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莹
来源:赛博汽车(ID:Cyber-car)
新一轮竞争中,具备激光雷达完整系统开发经验的企业,将有更大的市场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亮道智能、禾赛科技、速腾聚创三家国内主流激光雷达厂商纷纷发布 Flash 补盲激光雷达产品及解决方案。
其实,早在 2017 年,就有多家激光雷达企业宣布推出 Flash 方案,特别是大陆集团已经率先在丰田 Mirai 和雷克萨斯 LS500 上实现量产。
为什么 Flash 激光雷达在 2022 年又突然火了起来,背后有什么样的市场契机?激光雷达何时才能从“量产上车”走向“功能成熟”?
01
抢滩 Flash 激光雷达的背后
Flash 激光雷达不是最近才“走红”的,据《赛博汽车》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公开宣称布局 Flash 激光雷达的整机企业已超过 10 家。
最早宣布将量产 Flash 激光雷达的是一家美国科技公司 TriLumina,其在 2017 年 CES 展上发布 Flash 激光雷达产品,并计划在 2020 年量产。
同一年,宣布布局 Flash 激光雷达的还有中国企业北醒光子,在 2017 年底发布了 Flash 激光雷达 CE30,不过这款产品的垂直视场角仅有9°,应用于 AGV 小车、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没有在乘用车上搭载。
在随后的几年里,LeddarTech、大陆集团、Ibeo、Ouster 等几家企业也先后发布了 Flash 激光雷达产品。
目前,真正在乘用车上实现量产交付的,只有大陆集团一家,但也仅是小规模交付。
进入 2022 年,国内几家头部激光雷达公司亮道智能、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先后发布 Flash 激光雷达,且普遍将 2023 年下半年作为量产关键时间节点,这让 Flash 激光雷达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激光雷达市场远未到成熟阶段,一直是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研发,但以 Flash 为代表的纯固态激光雷达,被业内普遍认为是长期发展的方向。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有三个:
其一,相比当前量产落地的 MEMS、转镜、棱镜等半固态激光雷达,Flash 激光雷达更容易满足车规要求。所谓纯固态激光雷达,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机身完全没有运动部件的雷达,这样的好处在于,既能在批量化生产时,更好地保障产品一致性,同时,在激光雷达上车以后,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交通场景,保证产品可靠性、耐久性。
其二,Flash 激光雷达具备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这也与其结构相关。Flash 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主要是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都是和芯片一体化开发的。而芯片化的收发模块,在摩尔定律作用下,可以实现指数级的物料成本降低,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其三,具有更好的技术发展潜力。Flash 激光雷达性能的提升,主要是来自于半导体的性能提升,一旦技术突破便是成倍的,甚至是指数级的性能提升。
当前,虽然一些企业选择了率先从半固态激光雷达入手,主要是对性能指标和量产时间的妥协,但还是普遍认为纯固态激光雷达才是未来的方向。
Flash 技术路线在今年尤其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量产智能驾驶能力及落地场景的升级。
2022 年被认为是城市高阶智能驾驶量产元年,国内第一梯队玩家集中发力城市 NOA 功能。今年 9 月,小鹏、极狐、魏牌先后宣布将量产城市领航驾驶。目前,小鹏和极狐已经分布在广州、深圳全量推送城市领航驾驶功能,魏牌也计划在四季度实现落地。
此外,智已 L7、阿维塔 11、集度 ROBO-01、路特斯 Eletre、沙龙机甲龙等一系列高端智能化车型,也将城市领航驾驶功能作为智能驾驶进阶的核心。
2022 年来看,高阶智能驾驶已经成为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追求的一致方向。
高阶智能驾驶和 ADAS 功能一样,在技术逻辑上,涉及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环节,但是在计算平台、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要求上却增加了几个台阶。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自动驾驶芯片算力的不断攀升,从最早的3、4TOPS,已经升级为数十、数百 TOPS,搭载了四颗英伟达 Orin-X 芯片的蔚来 ET7,算力甚至已经达到 1016TOPS。
搭载激光雷达及 1016TOPS 算力计算平台的蔚来 ET7
传感器也是一样,对感知的精度、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车辆上会搭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少数车辆还配备了长距激光雷达,总体来看,前向感知已经有很好地覆盖,但是从 L2+ 往 L3 上走,侧向近距依然存在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车流密集的城市场景,传感器对于车周场景的有效识别就更为迫切了。我们知道,车身存在几大盲区,包括前后盲区、后视镜盲区以及 AB 柱盲区,这些视觉盲区往往最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特别是遇到一些低矮目标的时候,比如二轮电动车、摩托车、行人、小孩等。
另外还有一些高速路的极端场景,比如前车遗落一些低矮物体、事故车辆在道路上遗留的碎片,以及城市窄路上的一些鬼探头场景等。
这些凭借当前的感知方案,很难做到完全有效覆盖。
目前,并没有完美的传感器,主流的自动驾驶感知方案都是基于多种传感器进行优劣势互补。Flash 补盲激光雷达的优势就是在于有超大的视场角,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视觉盲区,这将与现有感知方案形成有效的补充。
以亮道智能发布的 Flash 激光雷达 LDSatellite™系列参数为例,视场角 120°×75°,安装于车头或车身两侧位置时,视觉地面盲区小于 0.3m,可以精准探测到各类车身近距低矮物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车辆消除因感知盲区产生的 CornerCase。
这就是短距、补盲的 Flash 激光雷达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原因。甚至在一些车企的眼中,补盲激光雷达上车的优先级要高于前向主雷达。
02
“量产上车”不等于“功能成熟”
虽然市场需求明确,但激光雷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开发到量产,再到真正功能成熟,还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来验证。
国际供应商的进展来看,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总是难产,TriLumina、LeddarTech、Ibeo 等几家较早发布 Flash 激光雷达的企业,均尚未实现量产。
国内来看,市面上已经有几款搭载半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了,但实际用户反馈来看并不理想。
主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普遍没有感知到激光雷达存在的意义,以及不知道车辆在什么情况下激光雷达会发挥作用,到底能不能比没有激光雷达的车型更安全,甚至一些车企自己的工程师也说不清楚。
例如,小鹏 P5 在 2021 年 9 月就已经上市,而直到 2022 年 10 月 Xmart OS 3.3.0 版本 OTA 推送,小鹏 P5 搭载的激光雷达才算正式启用。
一些媒体测车的视频显示,蔚来 ET7 交付后的 AEB 表现还不如没有激光雷达的 ES8。测试者向工作人员咨询后才知道,蔚来 ET7 交付后激光雷达也并没有直接启用。
这两个例子就非常典型的说明了,激光雷达硬件虽然已上车,但软件并未准备充分。
也就是说,激光雷达上车,并不等于功能开发成熟。
激光雷达实现量产交付,涉及到功能定义、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验证、系统集成几大重要环节。
目前来看,激光雷达上车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企业在功能定义层面上的认知还不够清晰。
想要较好地定义需求,就要有足够的场景积累和数据积累,进而才能指导激光雷达软硬件的开发。而完成数据积累,则要求针对开发功能做特定的场景积累和训练,做到对不同场景的充分理解。
同时,硬件参数也要符合功能需要,包括距离、视场角、分辨率、帧率等,硬件选型确定后,再基于硬件去做感知功能,也就是算法层面的开发。
图片来自申万宏源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闭环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套系统理解足够深入,才能真正开发出好的产品。
随着激光雷达陆续上车,激光雷达的评价维度已经不仅仅是硬件指标,车企和零部件厂商在拼性能、抢速度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功能开发以及测试验证的完整性。
国内赛道玩家普遍在 2020 年左右布局半固态激光雷达产品,按照这样的周期推算,预计 2025 年,激光雷达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会有更明显地体现。
03
激光雷达赛道的机会和挑战
2022 年,国内激光雷达企业逐渐走向规模量产交付,与国内企业不同的境遇是,国际赛道一些玩家则走向了破产、重组的境地。10 月,激光雷达鼻祖 Ibeo 宣布申请破产;11 月,Ouster 和 Velodyne 宣布合并。
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量产车搭载激光雷达需求并不如国内市场旺盛。截至目前,只有奔驰、奥迪、宝马、丰田、本田、沃尔沃、大众 7 家品牌 8 款车型宣称搭载激光雷达。相比之下,国内激光雷达的定点车型已达 30 余款。
另外一方面,国际车企开发周期长,对于很多激光雷达创业公司生存是极大的考验。激光雷达软硬件一体的系统开发周期通常需求 7 年,目前虽然开发周期有一定压缩,但也要4-5 年。
以传统 Tier1 巨头法雷奥的开发周期为例,其 2010 年底与 Ibeo 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激光雷达产品,历时 7 年才推出首个可量产的车规级激光雷达 SCALA。
大陆集团也是一样,从 2016 年布局车载 Flash 激光雷达,到 2021 年真正实现量产上车,经历了整整 5 年时间。
再有就是一些企业对于市场判断不够准确,面向量产车的激光雷达布局节奏较慢,在出现技术转折点时,就被甩出赛道了。
通过对比国内和海外市场也能看到两个趋势,第一,中国市场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国内市场对于高阶智能驾驶的追求更迫切,可以看到,目前几乎主流品牌的高端车型都有搭载激光雷达的计划。这对于国内创新型激光雷达公司来讲,是非常好的机遇。
第二,激光雷达市场竞争刚刚开始,当下跑在赛道前面的选手,可能下一秒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市场节奏、技术变革都是潜在的风险点。即使已拿到主机厂定点的企业,也依旧面临被替换的风险。
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中,机遇和风险并存,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胜出?我们认为,那些既能把握市场机遇,又有硬核技术实力的公司会更有优势。
何为硬核技术实力?基于上面的讨论,要做出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产品,不仅要有硬件能力,还要有软件、数据、测试等软硬一体闭环的系统能力,以及对激光雷达产品和产业有深刻理解的能力。
以法雷奥为例,法雷奥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大规模量产激光雷达的公司,已经量产超过 16 万颗激光雷达。
法雷奥布局激光雷达可谓稳扎稳打,从 2010 年正式开始研发,2013 年开始样品的生产,2015 年已经建了一条符合车规级的小批量的生产线,到 2017 年 11 月上市之前,法雷奥已经生产了 5000 多颗的 SCALA 激光雷达。
难以想象的是,这 5000 多颗激光雷达是专门用于测试验证、收集数据的,法雷奥认为这是开发出符合车规级要求必要的步骤。
同时,法雷奥在全球还有数千名驾驶辅助工程师和人工智能专家,来支持研发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的需求。
法雷奥完整地覆盖了整个激光雷达开发体系,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测试,并通过这个闭环体系来不断优化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
大陆集团也是一样,不仅是提供一款硬件产品,还提出为客户提供产品寿命全周期服务,包括产品开发、特别定制、测试验收等。
在创新型公司中,与法雷奥和大陆有着相似系统开发能力的是亮道智能。
亮道智能是从测试验证环节进入激光雷达赛道的,在此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做软件算法解决方案,最后再将业务版图延展到硬件产品的开发。
亮道智能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以及开发端和测试环节全链路布局的激光雷达企业。
随着这两年激光雷达车型逐渐量产,2024 年、2025 年将进入规模化落地,同时激光雷达在功能层面上也会有更成熟的体验。
竞争趋势来看,像传统 Tier1 供应商法雷奥、大陆,以及创新型公司亮道智能这样,深耕中国市场,对汽车感知功能开发拥有深刻理解和全球化视野,同时具备完整系统开发经验的企业,有着更大的市场机会。