法拉第未来(以下简称 FF)宣布,湖北省黄冈市将积极协助 FF 在黄冈市进行产业布局,双方已于 2022 年第三季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然后就是 2023 年 2 月 6 日,FF 宣布再获 1.35 亿美元(约 9.17 亿人民币)融资,汽车将于 3 月份量产,4 月份交付,同时贾跃亭还在其个人微博中表达了对投资人的感谢。
接连两个新闻,若是按一般的企业,“汽车即将量产”绝对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已经失去多数消费者信任的贾老板这里,“冲刺量产”已经和“下周回国”一样难以令人信服,甚至就在 FF 宣布再获融资的当晚,FF 股价暴跌 26.67%。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既然“贾跃亭,骗子”已经成了多数人的共识,为啥贾跃亭还能凭借所谓的“PPT 造车”搞到黄冈市的支持,搞到前前后后已经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融资呢?
如贾跃亭一般,黄冈也有着新能源汽车梦。
早在 2018 年,黄冈就引进了威马电动汽车,打造了年产能 30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2 年 4 月,又引进了格罗夫氢能汽车。
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两家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反响并不太好,甚至有传言认为威马已经断供。
反观紧紧相邻的合肥市,却通过在 2019 年救蔚来汽车于危难,如今已实现超过百亿盈利,同时还将合肥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成功,一举成就合肥风投的佳话。
显然,黄冈也想复刻合肥的风投佳话。
那么,贾跃亭的 FF 真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早在 2020 年,就有人做出如下总结:
贾跃亭一共骗过 2 位中国首富、21 位明星、13 家银行、11 家券商、21 家公募、29 家私募......
按理说,帮助过贾跃亭的许家印、柳传志、孙宏斌再加上国外的一众投资大佬,没有一个不是“人精”的。
之所以这些人能够相信贾跃亭,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2017 年,FF 首次登上 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凭借 FF 的种种设计,一举拿下年度创新大奖,甚至被吹捧为“新物种”,直到 2020 年,FF 旗下车型还被评为 CES 2020 最佳车型。
那段时间,造车新势力的李想同样看好 FF,认为是全球不超过 5 家具备智能汽车完整的基础研发能力的企业。
专利数据分析公司 RSIP 甚至认为,FF 的多元化专利组合比包括丰田、福特和本田在内的诸多厂商更为强大,在关键技术上与特斯拉不相上下。
2021 年 FF 即将上市时,考虑到当时市值已经超过 8000 亿美元的特斯拉、超 1000 亿美元的蔚来,显然估值仅 30 亿美元的 FF 就是白菜价,至少对于风投巨鳄们,这笔生意值得一试。
图注:Digital Trends 将 FF 91 评为 CES 2020 最佳车型
最重要的,虽然“下周回国”、“冲刺量产”已经成为贾跃亭的标签,FF 的量产已经连续 4 次跳票,但贾跃亭的信用似乎还未被败光。
2019 年 9 月 3 日,贾跃亭在个人微博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放弃一切,只为把 FF 做成,尽快彻底偿还余下的担保债务,实现变革汽车产业的梦想。”
随后贾跃亭退出 FF 全球 CEO 职务,并于 10 月 14 日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重组。
而根据这个破产重组方案,贾跃亭将 FF 的股权全部转给债权人,同时以此为条件,换来债权人四年中不再追究贾跃亭的债务问题。
然而就是这次破产重组,引爆了半年后 FF 内部的高管斗争,进而导致贾跃亭被踢出核心管理层。
这场内斗一直持续到 2022 年 9 月,贾跃亭才终于重新那回控制权。
显然,如果贾跃亭真想当一个巨骗,完全可以玩消失,或者继续一拖再拖,而不是将 FF 的股权交予债权人,又在内斗中拼命回归。
距离贾跃亭又一次准备交付汽车,仅剩 2 个月,虽然这次结果如何仍要等到汽车交付那一刻。
但至少,贾跃亭的下一次“冲刺量产”,一定还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