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傍上春晚,新东方的未来还能靠教育吗?

  文|海豚投研

  教培行业是一个永远不缺需求的行业,社会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公共教育无法做到绝对公平。韩国教改 60 年的经验也在证明,在公共教育减负政策不断推出的同时,也是教培(主要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培、素质教育)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政策的扰动或许会带来短期影响,但很难改变长期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人口出生率对行业有明显拖累之前,作为一个同样具备投资属性的消费品,长期来看教培行业仍然有望受益中国居民住房支出占比下滑的红利。

  继 2021 年 “双减” 政策推出,整体教培行业蛰伏了一年后,龙头机构对 K9 教培业务的处理也接近尾声。随着年底非学科教育的规范和鼓励政策出台,海豚君认为,积极转型的教培机构有望最先走出双减的影响。

  $新东方 .US 作为私人教育的老玩家,虽然双减政策对其打击不小,但也有足够的家底重新起航。除了 2022 年爆火的东方甄选,海豚君对其积极转型 STEM、智慧学习设备的动作也非常关注,其品牌影响力和多年行业经验有望助力新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此外,2023 财年一季度经营数据显示,新东方的高中学科培训、海外留学等教辅类业务已经相继走出拐点,随着疫情放开之后有望继续回暖。

  因此,海豚君开始着手覆盖新东方以及泛教育行业。在详细阐述新东方之前,本篇先来摸摸教育行业的底儿,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持续关注。

  一、金字塔层的竞争永无停歇

  内卷无处不在,来源于人的天性。只要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和高考这个适用范围最广的人才相对筛选机制的存在,内卷基因基本很难消灭,也就意味着教育培训(补缺、提优)的需求理论上没有上限。

  从 1980 年至今,在扩招的大趋势下,高考录取率一路走高,但位于金字塔一层的招生人数没有同速扩张。近 20 年全国 985 高校的招生人数保持在 18-20 万区间波动,这便导致在高考人数增长最快的那几年,985 的录取率却在不断下滑。

  也就是说,40 年的高考扩招趋势,头部群体的竞争并没有松弛,反而更加拥挤。

  虽然职场社会并不是唯学历论,但从统计学意义上,高考几乎是每个人成年之前最大的分岔路口。从校园走入社会,不同学历之间的平均薪酬差异很难忽视,这也导致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在高考决定命运之前,真金白银的投资到孩子教育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俗话再直白不过的表达了教育投资背后的 “刚性” 需求。

  中国家庭支出中的教育和文化娱乐总支出,近年来保持 CAGR 10% 左右的增长。根据《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家庭一年的教育总支出为 1.9 万亿,约占总居民支出的 5-6%。除此之外,政府也在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自 2000 年以来,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趋势性攀升。

  因为越来越多父母刚性需求的推动,偏公共属性的教育行业也就开始加速市场化,在 2021 年之前的黄金 10 年,课外辅导(学科、非学科)的市场增速非常可观。而课外辅导再乘上互联网的东风——在线学科教育的发展则更是迅猛,一时之间,在一级市场上,教育项目纷纷成为了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但教育作为一项影响甚大的社会性公共事业,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指标和规范。除了设立门槛、市场经营集中等通用性问题,“减负” 一直是政府调控教育行业的主要指导方针。从 1955 年第一个《减负令》到 2021 年轰动社会的 “双减”,除了校内教育负担的限制外,K9(幼儿园至初中阶段)校外辅导成为重点整顿对象。

  从设立、融资到正常业务的开展,《双减》都做了详细的限定要求,而其中 “非营利性机构” 的限定,也几乎彻底堵死了 K9 学科辅导机构的商业化之路。资本率先推出,中小教培机构倒闭的倒闭,关停的关停。以新东方为首的教培机构龙头,也在 2021 年年底之前关闭了 K9 学科培训课程,只是龙头家中余粮多,能够支撑业务转型来免遭彻底消失的结局。

  虽然政策打击在短期来看几乎是毁灭性的,不过韩国的 60 年教改经验告诉我们,政策扰动并不能消灭需求,需求只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

  二、韩国教育 60 年:对私人教育从全禁到彻底躺平

  先上总结,通过回顾韩国 60 年的血泪教改史,海豚君发现有一些经验值得帮助我们预判中国教育市场在改革后的未来趋势:

  (1)私人教育的出现根源,在于 “内卷天性” 与 “教育相对优质资源稀缺” 综合作用下的居民 “刚性” 需求。在录取率达到 100% 之前,私人补习参与率趋势性上升,韩国最高接近 80% 的参与率。

  而重点大学几乎不变的录取率,和政府对大学前校内教育的减负政策,使得优质资源 “稀缺性” 的长期存在。因此单人的课外辅导需求不会消失,并且还会助推私人培训价格走高。

  (2)仅针对私人教育机构政策难以撼动学生的补习需求,在出生率下滑和公共教育支出增长的背景下,韩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却在逆势攀升。

  (3)“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会在中短期内影响私人培训的参与率,但一定时间之后会继续自然性走高。长期下只有“出生率下滑”,才能打压整体私人教育市场。

  (4)但因为重点大学(优质资源)的竞争依旧激烈,是私人补习消费增长势头的助燃剂,单人补习花销更是持续高速增长,高昂的私人补习逐渐成为中高收入群体的专场。

  (5)私人教育中,艺术、科学等 STEM 类培训市场在 2008 年高考改革后开始提速,学生参与率持续提高,单人支出的增长速度超出学科培训。

  (6)高考改革后,除了 STEM 教育受益外,适合学生自己在家使用的学习设备、学习教材市场也开始繁荣。

  总的来说,补课需求很难被政策抑制。短期或许会有些许降温效果,但长趋势还是向上,市场规模只可能会因为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而增长承压。

  细分行业上,学科培训被发禁令后,STEM 素质教育、学习设备、第三方教材等也会有显著受益机会,迎来加速增长。

  1、优质资源稀缺的存在,政策禁不掉补习需求

  韩国为了减负而推动的教育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那个时候课外培训的全国参与率还不及 10%,可以说是政府的一个 “超前布局” 了。但效果仍然凄惨——超前的减负政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教育普惠,由于优质大学的竞争仍然激烈,补习培训的需求不减反增。和中国情况一样,参加课外辅导的渗透率伴随着高考升学率同步走高。

  回顾教改 40 年,韩国政府的教育政策也因为难以平衡“老百姓日益增加的补课需求”和 “减负普惠”两个目标而摇摆不定,面对课外培训的私人教育行业,政策方向上经历了 “鼓励期——收紧期——过渡期——躺平期” 四个阶段。

  但在此期间居民教育支出规模并未同步受影响,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1)尤其是在教培狂热期的 2000 年-2010 年期间,每年学生数不断走低时,单个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占比却还在走高。

  2)2010 年之后家庭总教育支出占比开始下滑,有 2008 年的高考改革、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增加的推动作用(私人补习参与率下滑),但海豚君认为,总规模增速放缓、占比下降,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于 2000 年初出生人口的持续负增长

  尽管 2008 年高考就已改革,但单孩平均教育支出(教育总支出/当年 K12 学生人数)一直增长到 2016 年底。2017 年可能因为 “自由学期制” 的推出,以及无孩家庭数的加速增长,平均家庭教育支出骤降,不过 2018 年起又开始恢复增长。

  3)但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局面就不一样了,私人辅导的需求没有减弱反而更强。根据数据显示,学生私下课外辅导的支出规模强势消化了 2017 年出生人口断层下滑的负面影响,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家庭总教育支出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如果再剔除 “被平均” 的影响,只看参加私人辅导的付费群体,单人补习支出甚至超出了全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教育总支出,私人课外辅导越来越成为中高收入阶层的专属服务。

  单孩补习费用增长越来越夸张的根本原因,源于优质资源禀赋的相对稀缺性。韩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多位于首尔市,但首尔所有大学的录取人数长年来保持稳定,因此其录取占比并没有随之提高,这导致金字塔阶层的竞争依旧激烈,主观性的 “补习” 和 “提优” 的需求屡禁不止。

  尤其是 2007 年至 2016 年期间,优质大学最多的首尔高校入学人数占比反而在下滑。虽然韩国政府在 2008 年开始高考改革,取消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提高学生平时综合成绩和生活记录评定的比重,但与此同时,“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高校单独考试选拔” 的举措,激发了新一轮的头部高校 “补习热”。

  直到 2016 年新教改推出——实施初中 “自由学期制”,自由学期内取消一切考试或考查,扩大引入职业体验,推动先就业后读书等政策,普通大学的入学人数快速走低后,首尔高校的录取占比才略有提高。

  2、学科补习的替代市场

  上面我们说 1980s 学生的参培率无视韩国最严私人教育禁令而持续提高,这主要是从整体私人教育行业的维度去观察到的现象。但如果看细分市场的情况,韩国针对高考改革的政策也并非完全无效。

  比如在 2008 年的高考改革后,加上本身高等教育录取率也快接近 100%,全国私人教育参与率在 2016 年之前有明显的下滑。但与此同时,语言学习、STEM 类的非学科培训参与率快速拉升,近几年拉升速度加快,甚至带动了整体私人教育的参与率走高。

  从单个学生情况来看,虽然学科培训涨价很猛,但每个人花在非学科培训上钱也从 2007 年的 19% 提升至疫情前 2019 年的 26%,2021 年疫情封锁减少后也迅速恢复到 23%。疫情前 5 年,平均每名学生在非学科培训上的投入增速 CAGR 超过 10%。

  因此尽管在 2012 年之后,韩国出生率多次断崖式下滑,但非学科教育市场规模仍然保持增长趋势,疫情前 2016-2019 年保持 CAGR 约 7% 的增长。相比之下,私人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咨询两个细分领域,未有明显增长的表现就很一般了。

  三、教培需求仍有提升潜力,新东方的自我救赎

  1、房子支出占比下降,教育有望受益

  虽然国内家庭在不断走高的教育投入上一直是屡遭诟病的社会性问题,但如果和韩国的情况对比,实际上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内卷还是远不及韩国。

  在中韩家庭支出明细上,中国居民花销最重的食品居住消费上,韩国占比不算特别高。反而是生活服务、教育文娱上的支出上,中国居民偏低。而教育与文娱中,韩国光教育支出的比重就几乎要看齐与中国教育和文娱合计支出的水平。2017 年之后,韩国教育支出占比显著下降之后,中韩两国居民教育和文娱的支出比重差距才有显著缩小。

  对于中韩家庭比重差异较大的食品和居住性支出:

  除了食品因为中国人均收入不如韩国,恩格尔系数较高导致的比重偏高外,中国老百姓的居住性支出占比原先和韩国差不多,但从 2013 年起突然增至 20% 以上。直到 2020 年三道红线等地产收缩性政策的陆续推出,居住性支出占比才略有下降。

  但截至目前,接近 25% 的开销比重仍然不低,如果未来长期能够继续稳定下降,那么多出来的这些支出预算,或许会主要流向目前比韩国较低的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娱以及交通通信等消费领域上。海豚君认为,其中的教育领域,作为除了金融、地产之外偏投资属性的消费支出,最先获得超额预算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换句话说,即居民在教育上的整体支出预算仍有提升空间。如果再结合韩国教育改革的 60 年历史,在居民需求仍有潜在的挖掘空间情况下,私人教培的市场规模或许会因为政策推出导致教培机构供给的缺失而短期降温,但并不代表会长期一直承压。

  由于对优质资源的追求,尽管公共教育投入加大,但私人教育需求会一直存在。在出生率下滑实质性拖累市场增长之前,中国老百姓的整体教培需求仍然大于供给,尤其是在双减政策推出之后。这意味着只要供给恢复,整体市场规模就会持续增长。

  除此之外,韩国经验也在告诉我们,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对高考学科考核的改革,学科培训参与率会存在自然性的停滞和走低,但教育需求并不会同步显著下滑,而是会迁移到其他细分领域。

  2、追求公平普惠的教改,催生教培市场繁荣

  中国教培市场的培育最早源于 90 年代初国企铁饭碗的打破,开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从 1988 年首次颁布具体的官方指导文件推进减负,到如今 35 年的教改史,有着和韩国相似的发展轨迹——公共教育的减负政策越多,教培的需求越旺盛。新东方也顺势乘着行业春风,在起家的海外留学业务之外,挖掘出一个新支柱。

  (1)2000 年代初,高中和大学升学率都在 50% 左右徘徊,2005 年到 2008 年期间高考录取率甚至还在逐年走低。和韩国一样,高淘汰率代表着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但国内也早早的就推出了学校减负的相关规定。在低升学率的情况下,校内教育的减少,自然就催生了校外辅导的崛起。

  再加上政策环境相对宽松,政府对社会力量填补教育基础设施以鼓励为主,私人教育培训机构在此期间蓬勃发展。在双减政策推出之前,几个以 K12 学科培训起家的教培龙头(好未来、精锐、学大、卓越教育等),均是在 2000 年前后设立。

  做留学业务起家的新东方,也是从 2005 年开始聚焦 K12 教育业务的。2008 年新东方 K12 教培收入达到 4400 万美元,占整体收入的 21.8%,随后到 2013 年 5 年 CAGR 达到 55%,其中主要代表学科培训的优能中学收入,增速 CAGR 超 60%,可以说是学科辅导的黄金期。

  (2)2013 年随着政府对民办高中、民办高校的支持政策推出,高中升学率快速跃至 90% 以上,高考录取率也超过了 75%,校外教培市场略有降温。

  新东方 K12 学科培训(优能中学)收入增速也迅速从 2012 年的 66.5% 下降至 38.3%,随后 2014-2015 两年增速持续低位下滑。

  (3)但随着 2015 年取消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特长加分、竞赛加分)的《意见》推出,即 2018 年首批高考生将实行 31 个省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高校自主招生调整为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自此,高考升学压力再次迎来提升,从而使得 K12 学科培训的加速增长。

  新东方的优能中学收入增速,也从 2016 年起重新提高到 30% 以上,直到 2018 年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设立条件、办学资质的政策推出之前,增速逐年提升。

  (4)2018 年之后,校外教培迎来逐步收紧的时期。一直到 2021 年双减政策的推出,K9 学科培训的营利性机构彻底退出。

  新东方也在 2022 年之前关闭了面向 K9 的学科培训课程,2022 财年(2021.6-2022.6)整体教育服务与备考收入同比下滑近 30%,学校和学习中心数量也从巅峰期的 1669 所关闭一半到最新的 706 所。海豚君预计少了 K9 之后,优能中学的学科培训收入也同比少了近 35%,绝对值回到 2019 财年水平。

  3、K9 彻底关停,当下关注新东方的逻辑?

  炼狱一年,随着东方甄选的火爆,新东方也在去年 4 月底重新恢复财报披露。2022 财年与双减教改推出的时间线同步,因此全年经营数据自然是难看的。但从 2023 财年 Q1(2022 年 5 月至 8 月)开始,教育服务与备考业务恢复到 2021 财年 Q1 收入的 50%,相比上季度的同期恢复力 45% 有所提升。

  再结合新东方关校的数据,随着关校速度逐季放缓,预示着双减政策的边际影响也在持续减弱。再加上疫情放开后,自然性回流带来的增量,我们预计 K12 老业务以及海外留学业务(备考 + 咨询)都会有显著回暖,因此政策带来的短期波动预计将很快恢复稳定。

  但老业务的趋稳和回暖预期,海豚君倾向于认为大部分已经定价在了当前股价中,后续还需要看经营兑现情况。而新东方在 STEM 教育、智慧学习设备以及东方甄选的直播电商等新业务,才是在当下股价已经从底部翻 5 倍的情况,选择继续关注新东方的核心逻辑。

  参考韩国的经验,预计非学科培训(艺术类、语言类、科学类等)将主要承接原来中国家长在 K9 学科培训上的预算减少,此外能够部分替代教培机构学科课程的学习软硬件设备也会获益。同时未来家庭居住支出占比下滑预期下,同样具备投资属性的教育支出占比有望提升。

  根据艾瑞数据,2019 年非学科培训市场规模在 5290 亿元人民币,因为疫情封锁影响,2020 年大幅下滑,但 2021 年已经大幅恢复至 5050 亿元。

  考虑到近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而非学科培训的目标群体多为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预计可能会有一些拖累,但尽管压力不小,大摩仍然预计未来 5 年非学科培训市场能够达到 5% 的年均复合增速。

  对于新东方来说,这是一块确定性较高的新业务,关键在于能做多大以及预期的逐步兑现。虽然未来非学科市场规模增速可能不及新东方 2008 年开始聚焦的学科培训赛道。但海豚君关注的是,新东方能够依靠其在整个教培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更大的增长逻辑来自于自己市场份额的提升。

  而近期的政策风向也在规范和鼓励非学科教育行业。2022 年 12 月 29 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意见》提出到 2023 年 6 月底,各地非学科类培训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 2024 年家庭支出负担有效减轻,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政策对于非学科教育机构,并未有如学科辅导机构的严格限制,在机构营利性、广告宣传以及融资措施上,只要不涉及红线都给予了适度的实施空间。而政策对于非学科教育机构设立条件的规范要求,也会加速行业集中化。海豚君认为,经历多轮教培行业监管的新东方,无论是在教学场所安全保障,还是师资力量办学资质的把握,都比大部分杂牌的非学科教育机构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显著降低了新东方进入市场的门槛和进一步提高市占率的难度。

  总的来说,老业务回暖拐点 + 新业务的市占率提升预期,是海豚君选择持续关注新东方的核心原因。而由于双减政策的衍生影响,资金面对教育行业情绪估值的压制依然还未消除,在政策面的适度松绑预期下,也是未来有概率成为估值提升的催化剂。

  下一篇海豚君将重点落足到新东方业绩前景预测,从新老业务所在行业的增长空间、市场竞争格局等内容展开研究,并给出我们对新东方的估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